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柴静掰不倒杨永信 电击治网瘾被批文革遗风

2016年08月18日 17:10 PDF版 分享转发

2006年初,山东省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的心理精神科医生杨永信成立中国杨永信网络成瘾戒治中心,其对外宣称自己探索出了一套“心理+药物+物理+工娱”相结合的戒治模式。所谓的物理治疗即“电击治疗”,即在“网瘾”少年的太阳穴或手指上接通电极,他声称以电刺激引发孩子对网络产生厌恶感。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少年沉迷于网络,在今天看来也许并不可怕(图源:VCG)

这套模式在3年后被央视曝光,在其节目中揭露杨永信所谓的“电击疗法”过于残酷,卫生部以安全性、有效性尚不确切为由,紧急叫停各地电刺激治疗“网瘾”技术的临床应用。

只不过,杨永信和他的网戒中心在当地依旧炙手可热。近日,一篇名为《杨永信,一个恶魔还在逍遥法外》在新浪微博中广为流传。在文中,杨永信被称之为“恶魔”,作者“雷斯林”认为,杨永信和他的电击疗法存在一个有关程序正义的问题,“让学员内斗,剥夺一切隐私自尊,用一切方法批斗。在21世纪后,如此大规模地用那套对付人的,网瘾治疗学院算是一个。”

《南方都市报》这样描述电击疗法:“他拿银针从我右手虎口处穿过,接着再从治疗仪上接出8根电线,用钳子固定在银针的两端。”通电的瞬间,剧烈的疼痛辐散全身……

实际上,这些网瘾者没被治愈,他们只是屈服于对“电”的恐惧。《中青报》点评道:很多从“网戒中心”走出来的,确实变听话,变孝顺,变老实了。然而,这种变化是以他们的身心被摧残为代价的。孩子因为畏惧痛苦而变得“听话”,而在“网戒中心”噩梦一般的生活,也自然会让他们在回家后更加“孝顺”“老实”,以免再次被投入这个不是监狱胜似监狱的地方。这样的“听话”“孝顺”“老实”,显然不是什么优秀的精神品质,而是一种被逼出来的心理病变,很有可能在青少年的心里埋下更深的精神隐患。

我们的社会正在日益变为一个网络化的社会,确立网瘾标准的人,无论是医生、家长还是人大代表和官员,他们有能力认知社会将要经历的令人困惑的变化吗?网络势将成为我们生活中穿透一切、同时不再引人注目的力量。试图把获得更多联机时间的行为界定为一种精神疾病,将与现实严重脱节。因为,网络将停留在我们身边,它将成为我们同他人联系、看电视、读报纸、检查交通和气象、准备工作报告、打电话和买东西的手段。它将变得无处不在,也许会像呼吸一样自然,而呼吸也是上瘾(视频)的。

从中国和美国网民的年龄构成对比中可以发现,两国在16-24岁这个年龄段上网人群比例差别并不大,但是在35-44岁以及55-64岁这两个年龄段,美国是中国的两到三倍。这可以解释,在中国,对孩子使用网络感到不安的部分原因,是源于他们对于孩子手中所握有的新工具感到不安,尤其是源于他们自己根本不了解新科技。许多负面的媒体报道,更扩大了这种焦虑紧张,即使网络上仅有0.5%的内容属于暴力或性,也无法让成年人释怀。很多情况下长辈夸大了网瘾效应,出现反科技的偏见情结,归根结底是因为新科技通常是父母无法完全了解或管理的。

必须指出,大肆夸大所谓网络成瘾,特别是臆造所谓“网魔”的罪恶形象,是对互联网的诬蔑,是在压抑这个可以给中国社会带来活力的空间,是为着自身利益而在有计划地谋杀互联网,从而也谋杀我们的未来。

来源:乔克撰写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