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陈才天:《资本论》是反科学技术的经济学说

2016年08月07日 8:44 PDF版 分享转发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荣幸受到邀请参加中国《资本论》研究会18次会议,向大家学习交流研究《资本论》的成果。我今天发言题目是,“《资本论》是反科学技术的经济学说”。(原稿8万字,缩为4500字)现简要陈述如下:

1、劳动消耗量决定商品价值量是反科学技术的经济学观点

《资本论》规定:“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这是一种简单商品生产价值构成理论的观点。(《资本论》第一卷,53页)它无法解释高科技产品的价值量,比如,一部手机的价值量决不仅仅是劳动时间。科学技术即知识力不能被劳动时间所掩蔽、代替,知识力具有无损耗无限重复使用和物化为机器的功能生产创造商品价值。同时,劳动时间的观点排斥了自然力是创造商品价值的重要成分,比如煤炭、天然气等,它们的使用价值或效用性都是自然力形成的。

根据劳动时间的观点,每一种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科技劳动生产力越高,生产的商品价值量愈少。然而,美国每年应用计算机完成的工作量相当于4000亿人/年的工作量。因此,这是一种反科学技术的经济学观点。

2、商品价值量与这一劳动生产力成反比是反科学技术的经济理论

《资本论》规定:“不管生产力发生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总量是相同的。”这是“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理论逻辑的前提。(同上,60,54页)但是,这种“成反比”理论逻辑是反科学技术的经济学说。

有的马经学者认为,“成反比”是一种机器生产增加商品使用价值量的理论,这也是有的专家以机器生产增加商品使用价值量作为专题研究的原因。他们认为,根据“成反比”逻辑,证明生产力愈高商品价格愈便宜,正确表达了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的作用和意义。然而,事实上生产力提高不仅仅表现为企业产量增加,而且也表现为国民产值总量大幅的增长。同时,不论是农产品价格还是工业产品价格以及工资全部呈现上涨趋势。因此,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理论逻辑,不符合机器大生产的资本主义经济实践,它既不能解释高科技产品为什么参与生产工人数量减少却价格昂贵,企业获得高额利润的经济事实;也不能解释《资本论》出版150年来,机器生产使各国家国民产值大幅增长和工资普遍提高。显而易见,“成反比”的理论逻辑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经济事实相矛盾,它是反科学技术的经济学观点。

3、劳动二重性是反科学技术的经济理论

《资本论》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价值二因素关系的理论,确立了产业工人的活的劳动是创造价值唯一源泉的政治经济学思想,其他的劳动者即便参与了社会经济活动,也是不创造价值的。比如,在商品流通、货币流通中工人职员劳动的收益,都是一种参与产业工人剩余价值的分割即剥削者。显然,这是违背常识的。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马克思说:“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同上,55页)认为只有产业工人阶级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主人,从而歪曲、丑化了作为工业社会的职能地位和作用,视为“不生产的人”,将企业家与工人合作关系规定为剥削、压迫关系。它成为鼓动工人阶级暴力消灭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社会伦理道德制高点的思想理论基础和依据。它将工人阶级看成是社会发展决定性力量,导致忽略、轻视知识分子在社会发展中地位和作用,严重地扭曲了工农阶级与科学家知识分子之间的社会政治关系。其实,人类社会发展是科学家、企业家和工人阶级分工合作共同创造的结果。事实上,没有企业家开办企业,游民、农民就不可能转变成为工人。当然,科学家发明知识是前提条件。由此可见,劳动二重性理论是一种虚构正义的反智主义的反科学技术的经济学理论。

4、超额剩余价值理论逻辑只是证明余,有反科学技术的特征

《资本论》超额剩余价值理论源于上述”成反比”逻辑。在货币商品交换的市场价格竞争条件下,即个别资本家由于提高企业劳动生产力,使其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到一部分剩余价值,就是超额剩余价值。

应当指出,这种推理逻辑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它使“成反比”观点与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的方法紧密联系起来了,它好像是有力地证明了“成反比”观点是正确的,它似乎“合理的”解释了企业采用先进技术生产商品能够获得超额利润的生产、交换的全部过程。但是,一方面超额剩余价值理论本身不能成立,因为在市场价格竞争使超额剩余价值消失之时,社会生产价值总量不是增加了而是减少了。另一方面,适用“超额剩余价值”解释的对象是狭窄的,它只能适用于采用相同原材料生产的相同功能的同种商品;即便是对于采用相同原材料生产的不同功能的同种商品,它也是不能适用的。它既不适用于“生产的大宗同类商品”,也不适用于不同原材料生产相同功能的同种商品,更不适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形成的新行业生产的新商品。因此,超额剩余价值形成的竞争,是一种产能过剩的经济现象。这就使得马克思根据超额剩余价值理论逻辑推论资本家投资积极性减弱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亡的预言落空。由于每一种商品生产都存在竞争,所以都有产能过剩的可能性(使它具有迷惑性)。但由于马克思忽略了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应用开发新产品的首发市场价格不受超额剩余价值逻辑限制,使资本能够获得很高利润率,它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呈现一种永葆青春活力健康发展的态势。

5、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理论是反科学技术的经济学说

马克思一方面说:“象不变资本的任何其他组成部分一样,机器不创造价值,但它把自身的价值转移到它所生产的产品上。”同时又说:“机器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同上,424、445页。)这就是自相矛盾了。请问:相对剩余价值是不是剩余价值?这个价值是不是商品价值?并且,马克思还认为:“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它随着生产力提高而提高,随着生产力降低而降低”。(同上,355页)这无异于说是机器生产创造了剩余价值,这就与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劳动的理论发生严重冲突。

在《资本论》中,一方面,马克思坚守了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的理论;另一方面,马克思在论证机器生产相对剩余价值时,提出“自乘的劳动”观点,(同上,354页)这是与“同一劳动时间生产商品价值量不变”观点相冲突的。但没有将“自乘的劳动”作为普遍性来修改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的观点。如果承认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商品价值量将随着新的生产方式应用而增加,那么,就承认了机器生产是创造价值的,就直接否认了劳动价值论的原理。他必须坚持“一元论”的“工人的活的劳动创造价值的源泉”的劳动价值论规定性不变。同时,马克思将“劳动生产力与相对剩余价值成正比”的观点,当成是一种揭露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加深了资本剥削工人的理论组成部分。这就充分暴露了《资本论》是反科学技术的经济学说的真面目,也是辩证法沦为诡辩的典型事例之一。

6、资本有机构成的利润率理论是一种反科学技术的经济理论

马克思为了论证社会不同生产部门平均利润率的计算方法时,设定了利润率公式:C:V,它就是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在企业资本投资中的比率。(《资本论》,第三卷,165页。)根据C:V利润率的逻辑,有如下结论:

(1)机器应用使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大幅减少。这一结论是与“机器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和“劳动生产力与相对剩余价值成正比”的观点相矛盾的。

(2)手工业生产能够使资本家获得更多剩余价值。

(3)工人阶级应当感谢不使用机器的资本家即增加就业机会。

(4)既说资本家不使用机器能够获得更多剩余价值,又说资本家使用机器提高了对工人剥削程度。

根据资本有机构成理论,科技含量高、自动化程度高的工业部门需要向手工业和劳动密聚型部门攫取、瓜分、侵占利润,才能维持其生存和发展。这是何等的荒谬!由此可见,资本有机构成的利润率理论是反科学技术的经济理论。

7、《资本论》扩大再生产理论是反科学技术的经济学说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可用公式(其中:△V表示追加的可变资本,△C表示追加的不变资本,X表示资本家消费的剩余价值额度)表示如下:

Ⅰ(V+△V+M)=Ⅱ(C+△C)

从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这个基本实现条件,同样可以引申出另外两个实现条件:

Ⅰ(C+V+M)=Ⅰ(C+△C)+Ⅱ(C+△C)

Ⅱ(C+V+M)=Ⅰ(V+△V+M/X)+Ⅱ(V+△V+M/X)

我们从上述扩大再生产公式构成要素清楚地看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概念内涵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追加的不变资本就是购买的机器设备即科学技术应用于商品生产的主要途径与方式,它们都是作为不变资本参与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中,完全看不出有科学技术创造商品新增价值的地位和作用。但是,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可变资本即工人工资额度,它所体现的劳动量是创造商品新增价值量的源泉。因为根据《资本论》劳动价值论的理论逻辑,扩大再生产对社会商品价值总量的贡献率或增长量,只能由其生产过程中增加的工人数量即劳动时间量决定;由于原来的积累转换成为资本扩大再生产中,新增生产资料都是不变资本,它们只能将过去的劳动量或价值量转移到新商品价值中去,并不能新增价值量。

在《资本论》理论逻辑框架内,采用新技术生产新产品的扩大再生产企业生产的新产品价值构成,仍是遵循着“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逻辑,即采用新技术扩大再生产给社会新增的价值量,只能由新增工人数量即劳动时间增量所决定。依据这个逻辑自动化程度高的企业,购买机械设备投资量大,相对雇用工人人数大量减少,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也跟着大量减少,所以企业利润率降低。但现实中,高科技企业能够获得高利润率。据测算,美国、英国、日本和德国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几乎都超过了60﹪,法国一度甚至超过80﹪。据中国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5年技术进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54﹪。

因此,根据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理论逻辑,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机器生产仍然不能使商品原材料增值;所以,扩大再生产理论仍然保持着《资本论》反科学技术的经济学说的本质特征。

8、《资本论》立场逻辑是反科学技术的经济学说

虽然,马克思已经表明他并不反对机器本身,或曰不反对科学技术本身。但是,《资本论》中反对“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六个观点或论断,即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使工人延长工作日、提高劳动强度、受自然力的奴役、变成需要救济的贫民、是对劳动力的最无情的浪费和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立场观点,都体现了《资本论》理论逻辑是反科学技术的经济学说。

比如,马克思认为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是对劳动力的最无情的浪费和对劳动的正常条件的剥夺”。(《资本论》,第一卷,506—507页。)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机器生产造成工人失业”的观点,它是非常错误的。全世界250余年工业发展史表明,人类发明创造了难以计数的机械设备应用于工业、农业生产,它们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创造了数以亿计就业机会。各个国家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工人数量不断地增加。因此,这种观点带有浓厚反智主义倾向的反科学技术的经济学观点。

因此,《资本论》立场逻辑导致它是反科学技术的经济学说。

此外,《资本论》是一部无国家无政府的政治经济学。全书没有关于税收政策研究,没有二次分配理论等。

(2016/6/12/)

(作者为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人民检察院(退休))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小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