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什么是“自干五”?

2014年11月21日 10:37 PDF版 分享转发

——为什么“自干五”多骂《》而少骂《财经》

李华芳

1 背景介绍:“自干五”与“南方系”

党”是指体制内在领导指示下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地“批评‘批评所作所为’”的公职人员或者合同工(也就是坊间所言的“临时工”)。最近《政治科学评论》杂志有一篇论文《How Censorship in China Allows Government Criticismbut Silences Collective Expression》,讨论中就涉及此类群体的作用。而“自干五”是“自带干粮的五毛”的简称,指的是不在体制内不领工资但是批评“批评党和政府所作所为”的网民。这是“”的一个变种,其中一类典型代表是“四月网”网民(尽管对第一点也存在疑义,但值得澄清的是“四月网”接受的是企业家李世默的投资,所以与官方投资有区别的)。

而“南方系”(五毛党一般也用“南方蜥”)是指以《南方周末》和《南方都市报》等为首的倾向于“”思想(尤其是“美式自由”思想)的“南方报业”里的市场化媒体,通常刊登较多被“自干五”称为“臭公知”的文章。

2013年初“南方周末”献词被改事件以来,“自干五”在各类平台上对“南方系”的批评进一步强化。但有人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自干五”不去批评或少去批评与“南方系”持相近立场或受类似思想影响的《财经》杂志?(参见 http://www.weibo.com/2619081145/Ao3X1h6f6 原问题是“为什么自干五对南方系恨之入骨, 却从来不骂财经、财新”)要知道在微博上,“财经网”的“粉丝”(fans的音译)超过700万,要比《南方周末》的粉丝多220万左右。本文也将讨论限定在这两个媒体上。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2 取样问题:“自干五”真的骂《南方周末》多过骂《财经》吗?

在讨论对何种因素导致“自干五”不“骂”《财经》主要“骂”“南方系”之前,首先要确认这是不是一个“事实”,也就是“自干五”是不是真的不批评或不太批评《财经》。否则的话,问题就不成立了。

不过这马上面临一个困难,因为《南方周末》关心的议题和《财经》关心的议题尽管有重合,但侧重点和写作风格明显不同,并且传播的渠道也不一样。再怎么控制,影响可能也难以消除。因此要取一个双方都涉及的问题或者类似的问题,在同一个传播平台上看看“自干五”们批评《南方周末》的是不是明显多于批评《财经》的,才能勉强得出“自干五”有不同的策略。事实上,即便如此,还是面临抽样的困难,这个我下面还会提到。

但大体上,目前还是有两种办法来估计“自干五”是不是有不同的策略。一是找一群“自干五”,然后问他们或者看他们批评的时候是不是针对《南方周末》要多于《财经》杂志。

第二个办法是退而求其次,因为“自干五”群体比较难以定义。那么就随机在某一个人比较多的平台上,找出两组人分别看其就同一议题对《南方周末》和《财经》杂志的批评,最好直接找到批评行为的证据,看两者之间批评两家媒体的不同之处。这背后的道理是假定两组人足够多(理论上当然是多多益善,实际上超过百人都算多了),由于其实随机抽选的,那么这两组人之间的典型批评者的背景应该差不多。

简单来说,就是在这两组人中间,典型的批评者的收入水平、教育水平、年龄、性别等等都差不多,或者说在第一组内的这种差别和第二组内的这种差别都是差不多的。这样可以推出典型的“自干五”在这两组人里面大致相当。这样两组人对同一个议题在《南方周末》和《财经》杂志的批评(这还要进行文本分析,去看是不是批评。因为批评、赞成、与其他的回应是不一样)差异如果足够大,那么我们可以大致有个数,即在多大可能性上我们认为“自干五”对待《南方周末》和《财经》是不同的。

也就是说,《南方周末》和《财经》的粉丝尽管有重合,但要保证相同的粉丝去回应两个媒体的同一类型的帖子,非常困难。所以我们退而求其次,或许可以认为在同一个平台上回应两个媒体关于同一题材的论题的粉丝都是随机关注两家媒体的议题的。这样的话,可以想成有两组随机挑选的人分别回应《南方周末》和《财经》。如果两组回应者的数量较大,比如都超过100人,那么两组人背景的丰富程度应该差不多。这也就是说,背景比如男女老少有无工作是否“自干五”等等,统计上不会有太大的差别。那么两组不同人可以被认为是差不多的两组人在回应同一议题,无非是有《南方周末》和《财经》的区别。

这两种办法都要结合访问,调查问卷,以及行为特征观测统计等,这些办法都有用,不过做得都比较少。

这里我两个办法都用上了。第一个办法我用的是“四月论坛”(www..bbs.m4.cn)的数据。“四月论坛”由于是私人资本支持,同时也以反对“自由化”媒体著称,具有“自干五”的典型特征。这里我有两个很强的假设(这两个假设在文本分析之后应该要放宽,这里是一个初步的分析),第一个是四月论坛的网友都是自干五,第二个是四月论坛不管是转载引用讨论只要涉及《南方周末》或《财经》杂志,都是为了批评。

通过“四月论坛”自带检索“南方周末”和“财经杂志”(我在2013年12月19日晚9时采用按时间排序,并将时间控制在一年之内。对网络讨论来说,一年已经是很长的限度了),发现在过去的一年里,该论坛与《南方周末》相关的共有722个帖子,其中在最热门的“四月杂谈”中涉及651个帖子;而涉及《财经》杂志的只有149个帖子,其中“四月杂谈”囊括123个。差距明显,批评《南方周末》是批评《财经》杂志的约莫5倍。

第二个办法我找了微博的数据。“南方周末”和“财经网”关心的议题十分不同,但最近(2013年12月18-19日)两者都提到了一个新闻“男童模仿‘喜羊羊’烧伤同伴案”,双方的粉丝评论数量不同,“南方周末”这一微博(http://www.weibo.com/1639498782/AnSHDpUKj)的转发量为650,评论量为439;而“财经网”这一相关微博(http://www.weibo.com/1642088277/Ao35vcYIA)的转发量为116,评论量为108(截止2013年12月19日晚9时)。但通过对其评论文本的分析,并没有发现批评媒体本身的内容。两组之间的差别并不显著。这当然与议题本身有极大的关系,因为批评大多指向法院,认为法院判得糊涂。

由于第二种办法本身就是估计,因此其可靠性本身比第一种要差一点。所以取第一种的结果,我大致证实“自干五”的确更倾向于骂“南方系”(请注意这里的指代都已经被一定程度扩大化了)。

3因为“蠢”?还是因为“穷”?

接下来问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自干五”对不同“自由化媒体”的不同策略呢?本文的目的就是初步回答这个问题。

对这种差异的形成,有两个流行的假设。第一个“蠢”假设认为“自干五”智商有硬伤,所以看不懂《财经》上较为专业的文章。这一假设面临的挑战是证明《财经》比《南方周末》专业。例如“ynwa84:因为南周有些形而上,而财经类媒体都比较现实,很多报道都是自干五们无法回避和反对的,甚至直接点到了他们的痛处。 (12月19日 23:46)”这种观点就对“专业”有不同的看法。

第二个“穷”假设认为“自干五”买不起《财经》杂志,所以他们很少看《财经》,自然就骂得少了。这一假设面临的挑战是《财经》杂志的文章通常都是免费的,注册即可获取。当然注册也可能造成一种阅读障碍,或者一种阻遏效应,即认为注册或许要收费,所以“自干五”就懒得注册了。另外由于“自带干粮”,就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五毛党”的收入效应。“五毛党”由于发帖量计算工资,实际上是一种收入相对较低的工作,因此的确有可能买不起现定价为12元每本的《财经》杂志。但不管怎么说,这个假设也面临挑战。

由于暂时没有办法给“四月论坛”直接发一个问卷来调查为什么多骂《南方周末》而少骂《财经》,所以再一次退而求其次,选择微博上“Paul郑褚”的“微博”(http://www.weibo.com/2619081145/Ao3X1h6f6)引发的评论来进行分析。这样的话,就相当于对一群人广撒网,问你们认为“自干五”为什么多骂《南方周末》而少骂《财经》杂志。然后把认为“自干五”是“蠢”得看不懂《财经》的,和“穷”得买不起《财经》的区分开来。这样暂时只能回答“围观群众”对“自干五”的看法,而不是“自干五”本身的行为。不过这也有意义,因为至少可以部分看出“自干五”在“围观群众”中的印象。
鈥溩愿晌邂澥氢湸棱澔故氢溓钼潱

通过检视该微博的传播路径,可以看出原微博经用户“新闻已死”转发(http://www.weibo.com/1353785527/Ao40ldMT6)后才引发了进一步的传播。“新闻已死”和“Paul郑褚”而“新闻已死”转发的内容是“它看不懂,怎么下口?”采用的是“蠢”假设。原微博的转发量是339次,而“新闻已死”这一层级的转发量就达到了303次,所以从转发的规模来看,大部分围观群众认为“自干五”是“蠢”。

我分析了两个层级的“评论”。第一层级是原微博的67个评论,和第二层级“新闻已死”引发的14个评论,总计71个评论。53个认同“蠢”假设,8个认为“自干五”是“南方系”和“财经”都骂,4个认同“穷”假设,剩余6个为不相关的帖子。下图是一个简单的比例显示。

初步分析证实围观群众认为“自干五”之所以多骂《南方周末》而少骂《财经》主要是因为看不懂《财经》。也说明了“自带干粮”的确这件事至少在群众看来意味着“穷”不是个问题,这当然也可能是群众认为“自干五”是“操的心,喝地沟油的命”。目前的证据相对来说是比较弱的,因为这不是针对“自干五”的特征和行为的描述和统计。所以结论的使用有很严格的范围限制。

下一步有意思的研究可以问诸如“谁是‘自干五’”,对这一群体做个背景分析;也可以问“为什么成为‘自干五’”,对动机做一番考察,看到底是不是真的与收入水平毫无关系等。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