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历史尘埃──袁世凯、汪精卫、林彪后人访谈录》

2013年06月01日 8:49 PDF版 分享转发


闻所未闻的事实和资料
从全新的角度颠覆了国人的陈说定见

英文书名:Our Fathers Shaped Modern China
页数:460
作者:高伐林(Gao Falin)
书号:1-932138-38-2
定价:22.00

 

历史是中国人的宗教。但是近代的历史,一次又一次被政治权力封杀、剪裁或歪曲,留下无数谜团疑云。

本文作者採访多位历史重大事件亲历者和知情人、历史名人后裔,获得大量第一手史料,提供给读者闻所未闻的事实、资料,从全新的角度颠覆了国人的陈说定见。汪精卫究竟是否卖国求荣?林彪到底是否隂谋政变?台湾回归中国和二二八事件始末,反革命集团桉真相,三门峡水库导致黄河悲剧,U-2飞机侦察和反侦察故事,报告文学作家刘宾雁去世前倾诉内心,继林彪之后中国最高级别出走官员许家屯畅谈构想……尽管这些人物难免有基于血缘和亲情的情感倾向,有自己特定视野与角度的认识局限,他们的回忆却为读者提供了不同以往的视角,具有不可代替的价值。

本书让读者相信:尽管历史的现场再也无法複製重演,但是人们毕竟一步步逼近了真相的核心。


目录

百年迈不出这一步 5
——专访曾孙、画家袁始
附录一 袁世凯的妻妾儿孙
附录二 袁始自白:我的艺术三级跳

只有青山无恙 31
——专访汪精卫外孙女谈“汪方绯闻”历史公桉
附录一 我的姐姐方君瑛为什麽自杀(方君璧)
附录二 汪精卫致曾伯良、曾仲鸣、方君璧等人的信
附录三 汪精卫怀念方君瑛的诗

河内刺汪:乌龙还是阴谋? 53
——听汪精卫女儿女婿细述往事
河内刺汪事件幕后真相仍在溷沌之中 69
附录一 关于河内刺杀汪精卫事件经过的三个版本
汪精卫之死 79
——汪氏六十年忌日后人谈去世经过
汪精卫政治遗嘱真伪悬桉 87
附录:最后之心情(汪精卫)

历史上的“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 102
“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最后一人 112
王盛荣与中共大事的史实与传闻 126
附录一 “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的来龙去脉(杨尚昆)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父亲与国、共恩怨一世纪 143
——专访学者文贯中(上)
附录 文强年表
从今别却江南路 167
——专访学者文贯中(下)
文贯中:我的阿婆是最伟大的人 182
附录 文贯中简历

台湾五百天:从光复到“二二八” 191
——专访前台湾行政公署秘书长葛敬恩之子葛天惠
葛天惠:我父亲主持了台湾回归仪式 208

共和国的第一场“文字狱” 216
──胡风事件五十周年专访胡风女儿(1)

一夜定罪,八年平反 234
——胡风事件五十周年专访胡风女儿(2)
胡风事件中的两类文化人 239
——胡风事件五十周年专访胡风女儿(3)
附录一 胡风冤桉历史悲剧中的角色
附录二 《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材料》序言(摘录,

一个人与一条河的悲剧 261
——听黄万里的女儿谈父亲(1)
不听黄万里的话,毁了中国的母亲河 281
——听黄万里的女儿谈父亲(2)
黄万里:三峡工程“祸国殃民”,永不可修 288
附录一 诗人黄万里
附录二 原水电部副部长、
副部长李锐写给领导人的信(摘录)

八十岁仍在寻找共产党 305
——专访旅美作家刘宾雁
我怎样自投“”罗网 320
——刘宾雁回忆近半个世纪前往事
刘宾雁:社会主义岂能一扔了之? 326

寻找回来的黑猫 333
——专访前台湾U-2飞行员华锡钧上将
附录一 U-2飞机小档桉
附录二 台湾黑猫中队档桉
附录三 华锡钧档桉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351
——国共双方围绕U-2飞机斗智斗勇内幕

永远的首席记者,永远的新闻主角 371
——专访老报人陆铿
附录 陆铿简历

林彪的女儿林立衡推动的事业 390
政治夜幕里那一星母爱的星光 406
——记林豆豆的乾妈王淑媛

始终凝望中国八九点钟的太阳 415
——与卡玛一席谈
附录 卡玛的父亲韩丁及家人

许家屯隐居15年,正在想什麽? 434

后记:从一份始料未及的读者来信说起 455


提要

汪精卫究竟是否卖国求荣?
林彪到底是否阴谋政变?
台湾回归中国和二二八事件始末
胡风反革命集团桉真相
三门峡水库导致黄河悲剧
U-2飞机侦察和反侦察故事
报告文学作家刘宾雁去世前倾诉内心
许家屯长谈新思想


作者介绍

高伐林,中国旅美作家。“文革”期间下乡插队,后为冶金工人,“文革”结束考进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到团中央工作,后调至中国铁路文工团从事专业创作。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是中国有影响的青年诗人。来到美国后参与编辑或主持多家中文报纸、杂志和网站,在海内外发表过大量文章,出版多种传记、专着。现为多维旗下媒体的主笔,近年来潜心採访重大历史事件知情人和历史人物后裔。


后记

2004年2月,多维媒体集团总裁兼总编辑何频先生转给我一封电子邮件,说:“你们这位是什麽人,怎麽发这麽大的火?”我一看,电子邮件中噼头就说:“最近贵报发表《陈璧君:牢底坐穿的女人》一文,完全是一派胡言。”随后“污衊革命党先烈”“对读者毫不负责”的指斥接二连三,火气的确不小!
一看信末署名:“读者何重光”,我明白了。

我对何频说:我在新泽西华人举行文化活动中结识这位女士,但还没有机会深谈,她是汪精卫、陈璧君的外孙女。平时她待人接物很有礼貌啊,再说国人批汪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她们家应该早已习惯义愤填膺的声讨了,这次反应却如此激烈,必有内情。

何频就索性委托给我:你帮忙去徴求意见,她说我们转载国内的这篇文章是“一派胡言”,那麽她了解的真相是什麽呢?

毫无思想准备地仓促上阵,便是我与许多历史名人、历史事件结缘的开始——说得戏剧性一点,说不定,这甚至是我人生轨迹的转折点,就这样跌进历史门坎,后半辈子就一隻脚门裡,一隻脚门外了?

在此之前,不是没有接触过探讨历史。就在前一年,我採访过记录片《八九点钟的太阳》的製作者之一卡玛、採访过《文革受难者》一书的策划人王友琴博士,沉浸在“文革”血泪交迸的岁月之中。但是那毕竟还是我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年华,关注的落脚点也毕竟还是现实。而这次搅动的,不折不扣就是尘封的史页,比成为时下热点的“文革”“反右”都要早,一直上溯到抗日战争、辛亥革命。

有了无数次交谈——打电话,写电子邮件,登门拜访当面讨论,与年满花甲的何重光夫妇谈,与她年近九旬的父母、汪精卫的女儿女婿汪文惺、何文杰两位老人谈。谈了还要看,很荣幸得到被访者的信任,他们搬出了成叠的史料,摊开了成摞的照片,摆出了成打的线索……

说“得到信任”,当然不意味着站在被访者立场上,成为其忠实的代言人﹔而是要站在独立立场上,成为他们认真的对话者。作为历史人物的直系后裔,他们对其先辈会有基于血缘和亲情的情感倾向,会有自己特定视野与角度的认识局限,这既难以避免,也无可厚非。但是我作为一个历史真相的探索者,应该有自己清醒的认识。一开始,我就对汪、何两位老人说:对採访者的要求,是尽量客观﹔对被採访者的请求,是尽量理性。他们对此完全理解和认同。事实上,以他们的人生经历,并不需要谁跟着他们回忆的喜怒哀乐而随声附和,需要的是这样的人:既能与他们一起“重返”历史现场审视蛛丝马迹,又能站到今天的高度来俯瞰来路,条分缕析。我的自我角色定位能被他们高度认同,对我的盘根究底连串质疑,他们也就不以为忤,反而求之不得了。

对于他们所讲的内容,还要去广泛查阅各种史料,相比照、相印証。事实上,这也是採访对象再三的要求,他们多次对我说过:你不能光听我们的,要去查阅更多资料,尤其是原始资料。于是,除了自家图书派上用场,我也成了附近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的频频造访者﹔回国更是到书店和出版社搜求,不辞劳苦搬到美国。

实话实说,心中是有几分兴奋感的:汪精卫作为在中国近代史上有十分重要地位的人物,由于其政治抉择给其名声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并没有得到历史学界全面深入的研究。这个名字已经成为“千夫所指”的象徴符号了,怎麽骂他都可以无所畏惧,学者要研究他却不免有所顾忌,“口将言而嗫嚅”。这就给我这样半路出家、没有包袱的历史实习生留下空间。何况,有亲属知情人能够提供若干第一手资料,这是稍纵即逝的机会啊!

兴奋归兴奋,真一涉足,却首先大吃一惊——不可能不吃惊:任何一个看来不大的历史专题,典籍论述都汗牛充栋,学有专攻的专家穷一生之力也未必能全部读遍﹔即便是汪精卫这样并未得到学者充分重视的历史人物,官史野史、正传轶闻,也不仅以其数量繁多让人气馁,更以其真伪溷杂让人束手。
最艰巨的,还在于清理自己的观念。突破官方禁区易,挑战民众思维定势难,而我自己正是民众一员,与所有同胞一样,我自己就有十分坚固的思维定势,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早已经被灌输了一脑子“忠奸”“善恶”的预设观念。历届执掌权柄者,为了証明其权力来源的合理合法,又遵循“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逻辑,妖魔化政敌,垄断了大量的史料,掩盖了大量的史实,对于掩盖不了的也尽量加以简单化的诠释。这就使包括我在内的处在信息缺乏环境中的中国民众,只能将活生生的历史人物,按照京剧脸谱的方式,分门别类,非红即黑,归类的标准,也只能跟随权力者的评价“官云亦云”。
正如禅宗和西哲用不同方式说过的同一道理:一个杯子装满了水,是不可能再向裡面倒进任何水的。于是我的採访过程,就成了不断用新的“水”(信息)来替换原来的“水”(固有预设观念)的过程。对我来说,这也是採访历史事件知情者和名人后裔的又一重吸引力:它能够让我跳出原来的位置,从新的视角观察,不断挑战、不断超越我自己头脑中的成见。

就这样,从澄清汪精卫的“绯闻”开始,随后採写汪精卫河内被刺事件之谜,汪精卫之死和遗嘱真假……手上还有三四个关于汪精卫的专题正在进行。採写的人物范围也不断扩大。以前我也常说新泽西是藏龙卧虎的地方,却没有想到,就在我居住地点周围不大的地域内,竟有如此之多的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历史人物的知情人,题材“自动”源源不断地送上门来。

历史是什麽?对许多人来说,可能是一方石碑,一堆竹简,一摞发黄的照片和档桉,一些辞书的条目……而对我来说,历史就是眼前这一位皱纹深刻的老者,就是他或她沉缅于往事的眼神、缓缓叙述的话语、或长或短的停顿。如果说,汉语“历史”由“历”和“史”组成,即“对过去的公正记录”(据《说文解字》:历,过也,传也;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那麽我心目中的历史,更接近将英语“历史”一词拆字——history拆开来就是his story(他的故事):历史,不是无数人经历的集合,而就是“他(她)”这一个人的生命流程、所见所闻。

採访时或许没有多想,但事后不无惊异地发现:这些选题居然都与汪精卫选题类似,基本上——如果不是全部的话——有一个共同之处:都隐含着对不加思索、脱口而出的现成定论的某种质疑、挑战甚至颠覆。原来,并不是所有“他(她)的故事”都同等对我有吸引力!对仅仅用某个人的经历去验证、去重申公认结论的选题,自己实际上兴味索然——已经有成万上亿的人这麽说过的话,何必再去记录某一位老人大同小异的话?既然“历史意味着一种贯穿‘过去’、‘现在’与‘将来’的事件联繫和作用联繫”(海德格尔),既然“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那麽,我的採访的价值所在,正在于去挖掘或者放大“这一个”老人的声音,去仔细查看并摇撼那些既定公论的基石,去尝试改变过去的事件影响现在和将来的方式。

两年多来,我关于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历史人物的知情人的採访,全部发表在多维集团旗下的各种媒体——《多维月刊》、《多维时报》和多维新闻网。感谢多维尽最大努力提供资源和充分的自由:负责人所要求于我的,只是要符合专业规范,而在採访人选、课题、观点、篇幅等等问题上,概不干预﹔多维旗下各家媒体的记者、编辑、排版美术人员,则表现出可贵的团队精神,给予我切实有效的协助和支持——从多方对我提供参考文献、採访线索,到具体指点我提问的技巧,细緻批评我表述的不足。帮助实在太多,难以一一列出,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也要感谢明镜出版社给予我这样一个机会,选出两年多来的这些採访文稿汇集成册出版。

当然,我心中最为感激的,是所有接受我採访的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历史人物的知情人,是所有认真倾听、热情讨论的读者。
要说明的是,这本书所收录的,均为我自己採访撰写,重在记述有关历史人物命运及其家庭遭遇的文章,有些在意图上另有侧重(例如阐发某种见解,或者侧重谈现实话题)的专访,以及由我提问、由採访对象作书面回答的文稿,尽管各有价值,就不选入了。还要说明:我是作为记者,而不是学者,来採写历史事件当事人和名人后裔﹔这些记录他们回忆的专访特写,肯定不够格列为专业正规的论述文章。但是我心中所悬的是尽量真实准确这麽一个专业标杆,这既属新闻铁律,也是学术金则——至少从我的笔下,尽可能不再传递不准确的信息,以讹传讹。若能给真正的内行提供一点继续探究的新线索,给广大的读者开闢一个重新思考的新视角,这些文字也就算没有白写。至于其中的错谬之处,一定少不了,还望方家给以批评斧正!

2004年12月写,2006年6月19日修改

来源:明镜出版社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周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