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伊利夏提:杨圣敏不是历史学家 是一个党棍

2016年09月30日 9:51 PDF版 分享转发

大约是两周前,维吾尔项目协调员祖拜拉女士给我发来了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杨圣敏写的一篇文章《维吾尔族与突厥是两个不同民族》。

初看题目、作者,尽管我对杨圣敏不很感冒,但想到杨圣敏咋说还是个教授、挂着个民族学、历史学家头衔,想当然地以为这篇文章,杨教授肯定是引经据典、上下千年纵横论述;要反驳,可能还得花时间查资料,就搁下没有看。

然而,当天下午,维吾尔人权项目主任阿里木斯伊托夫又发了个电邮,问我是否能写篇文章反驳一下杨圣敏的谬论。我还是犹豫了一下,回复阿里木:我先看看。

稍过一会儿,有了一点空闲时间,我静下心来读了一遍杨圣敏的这鸿篇巨论。还真是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尽管我过去和杨教授隔空交过手,知道杨圣敏教授是培养的红色学者,天不怕地不怕、敢说胡话;但读完杨教授的这篇文章后,本人确信杨教授不仅是个‘只要党需要,历史也可胡说’的共产党党棍!而且还是个草包、蠢货!

杨圣敏的这篇文章前后矛盾,逻辑混乱,结论武断、模糊、缺乏依据不说;通篇文章都是在以杨教授自己的一厢情愿颠覆历史,罔顾世界突厥学研究结论,甚至罔顾中国一些汉人突厥学历史学前辈辛勤研究形成的历史定论和历史事实,在按照主子共产党的意愿,编写共产党现行民族政策所需要的‘维吾尔历史’。

杨教授的文章,以《维吾尔族与突厥是两个不同民族》为题。开篇却以:“公元4至5世纪以后出现的突厥和回纥部落都源自北狄。”来开始他的论述。

但在这里,杨教授“犹抱琵琶半遮面”故意回避、不去点明“回纥”其实就是“维吾尔(Uyghur, Uighur)”的另一古汉语发音。

稍具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回纥”是“维吾尔(Uyghur, Uighur)”的古汉语发音;“维吾尔”自古至今,在维吾尔语发音中没有变化;然而在汉语史料中却随着历史的变迁有着不同的发音名称;丁零、丁灵、狄历、铁勒、敕勒、回纥、回鹘、畏兀儿、维吾尔等等。

根据在吐鲁番发现的《Oghuzname(乌古斯传)》以及波斯史学家拉施特(Rashid Al-Din FadlAllah)《史集(Jami Al-Tawarikh)》(第一卷第一分册第136-147页,商务印书馆),最早,“维吾尔”是一个大的部落联盟的名称,是突厥民族英雄、先贤——乌古斯汗授予一开始支持他的那些部落联盟的名称;这部落联盟里包括了“铁勒(Qanqli)”、“葛逻禄(Qarluq)等各突厥部落。

伴随历史滚滚车轮,乌古斯汗死后,其建立的维吾尔部落联盟中的一些强者先后建立了匈奴帝国、蓝突厥帝国、乌尔浑回纥帝国、喀喇汉王朝等等的部落联盟帝国,成为部落联盟的领导氏族,强使联盟中其他部落臣属;还有一些部落因为不堪忍受强者的压迫,远走他方,前后离开了这个部落联盟。

自始至终继续沿用、并保持维吾尔这一神圣名称的是现代维吾尔人的先辈;他们在汉文史料中、在不同时代、根据书写历史之汉人史学家的喜好被冠于不同的汉语名称!这些汉语发音名称有些和原语种发音很近,有些发音变化极大;但根据名随主人原则,肯定不能仅以汉文史料中不准确发音去归属古时代各部落。

根据吐尔贡·阿利马斯(Turghun Almas)《维吾尔人(Uyghurlar)》,蓝突厥帝国建立之后,谷楚路·比勒格·汗(Qutluq Bilge Qaghan)将维吾尔部落联盟划分为了10维吾尔9乌古斯部落联盟(10 Uyghur9 Oghuz)(参看《维吾尔人》维文版235-240页)。

10姓维吾尔为:药罗葛(Yaghlaqar)、胡础葛(Quturghur)、鹁歌息(Boqasqir)阿勿締(Awchagh)葛萨(Hazar-Qasar)斛塭素(Hoghursu)药勿葛(Yaghma)奚耶勿(Ayawir)絀罗勿(Turlamwibur)阿跌(Adiz)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9姓乌古斯为:回纥(Uyghur)拔野古(Byirghu)浑(Hun)仆固(Boko)同罗(Tongra)契苾(Chibni)思结(Izgil)葛逻禄(Qarluq)拔悉蜜(Basmil)

吐尔贡·阿利马斯作为一个有良心的维吾尔知识分子、诗人,潜心半生,收集研读维吾尔、波斯、俄文、汉文史料写就的《维吾尔人》被中共批判禁售并不是没有原因的,就是因为吐尔贡·阿利马斯主要利用汉文史料,说出了不同于中共御用历史学家的、站在维吾尔人立场的东突厥斯坦级维吾尔人历史;并且,以汉文史料推翻了一部分,如杨圣敏教授之流,御用史学家对维吾尔历史的歪曲、编造。

吐尔贡·阿利马斯和其他阿拉伯、波斯、俄罗斯及一些中国突厥学专家一样,认为维吾尔人和突厥有着血缘关系,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杨圣敏教授这篇文章尽管绕了半天,但最后他还是在无意中证明了吐尔贡·阿利马斯的观点是对!

好,对维吾尔、突厥关系的不同于御用汉人史学家的简单介绍到此为止,让我们回到杨教授的文章,继续对其文章中前后矛盾的分析、解说。

杨教授在开篇点题之后,接着写到“狄人原居于今内的鄂尔多斯及其邻近地区。”,再往后,杨教授指出“在先秦及两汉时期,狄人又被称为“丁零”、“丁灵”或“狄历”到了公元3世纪以后,又相继被称为“敕勒”和“铁勒”。”。

在该文“(三)狄人北上与南下”论述中,杨教授写到:“狄人的原始居地在鄂尔多斯地区。到了商代,狄人已遍及中原北部各地,并形成了几个较大的部落集团,即赤狄、白狄和长狄。”,接着,杨教授指出:“······为了生存和发展,以鄂尔多斯为中心的狄人主力开始向东南和北两个方向迁徙。”

“向东南的一支(白狄)分布于河北、山西北部的长城沿线。”“北迁的狄人一部分以内蒙古阴山一带为活动中心,后来构成了匈奴的一部分;另一部分(主要是赤狄中的一支)一直向北,越过戈壁,进入了漠北大草原和南西伯利亚的原始森林。”

注意杨教授这一段的论述:“······由于狄人是一个具有相同语言、文化的族体,因此,他们的迁入,改变了当地原来各不相同的经济和文化的面貌,使整个南西伯利亚地区的文化出现了罕见的一致性。汉文史书中称他们为“丁零”。这些迁入南西伯利亚的丁零人与分布于蒙古草原南部和中原北部地区的同族人从此就各自走向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他们区别日益明显并逐渐分化为完全不同的民族,南部的是以匈奴为首的各部落集团,北部的则是丁零与铁勒。”

到此,杨教授已经很轻松的完成了由狄人到匈奴、到丁零、铁勒的发展演变。

注意杨教授在上述段落的最后一句话,他将“丁零”和“铁勒”并列。

再看该文“(五)突厥回纥分属于东西两个丁零人集团”论述,在此杨教授开始了他的胡搅蛮缠谬说。

请看杨教授这段论述:“东部和西部丁零的差异日益明显,到后来,就发展成相对独立的两个集团。后来的回纥部就出自东丁零,而阿史那氏的突厥部和葛逻禄等部则出自西丁零。”

“虽然所有的丁零人都说突厥语,但由于东西之间方言的差异,一些部落之间甚至出现了“语不相通”的情况。”

杨教授穿越时空发现了“都说突厥语”的丁零人部落间出现了“语不相通”的情况。

杨教授在该文“(六)突厥的兴起与灭亡”中继续其论述:“公元3世纪以后,丁零又被称为“铁勒””

刚才还并列为两个部落集团的“丁零”和“铁勒”一转眼就变成了一个民族的两个不同时期的名称,杨教授在玩魔术!?

注意杨教授这一段论述:“到了公元6世纪,西部铁勒中的阿史那氏族强盛起来,他们从准噶尔盆地向东攻入蒙古草原,并联合其他铁勒部落,于公元552年消灭了统治蒙古草原的柔然汗国,建立了以阿史那氏族为统治者的突厥汗国。从此以后,“突厥”(türk)一词就一直沿用至今。”

到此,按杨教授的说法“突厥”出现了。

继续看杨教授的宏论:““突厥”作为一个族称,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语义。狭义的突厥族是指公元6至8世纪建立突厥汗国的阿史那氏和与之有近支关系的各氏族和部落,如阿史德氏族等,在突厥碑铭中统称为“兰突厥”(意为天上之突厥)。他们建立并统治着突厥汗国,在突厥汗国分裂为东、西两个突厥政权之后,东、西突厥的统治阶层仍然都是阿史那氏。在突厥汗国时期,回纥(维吾尔)部一直与阿史那氏的突厥统治为敌,回纥从来不被认为是突厥族。

在此,杨教授认为以这种符合现政权意思的、恶意猜度历史上不同民族关系的方式给出“回纥”即为“维吾尔”的时机成熟了!?

继续读杨教授对“突厥”名称所下定义:“广义的突厥则包括了公元6至8世纪中叶突厥汗国境内那些受“兰突厥”统治的众多铁勒部落,他们在突厥碑铭中被称为“黑民”。他们都使用自己本部落的名称,并不自称“突厥”。只是中原汉文献中有时将突厥汗国境内的各部统称为“突厥”。”

杨教授在前一段里说:“西部铁勒中的阿史那氏族强盛起来······并联合其他铁勒部落,······建立了以阿史那氏族为统治者的突厥汗国。”在解释广义突厥之意时又说:“······突厥则包括了公元6至8世纪中叶突厥汗国境内那些受“兰突厥”统治的众多铁勒部落,他们在突厥碑铭中被称为“黑民”。”

根据杨教授至此的说法:“铁勒”既是“丁零”三世纪之后的称呼,又是和“丁零”并列的一个部落;而且,铁勒既是突厥兴起建立蓝突厥帝国的主体部落集团,又是处于蓝突厥帝国统治的众多部落,是杨教授暗含贬义的“黑民”;他们本来不自称“突厥”是中原汉文文献把他们称为了“突厥”。

继续读杨教授的宏论:“公元744年突厥汗国灭亡而回纥建国以后,回纥与突厥更是界限分明的两个民族,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公元11世纪。在公元11世纪出版的《突厥语大词典》中,作者穆罕默德·葛里自称突厥,并很明确地称回纥(维吾尔)为敌人。”

在这段杨教授的宏论里,杨教授为了证实其“维吾尔”“突厥”两个不同民族谬论,居然毫无羞耻地否定《突厥语大辞典》作者穆罕默德·喀什葛里的维吾尔民族身份,杨教授真的胆大包天;但非常有意思的是,他在后面又否定了这一点!

杨教授在该文:“三、维吾尔族是如何形成的”“(一)回纥(维吾尔)的来源”中承认:“今天的“维吾尔”与古代的“回纥”都是原蒙古草原上一个部落的突厥语名称——“Uyghur”——的不同音译。”

在该文“(二)回纥汗国的建立”论述中,杨教授写到:“公元744年,唐朝联合回纥和其他铁勒部,消灭了突厥汗国。当时在蒙古草原上的诸多铁勒部落中,回纥就成了最强大的部落。”

注意最后一句话:“······回纥就成了最强大的部落。”根据杨教授这句话,回纥是诸多铁勒部落中最强大的一个部落。杨教授还在前面说:“西部铁勒中的阿史那氏族强盛起来,······并联合其他铁勒部落,······建立了以阿史那氏族为统治者的突厥汗国。从此以后,“突厥”(türk)一词就一直沿用至今。”

根据杨教授的上述论点;“突厥”来自“铁勒”且联合其他铁勒部落建立了突厥帝国;“回纥”也来自“铁勒”,也通过联合其他铁勒部落建立了回纥帝国;但“突厥”和“回纥”却不是同一个民族?

再继续,在该文“(四)回纥人的语言文字”中,杨教授写到:“回纥人操突厥语。在蒙古草原、准噶尔盆地和南西伯利亚,凡属于丁零、高车、铁勒、突厥、回纥等联合体的部落都操突厥语,只是在不同地区和集团间有方言的差别。······回纥与其他操突厥语的部落一样,最早使用的文字是突厥文”

前面,杨教授说“······虽然所有的丁零人都说突厥语,······一些部落之间甚至出现了“语不相通”的情况。”现在说:“凡属于丁零、高车、铁勒、突厥、回纥等联合体的部落都操突厥语,只是在不同地区和集团间有方言的差别。”前后矛盾!?

杨教授在其论文“(五)回纥汗国的崩溃与西迁”中写道:“公元840年,回纥汗国在外敌黠戛斯的进攻和内乱中崩溃。······另一支西迁到了今新疆,并逐渐征服了南疆各绿洲上的土著人政权,在当地定居下来。”

紧接着,在该文“(六)回纥与南疆土著人的融合”中,杨教授写到:“在公元840年以前,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原居住着多种民族,其中有塞种人、羌人、汉人等,但没有突厥人和维吾尔人。”

请注意最后一句话:“······但没有突厥人和维吾尔人。”

我们现在回到我引用杨教授有关《突厥语大辞典》作者马赫穆德·喀什噶那一段;“公元744年突厥汗国灭亡而回纥建国以后,回纥与突厥更是界限分明的两个民族,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公元11世纪。在公元11世纪出版的《突厥语大词典》中,作者穆罕默德·喀什葛里自称突厥,并很明确地称回纥(维吾尔)为敌人。······”

在此处,按杨教授的说法,在回纥于公元840年进入东突厥斯坦南部之前,那里既没有突厥人、也没有维吾尔人。但前面在谈到突厥时,杨教授肯定了《突厥语大辞典》作者马赫穆德·喀什噶里是突厥,而马赫穆德·喀什噶里是在11世纪在西迁回纥建立喀喇汉王朝首都、维吾尔文化发源地——喀什噶尔完成其《突厥语大辞典》的;根据马赫穆德的喀什噶里自称及考古发现,现在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都已肯定马赫穆德·喀什噶里是喀什噶尔人。

现在我要问杨教授,到底马赫穆德·喀什噶里是突厥还是维吾尔?你为什么避而不提马赫穆德·喀什噶里是西迁回纥建立喀喇汗王朝王室成员?

如果马赫穆德·喀什噶里是突厥,按杨教授的说法,则可以肯定,在回纥进入东突厥斯坦南部前,那里有突厥;如果马赫穆德·喀什噶里是维吾尔,则在回纥进入东突厥斯坦南部时,那里有维吾尔,也是可以肯定的。

总之,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杨教授在无意中证明了,突厥和回纥(维吾尔)都有直接血缘关系!难道不是吗,杨教授?这可都是你自己说的!

杨教授其他的胡说八道,我就在此不一一指正了,实在不想浪费大家的时间;什么“阿古柏拥有3000奴隶,······许多维吾尔等族的儿童被贩卖到中亚和土耳其的伊斯坦堡去当奴隶。”等等的无稽之谈。

杨教授绕来绕去、啰里啰唆、据搅蛮缠,企图证明维吾尔族与突厥是两个不同民族,然而,杨教授把他自己也给绕糊涂了,最后,不仅出乎大家意料地证实了维吾尔(回纥)和突厥有着直接血缘关系;而且,还直接证实杨教授是个愚蠢、无耻的党棍!

(伊利夏提,维吾尔人权项目中文翻译员/研究顾问)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宋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