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杨绛钱钟书夫妇在文革的凄惨遭遇

2016年05月26日 22:42 PDF版 分享转发

2012年4月1日,江苏省无锡市故居。图为夫妻照片(图源:VCG)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读罗银胜著的《杨绛传》,让我最为感动的是杨绛先生“”时期那段人生经历:自己长年挨批受斗,受尽屈辱,仍始终不忘对同处逆境的同事的关爱,表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患难真情。

1966年“文革”爆发后,杨绛是最早受冲击的学者之一。在中央“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出台的第二天,她就被揪出来,比丈夫钱钟书还早三天成为“反动学术权威”。在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中,向来和颜悦色、慢条斯理、温文尔雅的她,很快被罚扫厕所,而且不时还要接受各种各样的批斗,如戴“高帽子”,挂“黑牌子”……最令她尴尬的是剪“阴阳头”,头发剃去一边留一边,成为魔鬼似的半边发。她只好把女儿剪下的旧发找来,自编一顶假发,用来外出遮遮丑。1970年7月,她被下放到河南信阳的“五七干校”。这虽说能与先期下放的丈夫钱钟书团聚,但在一个穷乡僻壤,烧砖建房、打井引水、种粮为生,也是够她难受的了,于是不多久就被累病了。在这里,她两口子一直呆到1972年,才被“特赦”回京。

“文革”期间,无疑是杨绛人生中最为艰难的时期,但她始终不忘同处逆境中的同事。在“五一六分子”大清查中,杨绛所在的学部造成10多人受迫害致死。青年研究员郑土生也被打成“五一六分子”,受到无情打击,使他想到了自杀。在自杀前,他想到自己还欠杨绛75元钱,便走进办公室将剩50元的存折和25元现金塞进了杨绛的办公桌内。第二天,杨绛发现后,感到郑土生此时还钱不正常,连忙赶回办公室,正好遇上郑土生。他低头不语,杨绛也没多说什么,只是上前递给他一个小纸包。纸包里是郑土生前天还来的钱和存折,还有一张小纸条;纸条上写着:“来日方长,要保重身体;要耐心、冷静、坚强。这些钱,我不需要,你拿去买些生活必需品吧!”杨绛此时也是一个批斗对象,但她的举动,给了郑土生力量,使他活了下来。郑土生后来成为著名的莎士比亚研究专家,主编了中国最完备的《莎士比亚全集》。

“文革”中,不仅物资匮乏,干部职工又多年未涨工资,尤其是单职工家庭,普遍感到生活困难。杨绛总是自己省吃俭用,尽力为他们提供接济。学部有一位从部队转业来的同事叫侯自明,家里子女较多,经济相当拮据。然而,“屋漏偏遭连夜雨”,从“五七干校”回京后,他久病不愈。按照医生的嘱咐,需长期服用糖浆滋补调养身体。这对他家来说,显然是雪上加霜。杨绛知道后,每月在给丈夫钱钟书买糖浆的时候,就帮侯自明也买一份,按时在每月的25日为他送上门。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调理,侯自明得以康复。杨绛又想到他家人多、口粮少,便继续想办法对侯自明给予接济,坚持为他家寄钱寄粮票。特别是在逢年过节,她更是要寄上一笔钱,让他家也能过上一个像样的节。据说,这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到90年代,从未间断。

杨绛对同事的关心与帮助,最为感人的是对那些曾经批斗过她的同事的支持。随着“文革”的发展变化,他们当中不少的人也身处逆境,成为批斗对象。但她却不计前嫌,总是伸出友谊之手。学部的年轻同事冀元璋曾是一位红卫兵小将。“文革”开始时,他参与过对杨绛的批斗,但后来自己也被打成了“五一六分子”,被抓了起来,身陷囹圄。他妻子在家务农,父亲长期卧病不起,尽管自己长年省吃俭用,仍需四处借钱补贴家用。冀元璋成为“五一六分子”受到迫害后,一家的生活更是陷入绝境。杨绛却坚持每月从工资中拿出钱,给他家予以资助,帮助冀元璋度过难关。“扶人要扶志”。根据冀元璋的心理状况,杨绛还特别注意从精神上给予他安慰,鼓励他坚持原则,相信清白总有一天会到来。

杨绛对同事的关心与帮助,无疑源于她人格的修炼,形成一种慈悲为怀的人生态度。因此,在关心与帮助他人的同时,自己也赢得了尊敬与爱戴。“文革”开始不久,一位同事奉命带队到杨绛家“抄家”,贯彻江青所谓“把反动学术权威私藏的枪支弹药搜出来”的指示。出于对杨绛夫妇的敬仰,他只是到她家转了一圈,应付了事。杨绛成为“反动学术权威”后,一度无人敢为她家提供生活服务。家里的生活用煤,只能靠自己利用下班时间多次背回家。一位熟识的工人师傅看到后,顶着“敌我不分”的压力,主动为她送煤上门。这让杨绛一直难忘。特别是,钱钟书下放后,杨绛在北京被摊派了300块地道用砖。凭她的体力,显然无法完成。当她提出与人换工时,学部的一位年轻人便悄悄地为她做砖上交,不几日把任务完成了。更让杨绛感激的是,她的译稿《堂·吉诃德》遭到红卫兵的收缴,成了“黑材料”。她废尽周折才找到它的下落,但对方总是不肯奉还。一位同事掌握监管“大权”后,深知杨绛的心事,冒着风险,充当“扶危济困的骑士”,把译稿还给了她。

一个人给别人一点关心与帮助并不难,难的是在自己身处逆境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关心与帮助别人。这一点杨绛先生做到了,无疑令人敬佩。人活在世界上,关心、帮助别人,其实也是关心、帮助自己。在帮助别人走出困境的同时,往往自己也走出了困境。这大概就是杨绛先生应对“文革”的法子吧。

来源:湘声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刘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