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屈慶:銀行不計成本發行理財續命 本質就是龐氏行為

2016年12月09日 23:05 PDF版 分享轉發

本次扯淡想談一個現象和一些猜想。一個現象指的是近期各類機構發行成本不斷攀升的問題;一些猜想則是我對2017年一些核心問題的猜想,有些觀點和主流預期偏差不大,有些可能和主流觀點並不一樣,供大家參考。

一,一個現象:都在找錢,不計成本的主動負債,續命

近期各類機構發行理財成本不斷攀升,最為突出的是不計成本的發行同業理財,不計成本的發行集合產品,甚至有銀行一天上調上次同業理財發行價格。本質上這兩者的行為是一樣的,就是在資金緊張,持續上升背景下的龐氏行為。

此前銀行為了做大規模,持續發行同業理財,作為主動負債的來源,然後自己去配置或者委託其他機構去配置資產,主要是債券市場。而其中策略就是期限錯配,短的負債去配長期的資產,並且其中疊加槓桿操作。過去在利率下行周期,負債成本下降的慢,資產下降的快,只有通過更高的槓桿來完成收益的要求,因此很多銀行的實際槓桿並不低。而10月份以來,債券市場出現大幅調整,資金面明顯緊張,就對這些銀行產生了雙重壓力。一方面發行理財的成本提高,不管是同業理財還是普通的理財;另外一方面,由於債券下跌,資產收益達不到負債成本的要求,形成了雙殺。如果這個時候,銀行理財發行速度跟不上,就會出現負債續不上,導致資產要被動的減倉,規模也就被動下降,而且也可能無法對客戶形成剛性兌現。所以,倒逼銀行不計成本的發行理財,續上負債,並且用後面的負債對前面的負債進行剛性兌付。短期內活下來,才有未來翻身的可能。本質上,這就是龐氏。

對於券商集合產品,同樣近期面臨贖回的壓力。今年很多券商發行了不少的集合產品,由於期限短,申購贖回靈活,一度受到銀行理財的青睞。但近期資金緊張,到了贖回日期,銀行理財可能由於找不到足夠的負債,只能贖回券商理財;當然,也可能因為近期債券市場大幅調整,券商集合產品收益不達預期而被贖回。不管是什麼原因,券商集合產品都面臨贖回的壓力,但券商集合產品持有的基本都不是短期品種,一旦遭遇贖回,必然要大規模賣債,但現實情況是這些債肯定是賣不出去。那麼唯一的選擇,就是提高發行利率,發更多的集合,來維持負債的穩定,等後面利率回落再翻身。這本質上和上面的銀行理財一樣,也是龐氏行為。

具體看,對按照市值法估值的集合產品而言,壓力更大一些,因為凈值下的更快,持有人會更願意贖回。對成本法估值的產品而言,看起來收益還比較穩定,但實際上的組合凈值可能已經很差了。那麼這種情況下,理論上持有人應該會更願意先贖回老產品,然後再去申購預期收益更高的新產品(銀行理財可以把集合當成是短期債,滾動投資;贖回后,再投資收益會更高一些)。如果只是部分銀行贖回集合,等於是還在集合產品的銀行變相補貼了收益給選擇贖回的銀行(補貼的幅度等於成本估值和市值法估值之間的差)。當然,如果有新的銀行理財申購集合,也等於是新的銀行理財變相補貼收益給了選擇贖回的銀行理財。

根據我們的測算,12月份銀行同業理財到期可能達到2萬億,而券商集合產品面臨申購贖回打開的也不少,這就導致這些機構必須以更高成本去募集資金,續上負債,否則會形成連鎖反應。根據我們的觀察,儘管近期資金面較前期寬鬆,但是銀行理財和券商集合發行成本繼續攀升,客觀說明銀行理財和券商集合續命的壓力是非常大的。

當然,這個現象的本質問題還是金融槓桿太高,金融鏈條太長,在目前成本上升和資產收益下降的情況下,龐氏壓力越來越大,這一問題的嚴重性遠比2013年錢荒時候要大很多。那麼要解決這一現象需要什麼錢?我覺得需要的是長期的便宜的錢,光是放短期資金,滾動到期壓力其實還是很大。從節奏上看,今年1月份資金缺口巨大,所以機構不計成本借錢續命的現象可能還要持續一段時間,並對債券市場形成一定的壓力。

二,對2017年的一些猜想

站在2016年的尾巴,近期我也在思考2017年的市場趨勢,形成了一些核心問題的猜想:

Ad:美好不容錯過,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時光,現在就訂票

(1)經濟平穩運行,微觀行業繼續改善。

這一點其實在2016年已經體現出來了,只是市場過於糾結總量數據,而忽視了微觀行業的改善。目前我們面臨的依然是低庫存的企業,有些觀點認為低庫存反映了企業的悲觀預期,但是我們認為低庫存至少也說明企業沒有額外去庫存的壓力,如果企業不去主動補庫存,確實說明經濟數據不會大起,但是至少也沒有庫存可去,說明經濟也不會大落。

只要經濟不大落,那麼目前上游價格的回升還是具有可持續性的,並且可以逐步傳導到中下游,所以微觀行業的改善似乎能夠持續。

(2)房價格難跌,甚至在沉寂一段時間后,可能還有上漲的壓力。

10月份以來的房地產調控以及近期很多熱點城市的調控加碼,必然會對銷售和價格產生短期的打壓,但這些熱點城市沒有庫存壓力,房價頂多暫時不漲,但也不會下跌(統計局的數據跌是不是代表真的跌?)。時間換空間,明年消化調控壓力一段時間后,購買力慢慢回升,庫存依然偏低,那麼房價是有上漲壓力的。就拿北京為例,2011年開始限購(5年社保),到2017年會有更多具有購房資格的人入市。而2016年土地出讓面積是最近5年的新低,從供需上看,北京的房價自然要漲。實際上,這幾年都是這樣,調控加碼后,房價先歇一段時間,蓄勢一段時間后,再漲。

房地產投資會不會大幅下行?不會。正如此前銷售大幅改善,也並沒有帶動房地產投資大幅回升一樣,未來銷售的回落對房地產投資的影響也不會很大。銷售和投資的同步性和彈性都和以前不一樣了。

(3)壓力上升,2017上半年焦點在PPI,下半年焦點在CPI。

近期對2017年壓力的上升開始成為市場的主流預期,只是對通脹上升的幅度存在分歧。當然,市場關注點也有區別,有的更關注CPI。但是我們認為本輪通貨膨脹的核心是PPI,而不是CPI。因為PPI不僅僅是通貨膨脹指標,也是經濟的指標。PPI的改善意味著相關行業業績的明顯改善。更關鍵的是,明年PPI對CPI的傳導究竟有多大,這一點市場依然有很大的分歧。

從趨勢上看,我們認為到明年上半年,PPI都依然是核心問題,可能會一直在4以上;而下半年需要關注的是CPI,因為PPI的上升一定會傳導到CPI。

(4)超市場預期,美元反彈和大宗反彈並存

目前主流預期認為明年美國加息是1-2次,我認為存在加息超預期的可能。耶倫上台後,基本是一年做一次貨幣的收緊。例如2014年停止QE,2015年加一次息,2016年加一次息。這反映了耶倫在沒有政府壓力下的自我節奏。但畢竟川普上台了,無形中還是有壓力的,會不會加快加息節奏?此外,如果美國真的要干基建,經濟復甦的速度可能更快,通脹壓力也會更快起來,理論上也應該加息更多一些。

過去的傳統邏輯是美元反彈和大宗下跌並存,但2017年這個邏輯可能不一樣。因為美國的加息預期和經濟復甦的預期,美元可能仍處於反彈的趨勢;而因為美國的基建和石油供給端改革的預期,大宗商品也可能處於反彈的趨勢。

當然,美元的反彈依然意味著新興市場匯率的風險較大,但是大宗商品的反彈,又對部分資源國的匯率形成了支撐。那麼新興市場中誰最脆弱?可能是那些外匯儲備低,又沒有資源的國家。

(5)外匯儲備過快下降的背景下,央行被動加息概率在上升

11月底外儲3萬億出頭,2016年下降速度還是很快的,估計到年底可能跌破3萬億。外儲多了不一定是好事,但是下降也有個零界點,一旦靠近零界點,可能就有被動加息的壓力了。實際上,很多國家特別新興市場都面臨過這個問題,加息不一定有用,但是不得不加息。這個問題,明年可以觀察。

當然,不會是存貸款基準利率的提升,那對實體傷害較大;更可能的是公開市場利率的提高。

(6)金融監管嚴格,可能出現部分銀行理財規模的負增長

毫無疑義,金融監管已經嚴格。明年的某個時候,銀行理財監管的細則應該會出台,理財納入廣義信貸指標也是大勢所趨。如果再疊加股市對銀行理財的分流作用,那麼不排除部分銀行理財規模出現負增長的可能。

當然,近期正是擔心監管的加劇,部分銀行想把規模衝起來再說。但我認為,目前不是一個好時點,沖規模的負債成本太高,資產收益太低。盲目沖規模,可能使得銀行為此背上沉重的負債壓力。

(7)委外業務存量博弈,泛資管大躍進的時期已經過去

委外業務發展的前提條件是:銀行理財規模的快速擴張;委外機構業績達到銀行的要求。但是正如(6)的預測,銀行理財規模擴張速度放緩,就會降低委外的需求,再疊加今年一年下來,很多委外機構並沒有達到收益要求。那麼2017年,委外業務可能呈現存量博弈,業績好的機構獲得更多的青睞,業績不好的機構可能會被淘汰,這意味著過去幾年泛資管的大躍進時代已經過去,行業整合也不可避免。

如果論產能過剩的程度,泛資管行業可能是比較嚴重的,可能並不亞於鋼鐵和煤炭行業。

(8)資產證券化市場或蓬勃發展

從銀行端看,銀行表外業務可能受到監管加強的限制,這會導致銀行資本金的緊張,銀行對節約資本的資產的需求會更大;表外業務的約束,也可能使得銀行對非標轉標的業務更為青睞,資產證券化產品剛好滿足了銀行的這一訴求。

從企業端看,由於2017年央行主動和被動上的貨幣政策收緊,企業融資環境可能不如2016年,那麼存量資產的變現倒騰的訴求也會增加,資產證券化剛好也能匹配。

因此資產證券化的市場估計會更快的發展。

(9)資管產品將更為平衡,短期內股優於債

過去幾年,資管產品中,債券是當仁不讓的大頭。2017年的風向可能會轉向股票市場,至少上半年如此。從比例上看,未來資管產品中的股票和債券比例將更為平衡。實際上,10月份債券市場大跌以來,我們資管的股債結合的產品,就體現出明顯的抗跌性,東方不亮西方亮,我們非常歡迎和各類機構對接股票的產品。

(10)企業違約壓力加大,城投債比產業債估值調整的壓力更大

正如上述的分析,金融機構去槓桿已經開始,表外理財擴張速度也將放緩,那麼意味著銀行信用擴張速度的降低,這必然對企業融資環境產生負面衝擊。而城投債除了受這個因素影響之外,政府也在試圖打破隱性的信用支持,疊加城投債利率太低,其調整壓力可能更大。產業債更容易跟蹤其信用風險的變化,只要看清楚行業和公司即可。

(11)2017年內10年觸及3.5%

我們此前分析過,從中美利差,國債和資金利率的利差,國債和CPI的利差看,2017年10年國債可能觸及3.5%,那麼10年國開可能觸及3.7%。

來源:華爾街見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藍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