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山雨欲来 大陆财经系媒体近期动态文章

2013年07月28日 3:42 PDF版 分享转发

财新专栏:老板的新考验


准备泡沫破裂

来源于财新《新世纪》2013年第29期出版日期2013年07月29日  

未来五年地价下行

  中国市场将会经历式的渐进调整,而非香港或者东南亚式的急速下跌。1998年,东南亚的银行向西方银行借了大量短期美元债务。当债务无法向后滚动,这些国家不得不大幅提高本国实际利率,压缩国内信贷来偿还外国债权人的债务。实际利率激增导致了市场一落千丈。与之相比,日本和台湾土地价格在1992年达到顶峰后,面临的压力就小得多,因为它们并没有短期外国债务。这两地的土地价格在之后呈阶梯状的下跌,即在价格和成交数量上每次都比之前降低。

  的土地市场去年达到了一个拐点。原因在于:(1)基于数量扩张的增长模式达到了极限;(2)经济和美元开始复苏。2012年四季度和2013年一季度市场的复苏,就是熊市里的一场反弹。现在开始了第二个回合。就像日本和台湾,中国房市每一轮的下跌,价格和成交量的高点和低位都将低于以前。中国的土地价格最早将于2017年触底。地价何时触底取决于中国是否能够成功调整其增长模式。若没有改革,资金仍用来维持违约的金融产品、破产的开发商及地方政府,土地价格下跌将会持续更长时间。在价格触顶20年后,日本的土地价格就仍在下跌。这是给那些认为时间可以让任何市场恢复的人的很好的一课。

泡沫破裂有益经济体

  与中国房市泡沫相关的债务大多存在于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身上。家庭部门的债务总量仅为GDP的三分之一,而2008年美国和1992年日本泡沫破裂时,债务水平都接近GDP的100%。从全局角度看,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将会扩大中国家庭部门的需求。房地产价格下降将会降低存款需求。

  中国正在经历蓝领劳动力的大面积短缺。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将会加剧这种短缺。这是通胀的主要来源之一。伴随房市降温而来的蓝领劳动力需求减少,将不会导致大面积的失业,这也有助于降低劳动力市场的通胀压力。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也将会得到加强。成本上涨已造成一些行业转移到东南亚。成本上涨的主要来源是房地产价格的上升,因为工资需求主要是由房地产价格驱动的。随着房地产泡沫的收缩,出口行业向海外转移的趋势必将放缓,可能还会发生逆转。

  另一个不显著却异常重要的因素是心理的变化。房地产泡沫让人们不再相信辛勤工作的价值,反而鼓励投机和腐败行为。大家都知道有条致富的捷径,即拥有土地,然后坐等其升值。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国经济异常繁荣的大背景下,极少中国企业创立知名品牌或开发出核心技术的最重要因素。

  泡沫破裂后,对商人的激励机制也会发生变化。利润会转向那些致力于制造更好商品的商人,而不是仅坐拥土地的人。我相信,下个十年中国将会出现很多伟大的企业。即使是房地产行业也会得到改善。没有泡沫,房地产行业就将和其他行业一样,依靠建造高质量的房屋获利,而不是靠提供赌博的筹码。

金融风险可被抑制

  传染效应是金融危机的最可怕之处。当某个产品或机构破产,投资者或储户会竞相退出所有类似产品。滚雪球效应会导致运作良好的公司同样破产,进而摧毁整个经济体。但在中国这种风险目前还较小。

  以土地为依托的信托产品最容易崩溃,但这种崩溃对实体经济只会产生非常微弱的影响。借款公司通常只拥有一块土地,因此对实体经济的连锁效应十分有限。此类产品的投资者都是高净值人士,他们在购买产品前就已知晓存在的风险。对于经济体的最大风险在于银行体系的连锁反应。通常情况下,银行是信托贷款的优先债权人,如果数量众多的信托贷款同时破产,它们的清算后价值恐怕连优先债权人的损失都弥补不了。当某个信托产品违约,中国的金融监管者应尽快介入。使用诸如债转股这一手段就能快速抑制风险。原所有者应当被逐出,或其权利被显著稀释,投资者则应成为股东。久而久之,这会为需要一定时间的清算过程赢得时间。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金融失败最大的影响在于地方政府收入的缩减。中国的信贷增长——以贷款或房地产收入的形式——大都进入了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支出下降,短期内可能导致经济增长放缓,但房价下跌导致的家庭部门购买力上升,将减轻这一负面影响。地方政府支出减少带来的生产成本降低,也可能提升中国出口的竞争力。这实际上是重新平衡中国经济的必经之路。

恐慌下纾困将是大错特错

  一旦出现大量金融失败,恐慌情绪就会渗透整个经济体。对经济全面崩溃的恐惧将促使政府不加选择地援助投资者。实际上,夸大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来敦促政府用纳税人的钱进行纾困,只符合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正是这些人创造出经济泡沫,却想要套取政府资金援助。当一部分信托产品出现违约——这很可能在几个月内发生,大范围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说法一定会涌现。中央政府如果仓促援助,将是大错特错。政府应给它一些时间,整体局势就会平息。如果金融监管者能在短期内制定出应急预案,风险就将得到抑制,若金融监管者目前无法着手制定应急预案,他们也不应一看到若干金融失败就草率做出纾困决定。

  中国的下一轮增长取决于不断提升的生产力和劳动收入。改革需要大量资金,以强化社会保障体系,发展教育和科研。如果巨量的资金都被用于解决泡沫经济的遗留问题,那么中国的未来将会陷入困境。

泡沫破裂,经济起飞

  有人认为,房地产泡沫对中国的经济繁荣来说必不可少,这是无稽之谈。过去十年,房地产行业规模相对经济体规模日渐庞大,而且它大多是在消耗资源,没有提高总的生产效率。房地产是中国通货膨胀的主要推动力,若房市衰退,中国经济可能暂时受挫,但总的生产力却会提高。随后的收入增加也会带来更可持续的经济繁荣。

  而且,经济泡沫迟早会破裂。政府纾困只会推迟其破裂的时间,正如中共政府在2008年所做的一样。泡沫越晚破裂,其破裂时带来的危害就越大。中国经济当下受挫,正是由于2008年时的举措。

  中国有足够的能力吸收泡沫破裂将带来的所有不良贷款——这也许会高达20万亿元-30万亿元,但泡沫经济或已造成年均5万亿元的损失。中国可以花四到五年时间解决泡沫经济所产生的遗留问题。后泡沫时代的改革催生的生产力提高,还将会带来每年2万亿元-3万亿元的收益。因此后泡沫时代的经济完全恢复将可能在三年内完成。

  日本在其房地产泡沫破裂之后未能恢复其经济增长,主要原因在于日本的人均收入已居世界前列。中国仍是个中等收入经济体,生产力持续提高的难度并不大。在2030年之前,排除通货膨胀因素,中国人均收入将可能达到20000美元,使之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

谢国忠 谢国忠

  作者为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经济学家


海外机构预警中国房地产泡沫破裂

2013年03月21日15:26来源于财新网 

【财新网】(记者林金冰)野村证券近日发表研报指出,欧美日金融危机爆发前夕的三大症状如今也出现在中国经济身上,如果今年政府收紧政策,中国将能避免发生系统性金融危机,但这需要付出经济减速的短期代价:2013年下半年GDP预计只增长7.3%。

  虽然中国中央政府近月来多次发出担忧金融风险的强烈信号,但市场对中国经济的展望,已在短短半年间由忧转喜。2012年夏,经济硬着陆恐慌将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中国指数(MSCI China)挫至51.63,但随后的经济复苏缓解了恐慌情绪,该指数至今升约20%。当下,市场普遍预计中国GDP增速复苏持续,今明两年均有望达到或略高于8%。

  “历史上,泡沫常常紧随‘宏伟’的经济奇迹之后。”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和分析师陈家瑶认为,“投资者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中国金融风险的真实程度。”他们在研报中分析了中国金融风险的三个先行指标:杠杆率急速冲高、房价高涨,以及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

  眼下,中国以国内信贷占GDP比率衡量的经济杠杆,由2008年的121%蹿升至2012年的155%,已达1978年有可比数据以来的最高水平。回顾中国经济近30多年历程,上世纪90年代发生过一次类似的杠杆率急速冲高,那最终导致了整个银行系统的破产。

  房市虽有复苏,但不能表明经济基本面改善,因为全国库存水平仍是高企。“中国房地产泡沫破裂的风险高于股市泡沫。”

  最后,金融危机往往爆发于技术革命、经济奇迹之后,是因为投资者和决策者开始高估经济潜在增长率。决策者可能会误将潜在增长率的结构性下滑视为周期性下滑,并采取扩张性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令实际GDP增速更加背离潜在增速水平,埋下经济过热的种子。

  陈家瑶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指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开发商、信托公司和信用担保公司等,是金融风险比较集中的领域,也最易遭受金融危机冲击。

  “现在风险最大的是信托行业,它本身是高杠杆率行业,现在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她指出,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多起信托产品违约案例,算是掀开冰山一角。“违约目前虽然是得到解决,但隐藏的风险不容忽视,因为信托这几年的发展是非常迅猛的,特别是去年下半年增速发展得非常快。”

  关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陈家瑶认为,一系列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措施推出后,地方政府卖地收入未来的可持续性存疑。

  报告认为,对金融过度扩张的政策反应越慢,爆发系统性金融危机的风险就越大,避免经济硬着陆的挑战也会越大。宽松的政策基调如果继续,这些金融风险将变得不可控:虽然今年逾8%的强劲GDP增长可能实现,但会推高明年的高通胀水平和金融危机风险。

  野村对今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速下降到7.3%的预期,不同于市场普遍预期。“因为我们觉得政策要收紧,而不是大家预期的新一届政府很有动力或是希望能在第一年交出漂亮的答卷。”陈家瑶解释称,野村认为本届政府不会完全着眼于GDP的增长。

  野村建议,中共政府必须迅速采取措施,遏制与日俱增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我们预计这一举动会在今年上半年出现。”报告写道。■


吴敬琏:为即将到来的改革大战略做好准备

2013年07月26日12:11来源于财新网  【财新网】(记者霍侃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指出,现在正处于准备按十八大要求进行改革大战略的前夕,处于为即将进行的系统性改革做好准备工作的阶段,有许多问题需要调查研究。

  吴敬琏7月26日在天则经济研究所成立20周年“中国的改革和发展道路”学术研讨会上称,30年来,中国从苏联式的经济政治体制向现代法治的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并没有完成,直到本世纪初,旧体制的旧遗产依然严重。

  他说,经济方面,政府干预和寻租的政治基础依然存在。由此造成两个问题,一是增长模式转型举步维艰,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经济转型很不如人意,二是腐败愈演愈烈。

  中国经济不稳定、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结构性问题不但没有缓解,反而越来越严重,宏观经济政策限于两难困境,吴敬琏称,“现在已经到了如果不能全面推进改革,就会发生非常严重的经济政治问题的关键点。”

  对于亟待研究的问题,吴敬琏指出,7月23日在武汉召开的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深入调查研究的六方面重大问题,围绕这六个问题,有很多具体问题需要研究。

  习近平在座谈会上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进一步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要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作为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取向,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吴敬琏指出,如何打破市场存在的垄断,对于非国有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歧视如何打破,如何放开价格形成机制,如何对市场进行监管等问题,都需要深入研究。

  武汉座谈会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是,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增强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发展活力,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完善财税体系、发展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微观基础的活力。

  吴敬琏指出,对于公有制经济,武汉座谈会的提法比十八大提出的“两个毫不动摇”的提法,有很微妙的进一步的解释。

  “两个毫不动摇”是指,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吴敬琏当日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说,此前强调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有关部门还提出国有经济应对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等七大行业的“绝对控制力”,对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等九大行业的“较强控制力”。与此前不同,武汉座谈会的提法更强调增强国有经济的“发展活力”。■


张维迎倡导全球化参照共同价值

2013年07月27日09:15来源于财新网 

【财新网】(见习记者王力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张维迎指出,应意识到全球化给中国和全人类带来的好处,中国应坚持市场、开放,参照共同的价值,而不是强调特殊国情。

  张维迎7月26日在天则经济研究所成立20周年“中国的改革和发展道路”学术研讨会上称,全球化与合作是人类过去200年、中国过去30年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在今天继续全球化,利用全人类智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观念非常必要。

  谈到中国在全球化中的贡献和收获,张维迎指出,1820年到1973年间,跨区域人口规模与GDP规模急速分叉,被称为“大分流”(great divergence)。1973年之后,这一趋势逆转,人口规模与GDP变化越来越趋同,被称为大融合(great convergence),这一变化目前还在继续。这两个过程其实都与中国高度相关,过去30年的趋势,主要就是由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张维迎认为,在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中国初次全球化中,中国融入全球有一定被动性。但1978年后的第二次融入世界,邓小平是主动开放,主动走入世界,包括之后加入WTO,很好地利用了市场逻辑,把世界市场和中国廉价劳动力相结合。“确实是利用了后发优势,没有创造新的技术、新的管理方式,但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全球化)这一点非常重要。”

  谈到在全球化背景下坚持市场和开放,张维迎表示,人类运作有两种逻辑,一是强盗逻辑:自己想幸福而不让别人幸福;二是市场逻辑:自己幸福也要让别人幸福。他以日本和为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两国想用强盗逻辑征服世界,最后失败。二战之后,两国双双走上市场道路,充分利用市场逻辑,利用全球市场,两国变得异常强大。

  反观中国,他认为中国人用强盗逻辑来思考问题的不少。现在国内很多零和博弈观点,把中国和其他国家敌对起来。在贸易谈判中,一些官员甚至私下表示:“两国之间怎么可能有双赢?”他指出,过去200年全球化,无论是贸易还是自由的扩大,就是亚当·斯密讲的市场逻辑的不断扩展。“什么时候市场逻辑中断,强盗逻辑主导,就会带来人类倒退。”

  谈到价值认知,张维迎表示:“中国人也是人,不要认为中国人不是人,只是中国人。”人类所有差异都是过去几千年形成的,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而且差异在近几年的中国被夸大了。“人类的游戏规则是共同的,虽然表述可能不一样。”张维迎强调,要警惕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主义。“最害怕和民族主义相结合,因为其实质就是“纳粹”。

  张维迎也表达了对于中国融入全球的担心:中国加入世界后,世界会变得更好还是更坏?随着中国生意人走到全球各地,经营中的贿赂等方式成为他担心之处。他认为未来还是应该参照共同的价值,而不是强调特殊国情和价值观。■

  阿波罗网来源: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赵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