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美國企業創新減速——都是中國造成的

2017年03月21日 1:44 PDF版 分享轉發

的衰落在2016年總統競選活動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對此,“紐約時報”記者Binyamin Appelbaum曾撰文“為什麼政客如此執念于製造業?”進行了分析。評估製造業部門的健康狀況,一個重要的角度即,從就業率看,目前就業水平接近歷史最低點。自金融危機結束以來,製造業部門雇傭人數不及1250萬——這是1941年美國加入二戰以來的最低數量。僅在21世紀初,製造業就損失了近600萬個就業崗位,而且其中大部分損失都在金融危機開始之前。

然而,儘管就業表現不佳,但製造業的附加值增長率卻與美國整體經濟一樣快,並且與同期其他高收入經濟體相比,在GDP中的佔比也保持穩定。雖然和半導體行業附加值的突出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其他部門相對低迷的表現。但就總體而言,該部門產出增長顯然超過了其就業率增長。

常被忽視的是,衡量業健康狀況的還有另一個指標,即按專利數量衡量的創新狀況。製造業是美國創新的基地,佔美國研發支出的三分之二以上,同樣佔有美國專利的大部分。下圖1深藍色曲線顯示,每年授予美國公司(以專利申請年度為準)專利數量從1991年的不足4萬份增加到2001年的8萬多份,但隨後在2007年下降。

Ad:美好不容錯過,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時光,現在就訂票

在20世紀90年代,特別是21世紀初,美國製造業受中國進口產品之競爭愈演愈烈。上圖1顯示,1991年至2007年間,美國從產品增長了十倍以上。這種增長主要發生在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之後,這與美國專利生產發生逆轉之勢吻合。中國的出口繁榮是由一系列經濟改革引發的,其中包括建立生產出口商品的經濟特區,以及放寬阻礙企業獲得勞動力,資本和技術的種種限制等。日益作為製造業產品主要出口國的中國,給美國及世界其他地區的製造業企業增加了巨大的競爭壓力。

現有文獻中不乏對中國製造業強勢崛起給全球勞動力市場帶來的影響(包括就業率與收入)之研究,但對中國製造業崛起及出口激增對他國(如美國)製造業部門創新活動的影響的考察則比較少。在標準寡頭壟斷模型中,更激烈的產品市場競爭會降低利潤,並減少對創新投資的激勵。然而,如果創新前租金(pre-innovation rents)相對於創新后的預期租金(expected post-innovation rents)下降,或者由於競爭抑制了產品的銷售因此企業重新調整未被充分利用的資源將生產資金用於產品研發,那麼更激烈的市場競爭或反而會推動企業進行研發工作。實際上,一項來自歐洲的研究發現,當中國進口品增加時,幾個歐洲國家的企業確實就會更多地創新,即使他們的就業水平下降。

在最近的一篇論文中,我們分析了從1975年開始到2007年以來所有美國公司的專利,並通過一系列演算法,最終將3/4的專利與企業匹配,這也是圖1中深藍色曲線的由來。

然而,圖1中對美業專利總體增長的描繪卻掩蓋了兩大部門對製造業專利增長的突出貢獻,即計算機與半導體行業。這兩者在專利整體中的份額從1975年的10%增加到2007年的35%,圖1中上世紀90年代專利的增長几乎全部為這兩大行業承包。相比之下,由於年專利數量不斷下降,化學和石油部門對美國專利的貢獻產量從1975年的27%下降到2007年的10%。計算機專利的增長和化工專利的減少在1990年代中國出口激增之前就開始了,這一點十分重要,因為這表明來自中國的進口競爭對計算機部門的打擊遠遠超過化工部門。然而反過來將計算機部門創新增長的突出表現歸因於中國進口品的競爭則有失偏頗,因為計算機行業創新的強勢崛起早在中國出口激增之前就開始了。

我們回歸分析的中心發現是,從1991年到2007年,受中國進口品競爭影響最大的行業其專利產出也下降最多。使用1975-1991年期間的數據和回歸設置來解釋計算機和化工行業不同的長期創新趨勢,我們發現那些專利生產滯緩的企業確實是在中國進口品增加導致競爭更加激烈后,專利增長才開始放慢的。

企業數據使我們能夠在更廣泛的背景下將專利分析嵌入到企業活動的其他指標中。重要的是,我們發現進口競爭不僅減少了專利,而且減少了企業的研發支出。受中國進口品影響最大的企業進一步經歷了全球銷售量、就業率、資本存量及股票市值等多方面的下滑,因此,他們的盈利能力更可能受到打擊。

我們發現進口品競爭對美國企業的國內外分部都產生了類似的負面影響。研究顯示,競爭的激烈擠壓了企業的盈利能力,因此迫使他們縮減支出,包括創新。我們的結果再一次印證:競爭的大幅增長擠壓了企業的盈利能力,並迫使他們縮減支出,包括創新,這對已然負債且盈利能力較低的企業而言更加明顯。

面對中國進口品競爭,創新的下降表明研發和製造往往是互補而非互替,也就是說,當工業生產的製造階段面臨快速加劇的競爭時,企業往往不會將努力將生產轉換為研發。雖然政治人物對製造業的執念主要集中在就業率方面,但創新研發的減少實際上從長期看將對經濟造成更大影響。

來源:華爾街見聞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周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