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谢田:中国的制造业怎样才不会输(上)

2016年09月28日 10:44 PDF版 分享转发

中国的制造业怎样才不会输呢?向德国人学习是一条潜在的路。图为德国巴伐利亚汉坝(Hambach)市一家Smart Cars汽车工厂的工人在制造Smart Fortwo汽车的引擎。(IBT)

中国怎样才不会输呢?向人学习是一条潜在的路。图为德国巴伐利亚汉坝(Hambach)市一家Smart Cars工厂的工人在制造Smart Fortwo汽车的引擎。(IBT)

《华盛顿邮报》最近有一篇报导,说中国在世界制造业的竞争中还会输掉,因为中国的劳动力出现了许多问题,中国已不再是吸引西方企业、将生产线外迁的目的地了。并且,经历30年的急剧和畸形的增长后,的发展动力已基本停滞。更糟糕的是,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增长,合格技术工人的严重匮乏,劳工阶层频频的动乱,加上环境破坏和知识产权窃取,国际公司正在将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工作迁回美国或欧洲。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与此同时,在互联网上,即使在中国经济陷入停滞,滞胀的危险日益突出,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但许多中国人盲目自大的情绪,却膨胀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让正常社会的人们感到震惊和担心。因为,一个民族在丧失了冷静、丢失了理性、缺失了对最根本的良知的认同之时,是非常危险的。人类历史上,狂妄自大的民族、王国、独裁者、暴君,都是在极度狂妄、蔑视天理的时候,被对手、被大自然、被天意,给剥夺了生存的现实。

《华盛顿邮报》的这篇报导,无疑是给热血沸腾中的中国社会泼了一盆冷水。这对中国社会的良性发展,是有好处的。治下的中国,吹牛、浮夸的风气太盛,最近被无良媒体炒热的所谓“量子通讯卫星”的荒唐,就是最新的例子。中国人需要长久的冷静思考、反思,才能让国人从狂热中清醒过来,明确的知道中国在世界国家之林中的地位。

中国目前还在大力动员国家力量搞航天事业,也为取得的成绩沾沾自喜。人们不禁会质疑,中国的航天事业真的很先进吗?还是在走美苏几十年前的老路?为什么中国的火箭发动机可以让火箭升空,但飞机的喷气发动机就造不出来呢?美国的航天事业,在近地轨道和地球空间的部分,已经转给了私人企业去运作。美国航天局在尝试新的突破,实施对火星、甚至太阳系外的探索,并在开发更新的航天动力系统。等到新的技术取得突破后,中国会发现,投入了那么多人力物力后,中国可能又落后了。怎么办呢?再次组织国家力量,搞大面积“攻关”?所以,解决工业尤其是制造业最基本和关键的短板问题,才是真正的出路。

中共还迷信政府的力量,认为国家动员,“集中力量办大事”,搞“科技攻关”,认为这样做了就能取得最大的成效。记得几十年前中国的吉林省落下来吉林陨石,当时中国政府集中力量,一下子投入了许多科研人员,出了一大批论文甚至文集。但这样国家推行的研究不能深入,也不能持久。陨石热潮过去后,研究的兴趣就减弱了,甚至渐渐消失。其实,成功的科研成果可能根本不需要这样大面积的、浪费性的和盲目的国家动员。下述的德国经验会告诉我们,私人企业和私人研究机构的盛行,和国家对私人机构的扶持,是制造业成功的保证。

当今世界,谁是制造业的霸主呢?恐怕非德国莫属。所以,中国如果希望在制造业中有所进步,甚至不至于落后,就一定要从德国的经验中得到教训。但业是否能够学到德国制造业的精髓,能否复制德国制造业的成功,还是一个大大的未知数。

德国的制造业,德国造的产品,并不是一直都这样世界领先的。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久,产品才是执世界牛耳的,质量最优秀。当时英国人骄傲的对说,德国产品必须贴上德国制造的标签,因为它们质量太差,必须要和优秀的英国制造区分开来。半个世纪后,没有人认为英国制造比德国制造更加优秀。那么,德国人是怎么赶上来的,他们的成功经验中,有哪些是中国甚至美国可以借鉴的呢?

最近,德国德马吉集团(DMG)旗下德克尔马豪吉特迈(上海)机床有限公司将于九月底正式关闭。公司称,由于国内外经济增长趋势的下滑,市场每况愈下,公司一直面临低产能利用率、高通货膨胀,日益增高的生产成本以及日益降低的市场需求等众多严峻问题,这导致公司长期亏损。2016年8月底,德马吉上海工厂已关闭厂区。

德马吉数控机床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加工车床制造商,中国高精密制造业的零件加工车床,几乎都是这个公司提供的。中国的汽车、手机、电器等所有行业,都靠德马吉的车床来生产。可以说,德马吉是中国制造业基础的基础。德马吉退出中国,对中国制造业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中国制造业世界第一的位置立即不保。中共希望利用中国在制造业中取得的技术成果,服务其新的战略目标的目的,以及“2025中国制”的发展机器人、3-D打印技术及工业互联网的十年规划,都可能因此落空。(待续)◇

责任编辑:刘菁

本文转自498期【周刊】“商管智慧”栏目

想看到新纪元更多精彩文章吗?请访问新纪元周刊网站:

http://mag.epochtimes.com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