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酌古鉴今:赵太守行无言之教(数文)

2014年10月31日 18:34 PDF版 分享转发

作者: 曾敬贤 来源:正见网

一、文翁在蜀地兴办教育

《汉书》记载: 文翁,精通《春秋》。他在担任蜀郡太守时,见到蜀地偏远落后,决定开发民智,发展文化。于是,选派郡县中开明而有才能的小官吏,到京都向博士学习经书,然后回来担任教师。又在当地建立学宫。到处书声朗朗,百姓笑语欢歌。

因此,蜀地精神面貌大变,大有齐鲁之风。

二、允许乱民改过自新

《文中子》记载:陈叔达担任绛州郡守。当时,朝廷正下达捕捉城中乱民的命令。各郡都在抓乱民。

陈叔达说:“我们这里,不要着急。我们允许乱民改过自新,先原谅他们,教谕他们安家落户,勤俭度日,以观后效。”后来,乱民们都成为遵纪守法的良民。

文中子听到此事后,说道:“陈太守是个善于为政的人啊!”

三、感化下级

《周书•柳遐传》记载: 柳遐,字子升,河东解人。他在担任霍州刺史时,教导手下人,必先用感化,对于一再违背命令的人,略微调动一下他的工作,使其感到惭愧而已。所以柳遐的下属,在其感化下,都不再愿意做错事。

大家都说:“我们的首长,对我们如此仁惠,怎么能欺骗他呢?”

四、县令给刁民写《谕蒙书》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唐书•冯伉传》记载: 冯伉,魏州元城人,迁居京兆。被任命为醴泉县令。当时,县中多奸诈、狡猾之民,屡次犯法。

冯伉因此给他写了《谕蒙书》(教育启发书)四十篇,基本内容是劝导他们务农读书,教给他们忠孝的道理。然后冯伉一个乡一个乡地教他们读,并让他们互相监督。全县大治!

五、郡中朗朗读书声

《后汉书•张霸传》记载 :张霸任会稽太守时,提拔任用郡中有名望的处士顾奉、公孙松等,并对其他有专长、有德行的人,皆予选拔任用。

于是,郡中人人力求上進,加强自己的节操和品行修养。学习儒家经书的,有千人以上。走在道路上,到处听到朗朗读书声。

六、赵太守行无言之教

《宋史•赵与欢传》记载: 赵与欢,字悦道。他在担任安吉州太守时,有个寡妇,仅有一个儿子,却又不孝。

寡妇前来向赵太守告状说:“听说您能替百姓排忧解难,我有儿子不孝,特来告状。请您判解!”

赵与欢问明情况后,将她(寡妇)留在郡府,每天带着这个不孝子,亲自为她做饭、端饭,早晚请安。

不到一个月,儿子(那个不孝子)向赵太守说:“我学会怎样做儿子了!”请求将母亲接回。

从此后,他们母子感情甚好。全郡闻说,欣然激奋,孝亲之事倍增!

七、公布选吏标准

《宋史•刘珙传》记载:刘珙,字共父,崇安人。任吏部员外郎时,他把选官标准,分条列出,放在庭中,使参加铨选的官吏,可以自己翻阅对照。使攀结亲友上来的官吏和弄虚作假的官吏,无计可施。

又,《宋史•鲁宗道传》记载: 鲁宗道,字贯之,亳州谯人,在吏部负责官吏选调。他早就觉察到选官条目的繁琐,又深知吏部作弊的现状,为了纠正这些弊病,他便将选吏的标准,分条写出,贴在廊下,使大家便于对照监督。这样做了以后,正气上升,工作顺利得多了。

八、永丰公堂上的两块木牌

明代,唐侃任永丰知县,在公堂上立两块木牌。左边写着“从刑(刑法)”,右边写着“从化(教化)”。对打官司的人说:“愿意评理的,站在左边牌下。愿意和解的,站在右边牌下。”

久而久之,人们大多站在右边,表示愿意依以教化。

九、农民救,大象听人话!

《异苑》记载:始兴郡阳山县,有一农民在耕田时,忽有一只象用鼻子将他卷起,带到深山中。这时,只见另一象倒在地上,脚上有一很大的刺。这个被象鼻子卷来的农民,用力将那只象脚上的大刺拔出,此象站起来,与另一象,相互摩触,看样子十分高兴。

前一只象,就又将农民载到一片低洼潮湿的地方,用鼻子掘出数条长象牙,将象牙交给农民,又一起送到原来耕田的地方。

这一带的庄稼,在过去,常被象群践踏,当地人称象为大客。这位替象拔刺的农民,对大象说:“我家的田地,在这里经常被大客践踏。如果你们感激我的话,望今后不再来骚扰。”

只见大象点点头,像是懂得人的说话。从此,这里的庄稼,再没有受到大象的骚扰。

十、杭州六井

《宋史•苏轼传》记载: 苏轼任杭州太守。杭州本来临近海边,泉水苦咸。唐代杭州刺史李泌,开始引浚西湖水,修建六井,人民饮水得到保证。到了宋朝,六井几乎干涸,苏轼又将其修复。

百姓饮水思源,长念苏轼不己!

十一、崔亮为百姓造水碾、水磨

《魏书•崔亮传》记载: 崔亮,字敬儒,清河东武城人。他在担任雍州太守期间,读《杜预传》,对杜预制造八磨,有利于农民实用,很是赞赏。

于是,崔亮教给人民用碾。到后来,崔亮任仆射时,奏请在张方桥东堰造水碾、水磨,共数十处。农民受实惠多年。

十二、补阙柳与太守桑

《宋史•辛仲甫传》记载: 辛仲甫,字之翰,汾州孝义人。入朝封为右补阙,后出任光州太守,又移任彭州太守。起初,州中树木稀少,暑热无处乘凉。辛仲甫带领人民,在道路两旁栽种柳树。柳树成阴,郡人感激他,将树称为“补阙柳”。

《元史•姜郁传》记载: 姜郁,字文卿,莱州莱阳人。他在担任滨州太守时,引导农民种桑,一年后,新桑遍野,人称“太守桑”。

十三、太守•牛车•纺机

《魏志•仓慈传》记载:颜斐,字文林,任京兆太守。当时百姓多无牛车,于是,颜斐指导百姓,在冬闲时,取制车木材,又让木匠教给制作并转教、传授。再让无牛户,畜养猪狗,卖掉后换牛。因此一两年间,家家有牛车。

又,《后汉书•崔实传》记载:崔实,字子真,涿郡安平人。出任五原太守。当地风俗不懂纺织,老百姓冬天无衣御寒。崔实到任以后,命令百姓卖掉储粮,置买纺织器械。请内行人,来教给大家织布浆染。于是五原人民,得以免除风寒之苦。

十四、薛公美德民久记!

《唐书•薛大鼎传》记载: 薛大鼎调任沧州刺史,州内有一条无棣河,隋末淤塞填废。薛大鼎奏请开掘疏浚,因此,使沿海鱼、盐,得以引進。当时人民歌唱道:

新河得通舟楫至,
直达沧海鱼盐市;
昔日徒行今骋驷,
薛公美德民久志(记)!

(均据清代程维周《人镜类纂》)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石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