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盛世华章的王朝--隋朝

(公元581年~公元618年)

  

  在经历了一个三百多年的动荡、分裂时期后,天下复归统一。如同三国时诸葛亮在《马前课》预言的那样,中原在“二三其位”后,终于由“羊”(杨)氏终结了自司马氏建立西晋以来的“山河无主”的局面。

  虽然隋朝在历史大舞台上仅仅停留了短短的三十几年,但它在华夏历史上却被视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王朝。它那似乎在漫不经心中上演的一切,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一方面,隋朝在完成了天下统一的大业后,承继南北朝时的兴佛、礼佛、敬佛举措,重新大举宏扬佛法,让自周武帝灭佛后处于低潮的佛教重新兴盛起来,并在唐代進入了一个盛传的黄金时代。另一方面,隋朝为安定天下,制定了许多新的制度。可以说,唐朝盛世华章的书写,是与隋朝奠定的基础分不开的。而且唐高祖和隋炀帝杨广还有亲属关系,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唐朝是隋朝的延伸,基于此,一些史书常将隋朝和唐朝并称为“隋唐”。

  隋文帝的身世和异象

  隋文帝名叫杨坚,弘农郡华阴人。杨坚的父亲叫杨忠,因帮助宇文觉建立了北周政权,官爵升至柱国,封随国公。

  杨坚晚上出生在冯翊般若寺。据说当他要降生时,红光照室,并有紫气满庭,紫气使人的衣服都变成了紫色,这让周围的人惊异不已。他的母亲吕氏,梦见苍龙踞腹而生。史书记载,杨坚生得相貌奇异,手掌有“王”字纹理。

  杨坚出生后,一个叫智仙的来自河东的比丘尼(宋代开始称呼为“尼姑”)来见他的父母,为他取了一个乳名--那罗延(梵语是金刚不坏之意),并说“此儿来处不比寻常,你们俗人之家秽杂,由我来抚养。”又说:“你们不用为此儿担心,他有天佛所佑”。

  虽然杨坚的父母不愿意将儿子让一个不认识的女尼来抚养,但看到杨坚一见智仙就不哭,一离开就啼哭不休的样子,只得同意让智仙住在隔壁来抚养。

  智仙领养杨坚时,曾与其父母约定:没有得到她的允许,不得随便抱看小儿。有一天,吕氏很想念儿子,乘智仙离开时,就偷偷的走進房中,从床上将儿子抱起,不看还好,一看之下,竟忽然发现孩子头上出角、身上起鳞变成了一条龙,她一下惊惶失措,把小孩掉在了地上,小孩大叫起来。从此杨坚的父母再不敢来抱他了。

  杨坚从小就与智仙过着出家人的生活,吃斋奉佛,成为受戒弟子,一直到十三岁智仙才离开他。杨坚七岁时,智仙有一天对他说道:“儿当大贵,从东国来,佛法当灭,由儿兴之。”后来果然如她所说:杨坚成为皇帝,大兴佛法。

  杨坚回到常人中后,在专门为贵族子弟设立的学校里读书。他常嘲讽自己是“不晓书语”。不过,因为父亲的缘故,他十四岁时便开始做官,先后做过骠骑大将军、大兴郡公。公元560年,周武帝即位时,不满二十岁的杨坚做了随州刺史。六年后,娶势力强大的大将军独孤信的女儿为妻。史书上说,独孤皇后的个性颇强,而且十分有才干,对杨坚的帮助非常大。

  年纪轻轻的杨坚就有了如此高的地位,自然引起了其他人的嫉妒。有人想寻机除掉杨坚,但杨氏家族以及独孤家族的势力对他起了保护作用,加上后来杨坚的长女又成为太子妃,所以虽有危险,终究没有对杨坚构成致命威胁。

  隋朝的建立

  公元578年,周武帝病死,宣帝即位。杨坚的长女做了皇后,杨坚升任上柱国、大司马,掌握了朝政大权。宣帝昏庸荒淫,在群臣中没有威信,于是,杨坚开始准备取而代之。

  580年,宣帝决定出兵南伐。但还没等出征周宣帝便一病不起。根据宣帝的遗诏:杨坚总管朝政,辅佐八岁的周静帝宇文衍。杨坚做了辅政大臣后,吸收了一些有才干的人处理朝政,稳定政局。随后,又向威胁其地位的各宗室展开了攻势。

  周宣帝的弟弟宇文赞在朝廷中和杨坚的地位不相上下,是杨坚秉政的一大障碍。杨坚便派人游说宇文赞,使他回家休养。

  此后,杨坚先后消灭了在地方上的五个具有实力的分封王,并平定了河南、四川、湖北三地反对他的军事力量,彻底控制了北周的政权。

  公元581年正月,周静帝写好禅位诏书,送到杨坚的王府。四十岁的杨坚正式登基做了皇帝。

  因为杨坚是继承父亲的爵位随国公,后来又進封为随王,因此把新王朝定名为“随”,但又觉得这个字有个和“走”同义的偏旁,不太吉利,就把“走”去掉,成了“隋”。年号定为“开皇”,都城仍为长安。

  隋文帝了愿大举兴佛

  杨坚登基做了皇帝后,说自己的前生是比丘僧(和尚),再往前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某弟子,再往前是某金刚。还说:佛法由我兴。文帝杨坚因此发大愿,度僧弘法。他头两次在各州兴建的舍利佛塔就有83座之多。在隋朝短短的38年间,共修建寺塔5000余所,塑造佛像数万座,重修无计;出家僧尼达50余万。

  由于隋文帝的大力提倡,不仅民间信佛者日众,而且朝中的诸多大臣也大多信佛。隋朝简直成了地上佛国。

  隋文帝被称做大行菩萨国王,皇后独孤氏受戒后也被称为妙善菩萨。满朝文武大臣全都有自己的佛号。皇宫里天天雾烟缭绕设坛讲经,佛乐高鸣永夜不绝,简直跟寺庙没什么分别。帝王后妃出巡,常跟从僧尼,随时可开道场讲经拜佛。

  隋代的莫高窟也蔚然一新。隋代重修和开建的洞窟多达94个,几乎是莫高窟开凿二百多年来总数的一倍。洞窟的佛像一下子变得高大恢宏,并且再也不是冷冷清清的,一下子出现了众多五彩缤纷的菩萨、金刚,仿佛是突然间众神粲然云集于华夏大地。

  隋文帝勤勉治国

  虔诚信佛的文帝在治理国家方面,也能励精图治,十分勤勉,诸事亲躬,提倡节俭。

  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杨坚在称帝之后,让自己的儿子到各地驻守,同时掌管当地及周围的军事。同时,为了治理好国家,杨坚罢黜那些没有才干的大臣,其中包括对自己夺取帝位有功的人,将真才实干的人提拔上来。

  随后,杨坚又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中央和地方的政治体制、赋税、土地制度、法律、钱币、对外关系等。

  一、在政治体制方面,隋朝在中央机构中恢复汉、魏旧制,设置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三师与三公是给予大臣的荣誉虚职。五省当中,秘书省职务比较优闲,内侍省全是宦官,尚书、门下、内史三省职责与秦汉时代的丞相相同。三省互相牵制,决策机关是内史省,长官是内史令;审议机关是门下省,长官是纳言;处理日常政务的机构是尚书省。尚书省置令、左右仆射各一人,下设吏、礼、兵、度支(后改称民部)、都官(后改称刑部)、工部六曹。五省以外,有御史、都水二台,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国子、将作等十一寺,左右卫等十二府。又置上柱国至都督十一等勋官,特進至朝散大夫七等散宫,作为荣誉名号,授给有功劳的文武官员。

  在地方,隋文帝将以往州、郡、县三级地方机构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一些州县,裁撤了一批冗官,节约了政府开支,加强了行政效率。

  二、在选拔官员方面,隋文帝首创了科举制。

  隋以前,选官采用九品中正制度。西魏北周时期,九品中正制度逐渐动摇。文帝登基后,正式废除了九品中正制,规定每州每岁贡士三人。598年(开皇十八年),隋文帝下令京官五品以上,和地方总管、刺史等官员,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这是科举制度的开始。

  三、在兵制和刑律方面,隋文帝也進行了改革。

  从北周建立府兵制度后,出现了兵民合一、兵农合一的趋势。590年,隋文帝规定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账,一与民同”。由此兵籍与民户同隶州县,改变了过去兵民分治的现象,府兵制度進一步与均田制度结合起来。

  针对北周刑律苛酷的情况,隋文帝制成《开皇律》。《开皇律》在北魏、北齐刑律的基础上加以修订,废除了诸如枭首、车裂、孥戮、宫刑等许多酷法,只保留律令五百条。刑名分死、流、徒、杖、笞五等。死刑又分绞、斩二等;流刑分流一千里、一千五百里、二千里三等;徒刑分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五等;杖刑分杖六十至杖一百五等;笞刑分笞十至笞五十五等。《开皇律》中特别订出所谓“十恶”之条,即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凡触犯者皆从严惩治,不加赦免。贵族官僚犯法,只要不涉及“十恶”,可减一等治罪或用铜赎罪。

  四、农业上继续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隋制规定,自亲王至都督皆给永业田,多者百顷,少者三十顷。京官从一品至九品都给职分田,多者五顷,少者一顷。官署给公廨田,以供公用。农民、奴婢、耕牛的授田和北齐相同。即一夫一妇受露田一百二十亩,丁男受永业桑田或麻田二十亩。地主官僚的奴婢受田,按其地位高低限制在六十人到三百人之间,奴婢受田的数量和普通人民一样。丁牛一头受田六十亩,限四牛。

  实行均田制,使农民得到了一些土地,地主的土地兼并也多少受到了一些限制,这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扩大耕地面积。

  在均田制的基础上,隋朝实行了租庸调制度。租庸调规定:丁要负担赋役,老就免去赋役。缴纳租调,一般以床(一夫一妇)为单位来计算。丁男一床,纳租粟三石;调视桑田和麻田而纳物不同,桑田纳绢一匹和绵三两,麻田则纳布一端和麻三斤。未婚单丁和奴婢则纳一半租调。力役方面,隋初沿袭旧法,每年服役一个月, 583年,改为二十一岁起服役二十天。590年改为五十岁免役收庸(用布帛代替力役),调绢也减为二丈。

  五、在赋税方面,隋文帝降低了农民应缴的税额,而且奴婢缴半赋。农民的负担有所减轻,农民从事生产的时间较多,收入也有所增加,有利于促進农业生产的发展。

  六、在户籍管理方面,采取“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的政策。隋朝在全国“大索貌阅”,按人清查户口,以防诈老诈小逃避租役。如户口不实,里正、党长流配远方。又规定堂兄弟以下,都要分居,并鼓励互相告发。通过这一措施,新增丁44.3万,口164万多。

  另外,隋文帝还采纳了高颎所建议的“输籍定样”的办法,即将人民所输租税,依每家资产情况作出缴纳标准,从轻定额。每年县令派人出查,令百姓五党或三党共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的上下。这样就弄清了户口和人民应纳税额,百姓固然不能逃脱,地方官也不能随便舞弊,更重要的是所定赋税比世家大族对属民的剥削为轻,有利于把庄园内的属民吸引过来,使国家户口大为增加。这既打击了世家大族,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七、统一钱币和度量衡。

  隋朝以前,钱币长期紊乱,大小轻重不一,影响了商品交换的发展。隋建立后,改铸新五铢钱,“又严其制,自是钱货始一,所在流布,百姓便之”。

  在统一钱币的同时,也采取了一些统一度量衡的措施。钱币和度量衡的统一,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八、在对外关系方面,隋文帝采取安抚、防御性的政策。

  早在北齐和北周时期,北方的突厥就常骚扰内地。杨坚在执政北周时,与突厥和亲,尽力经营好双方关系。隋建立之后,突厥加紧了南下的侵扰,但都被隋军打败。为了有效的防御突厥势力的侵扰,杨坚三修长城,巩固北边的防御线。后来,突厥内部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两部分。东突厥因为无法与隋抗衡,渐渐的采取了和缓政策,直到接受了隋朝的统治。而西突厥则逐渐向西发展,对隋朝威胁渐小。

  隋文帝统一中国

  隋文帝在北方边境取得安定之后,开始了统一天下的步骤。首先是灭掉了后梁。后梁原本就依附于北周。杨坚最开始進行笼络,等隋朝势力壮大后,就派兵占领了后梁。

  当时占据江南的陈的末代皇帝是喜欢酒色的陈叔宝。公元588年的秋天,文帝派兵五十万,东到海边,西到四川,在长江沿线向陈发动了全面進攻。而陈的兵力总共不过十万,而且上下没有积极的备战,只是沉浸于表面的歌舞升平之中。当隋军抓到陈叔宝时,前线传来的急报他还没有打开看过。

  自此,隋朝统一了天下,为唐朝的兴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隋文帝的功绩

  隋文帝杨坚在中国历史上算得上是一个卓有功绩的皇帝。他对政治体制、法制等方面的改革,对于唐朝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事实上,唐朝的体制基本上是隋朝时的翻版。因此在我们赞美唐朝的盛世华章时,也不要忘记了开启这华章的隋朝,尤其是隋文帝。

  选拔储君和隋文帝之死

  隋文帝杨坚晚年时猜忌心十分严重,特别是在选拔储君的问题上。

  杨坚一共有五个儿子,都是皇后独孤氏所生。

  长子杨勇,小时很受父母喜欢。但长大后,杨勇却奢侈起来,而且迷恋女色,不加遮掩。这使提倡节俭的杨坚夫妇都不喜欢他,杨勇的太子之位也没能保住,最后被废为平民。

  次子杨广,十分有心计。他很会伪装,在父亲面前表现得很节俭,在母亲面前表现得很守规矩,只和正妃亲近。他最终代替了哥哥杨勇,做了太子。

  三儿子杨俊、四儿子杨秀,都是奢侈,贪恋女色之人。杨俊病死,杨秀后被杨广贬为平民。小儿子杨谅,在杨坚死时,起兵直奔京城想争夺皇位,但很快被打败,做了俘虏。

  公元604年,杨坚病重,让杨广等人進宫侍奉。临死时的杨坚终于看清了这个儿子的真面目,但却已经晚了。杨广写给杨素的信被送到了杨坚手里,信中是询问杨坚死后如何安排朝政的。看了信,杨坚极为震怒。另一件事更让他伤心,就是他最喜欢的宣华夫人说杨广在夜里调戏她。杨坚这时才后悔让杨广做了太子,赶忙让人去找杨勇来。杨广听说了,就将侍奉杨坚的人全部换掉,当天,杨坚死去,终年六十四岁。历史上没有说清是如何死的,后来人们猜测是杨广下的毒手。不过,病重的杨坚因为受刺激而死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就这样,隋朝的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皇帝杨广粉墨登场了。

  隋炀帝使心机继承皇位

  杨广是隋文帝杨坚的第二个儿子,又名杨英。杨坚建立隋朝后,杨广被封为晋王,当时只有十三岁。除了王位外,还让杨广做并州(现在的山西太原市)的总管。

  隋朝灭陈统一中国时,刚满二十岁的杨广是统帅,但真正领兵作战的是贺若弼和韩擒虎等将领。灭陈后,杨广表现得很有气度。進驻建康(今南京),只杀掉了陈后主的奸佞之臣,而将陈叔宝及皇后等人押回京城。他还下令并封存府库,不贪钱财。之后,杨广進封太尉之职,并屡建战功:公元590年,奉命到江南任扬州总管,平定江南高智慧的叛乱;600年,北上击败突厥進犯。这些功劳是其他皇子所没有的。

  但是杨广是个典型的两面派。他既有很强的虚荣心,又喜欢私下寻欢作乐;有纨絝子弟的低下素质,又具有过人的文武才能。在他得到想得到的东西之前,很善于伪装。比如在争夺皇位的过程中,他十分善于欺瞒文帝和独孤皇后。

  杨广知道父母都很节俭,他便也装得很简朴,实际却是很奢侈。当听说父母要来时,他就让美丽的姬妾都躲藏起来,自己和正妻萧氏一同到门口亲自迎接,还让年老、面貌一般的妇人穿着破旧衣服侍奉父母亲。杨广的伪装讨得了父母的欢心。此外,他还常给父母身边的侍从们一些好处,送些礼物,这些人回去都说杨广的好话,两方面的作用使得杨坚夫妻越来越喜欢次子杨广,而讨厌心无城府的太子杨勇,并最终将其废为庶人,立杨广为太子。

  为了進一步巩固太子之位,杨广还编造罪名,陷害弟弟杨秀,使他也被杨坚废为庶人。公元604年,杨坚病倒在了仁寿宫,杨广贪恋皇位,就找大臣杨素商量。杨素的回信落到了杨坚的手里,使杨坚非常生气。后来杨坚又听说自己宠幸的宣华夫人陈氏被杨广调戏,更是火冒三丈,叫人把杨广招来,要将其废掉,重新传位给杨勇。杨广安排在杨坚身边的亲信赶忙把这个消息报告给了杨广。杨广于是撤掉了杨坚身边侍奉的人,换上自己的亲信。当天,杨坚死去,终年六十四岁。历史上没有说清是如何死的,后来人们猜测是杨广下的毒手。不过,病重的杨坚因为受刺激而死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隋炀帝即位后的发展

  杨广即位后,除承继文帝时的各项制度外,还对其中的某些制度实行了進一步的改革,并采取了一些新的举措,取得了一定的功绩。

  第一、功绩较大的是在文帝的基础上,发展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科举制,主要是建立了進士科,这为选拔平民读书人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第二、修订了法律,主要是取消了隋文帝末年比较严酷的律法。隋文帝在晚年也犯了些错误,法律的严酷就是其中之一。隋炀帝将一些残酷的法律条文取消,或者是减轻处罚程度。不过,隋炀帝统治晚期,也像他的父亲一样残忍了许多,不再按照法律做事,专断性很强。

  第三、兴学,访求遗散的图书,并加以保护。杨广恢复了被杨坚废除了的国子监、太学以及州县学。还组织人编写了《长洲玉镜》四百卷,和《区宇图志》一千二百卷,这对于保存中国古代的典籍做出了贡献。

  第四、在体制方面,隋炀帝时改州为郡。同时规定:全国各地的“大小之官,悉由吏部”任命,而且县佐须用别郡人,使地方豪强不得把持本地政务。另外规定地方长官及其重要属僚每年年终到中央“上考课”(报告工作)。中央还常常派使臣出巡各地,考察州县官员政绩好坏。这些都有利于整顿吏治和加强中央集权制的统治。

  第五,为减轻百姓负担,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修建洛阳城。当时首都长安在西北面,往东的路不太畅通,影响了政令的畅达。洛阳则处在国家的中心地带,可以有效的治理江南,控制北方,巩固国家。还有,在长安的时候,各地的粮食运往长安要费时费力,白白浪费。到了洛阳便可以很方便的取得粮食,也相应的减轻了百姓负担。新的洛阳城有宫城、皇城和外郭城。外郭城也就是大城,周围有七十里长。里面的皇城是文武衙门办公的地方。再往里,就是宫城,周围有三十里。

  隋朝在文帝和炀帝的治理下,到炀帝即位后的初年,出现了府库充实,国库丰盈,人民安居乐业的兴盛局面。

  其主要表现是农业人口的激增、垦田面积的扩大和国家粮仓的丰实。隋初,仅有359.9万多户,灭陈后得50万户,总计当时全国户数近410万,人口约 3000万。到606年,全国达到890.7万多户,4600多万口。在二十六七年间,户数增加了400多万,人口增加了1600多万。人口增加这样多,固然由于整理户籍,查出了不少隐漏数,但也不能否认人口迅速增长这一事实。人口的激增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大批劳动力,使垦田面积不断扩大。同时,还修复和改造了许多水利工程。如在寿州(安徽寿县)修复的芍陂,灌溉农田达五千余顷。

  隋代仓库之丰盈,为后来封建史家所称赞。到隋文帝末年,“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初年,置洛口仓于巩县东南的平原上,仓城周围二十余里,穿三千窖,每窖可容八千石。此外,黎阳仓(河南浚县黎阳镇)及永丰仓(陕西华阴)等,所积亦甚丰富。

  这时的手工业也在前代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丝织业和瓷器制造方面。

  河北是历代的丝织业中心,隋时相州所产绫纹细布,非常精美。蜀郡绫锦雕镂之妙,更冠于各地。

  隋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技术的重要发展阶段。其突出的表现是,在河南安阳、陕西西安的墓葬中出土了一批白釉瓷。沼帔白瓷,胎质坚硬,色泽晶莹,造型生动美观,这是中国较早出现的白瓷。隋代青釉瓷器的生产则更广泛,在河北、河南、陕西、安徽以及江南各地皆有青瓷出土,并发现了多处隋代窑址。

  此外,当时的造船技术也相当先進。当时的五牙大战船,船上有五层楼,高百余尺,左右前后设置六个拍竿,高五十尺,可以拍击敌船。史书记载炀帝游江都时所乘的“龙舟”制作非常精致,高四十五尺,阔五十尺,长二百尺;船身分为四层,上层有正殿、内殿和东西朝堂,中间两层有一百二十个房间。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

  隋炀帝在位期间的一个最大的工程是开凿大运河。这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南北的沟通,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自己更方便的去江南游玩。

  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先后开凿疏浚了由黄河進入汴水,再由汴水進入淮河的通济渠;还有从淮河進入长江的邗沟;从京口(现在江苏的镇江)到达余杭(现在浙江杭州)的江南河;引沁水向南到达黄河,向北到达涿郡(现在的北京)的永济渠。这些渠南北连通,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大运河。

  大运河从北方的涿郡到达南方的余杭,南北蜿蜒长达五千多里,成为一个很重要的水运大动脉。

  大运河不仅加强了隋王朝对南方的军事与政治统治,而且使南方的物资能够顺利的到达当时的洛阳和长安,在有利于军事和政治的同时,南北方的文化交流也得到了有力的加强。大运河还对以后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后的元朝、明朝和清朝之所以建都北京,从经济上来看,和大运河对物资供应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前后用了六年的时间,他在位也就是十四年的时间,单就大运河一项,我们可以肯定隋炀帝的历史功绩。唐代的贞观之治的功绩里面,应该是有一点大运河的因素吧。

  隋炀帝时的对外关系

  *开发西域

  606年,杨广开始大规模开发西域。

  在这以前,隋朝基本上是在张掖和西域商人進行贸易的,隋朝由黄门侍郎裴矩负责具体事务。后来,裴矩上书主张开发经营西域。隋炀帝深以为然。

  隋炀帝主要是用金钱来引诱西域的商人来朝贸易,还命令西域商人所经过的地方郡县要殷勤招待,这根本不是平等的贸易,而是借贸易之名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

  隋炀帝为了开发西域,还派兵打败了西突厥的处罗可汗,扫除了一大障碍;并击败吐谷浑,将其领地建成四郡,派遣官员治理,保证了和西域的畅通。

  本来,和西域的贸易应该是双方互利的,但在隋炀帝朝贡式贸易的号令下,主要是向西域炫耀隋朝的富有,所以隋朝基本上是赔钱的。在西域商人走的时候,还要给予很多的赏赐。这既使国家耗费巨额钱财,百姓也因此而负担巨增。

  610年的正月,隋炀帝在洛阳用大演百戏来招待西域商人,前后达一个月之久。洛阳的店铺都用帷帐装饰,让西域的商人们免费吃饭,免费住宿。隋炀帝用巨额国财赚取虚有的名声,却给百姓增加了巨大的负担。

  *征伐高丽

  隋炀帝即位后,前后三次对高丽的用兵,因此使隋朝的国力大减。

  高丽是中国东边最强盛的临国,西边的边境已经过了辽河,等于占据了现在辽宁的部分地域。隋文帝时期,高丽曾经侵扰过隋朝边境,杨坚派兵讨伐却失败而归,杨坚自此没有再用兵。

  公元607年,即隋炀帝即位的第三年,他巡游到东突厥,在可汗的大帐碰巧遇上高丽使者。炀帝想让高丽王高元到隋朝,结果高丽王没有答应,这惹恼了隋炀帝,于是以此为藉口出兵高丽。

  612年,第一次征伐高丽正式开始。因为长途征战,士兵士气低落。在作战的路上有的将很重的粮食都扔掉了,等到后来缺少粮食时无法再坚持作战,只好退兵。半路上又遇到了高丽军队的伏击,结果大败而归。三十多万人的队伍,最后仅有二三千人返回。第一次征伐失败。

  第二年,隋炀帝又一次出兵,这次刚到达前线,后方就出现了杨素的儿子杨玄感的反叛,洛阳被重兵围攻。杨广听到消息,赶忙退兵救援洛阳。第二次又以失败告终。

  这时的隋朝已经出现了危机,王朝显露出败亡之兆。但杨广在613年,又发动了第三次对高丽的战争。这次在平壤附近,隋朝的水军打败了高丽军队,高丽提出罢兵言和。杨广知道无法彻底击败高丽,也表示同意。高丽战争无果而终,隋炀帝和隋朝的命运则走向了尽头。

  隋炀帝的不修仁德

  虽然隋炀帝在统治前期取得了一些功绩,但他残暴奢华的本性,以及不修仁德最终使其走向了灭亡。

  隋炀帝做了皇帝之后,因为无人约束,所以本性逐渐暴露无遗。他喜欢女色,喜欢华丽宫殿,喜欢四处游玩。

  他的生活很是奢华,史书上说他每一天都在建造新的宫殿,虽然有些夸张,但和实际情况也差不了太多。

  他喜好游玩,十几年中竟三次去江南看山水,还北上到突厥可汗驻地,向西还到达过张掖。有一次巡游到北方的长城,结果被突厥围困,后来李渊领兵将他解救出来。

  隋炀帝不仅对西域的使者和商人讲气派,而且在其出外巡游时也摆足了架子。他第一次到南方巡游江都时,自己乘坐的龙舟就高达四十五尺,宽五十尺,长达二百尺。上下还分为四层,有正殿、朝堂,还有侍臣们的住处。里面用金银珠宝装饰得富丽堂皇。其他的人,如皇后、嫔妃、贵人们也各自有独立的船只。随行的其它船只就有几千艘,前后绵延达二百里之远。两岸之上还有骑兵护送。路过的州县,五百里以内的都要殷勤供应,最后吃不完的就地掩埋。每次出巡的浪费可见一斑。

  隋朝的国力经过文帝的精心治理,虽然还算强盛,但隋炀帝的十几年的虚耗,最终把整个江山虚耗到了末日。

  隋炀帝虽然很有文才,但却十分残暴,而且任用奸佞小人。一些文才出众的大臣被他藉故害死。他还拒绝纳谏,如果看出来谁的奏章是在指出他的过错,他肯定要想方设法报复,因为说话的内容刺激了隋炀帝而被赐自尽的大臣不少。比如,在三次征伐高丽结束后,太史令庾质因为劝谏他不要到洛阳巡游,说应该让百姓有个喘息的机会,结果被他杀死。时间一长,大臣们就没有敢于進谏的了。在各地巡游的时候也是一样,凡是让他高兴的人就提拔,让他生气的就罢官,或者赐死。到江都巡游时,当地的官员竞相献珍异之物,好的就升官,不好的就地免职。

  一些奸佞小人,如杨素、宇文述和郭衍,很擅长察言观色和献媚邀宠,经常用奇珍异宝讨取炀帝的欢心。有这样的臣子,隋朝灭亡也就不奇怪了。

  隋朝末年的天灾

  隋朝前期安定时日多,所以疫病较少;隋末天下重新处于混乱状态,而隋炀帝骄奢淫逸,穷兵黩武,社会矛盾激化,因此疫病流传广泛。可以说,隋朝的疫病有很多次是与战争联系在一起的。

  612年,山东、河南大水,淹没四十余郡,不久出现疾疫。其中山东地区疫情尤为严重,“人多死”。加上炀帝派大军远征高丽,山东地区“征敛供帐军旅所资为务”,民不聊生,百姓生活困苦。

  隋炀帝末年的三次征伐高丽,使经济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宫观鞠为茂草,乡亭绝其烟火,人相啖食,十而四五”。此时关中地区疾疫流行,“炎旱伤稼”。虽然史书没有详细记载疾疫流行造成的严重后果,但可想而知,疾疫的流行加速了隋朝统治的崩溃。疫病的流传,一定意义上而言,是隋末统治腐败的结果。

  隋炀帝之死及其预言

  公元617年,隋炀帝再次南下巡游江都。

  史书记载,隋炀帝巡游江都时,乐工王令言的儿子自宫内回家来。王令言问他的儿子:“今日進献给皇上的是什么曲子!” 儿子说:“是《安公子》。” 王令言让儿子为他演奏一遍,听完后,说:“你不要随驾去江都了。这支曲子没有宫声,皇上肯定回不来了。” 后来历史发展果然如此。

  隋炀帝这次去江都就是在往黄泉走。他在那里住了一年多的时间,看着自己的江山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一泄千里,无法挽救。各地的将领也有很多割据称帝的。从太原起兵的李渊虽然没有称帝,但在攻下长安之后,拥立炀帝的孙子杨侑称帝,尊自己为太上皇,表面上是让他退位,实际是为李渊自己称帝做准备的。

  知道日子不多的隋炀帝也没有忘记和嫔妃们寻欢作乐,醉生梦死。他还对萧皇后说些宽慰的话:“那么多的人想把我赶下去,代替我来做皇帝。我就是被赶下去了,也能做个长城公,你也能做第二个沈后(就是南朝陈的末代皇帝陈叔宝的皇后沈氏),咱们还是喝酒吧,何必自寻烦恼。”不过,内心里炀帝还是很担心自己性命的。一次,隋炀帝对着镜子发呆,然后对皇后说:“真是个好脑袋啊,不知道最后谁来砍下它来?”为了以防万一,炀帝还将毒药带在身上,免得被人折磨,不得好死。

  618年,即隋炀帝即位的第十四年的三月,侍从的卫士们推举宇文述的儿子宇文化及为首领,发动了兵变。隋炀帝最后被勒死,时年五十岁。同时被处死的还有他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孙子。隋炀帝死后,萧皇后和宫人用床板做了三口小棺材,将其装硷,草草埋葬了。后来,江都太守陈核又把他改葬在江都城西的吴公台下,以后又移葬雷塘。民间传说,因隋炀帝作恶多端,他葬在哪里,雷就轰到哪里。隋炀帝墓后来渐渐荒芜。直到清朝嘉庆年间,才被住在雷塘附近的扬州学者阮元发现,现陵前有阮元重修时所立的碑,碑上刻有当时的书法家、扬州知府伊秉授所书“隋炀帝陵”四个大字。

  杨广死后的谥号是“炀帝”,是评价最低最坏的一种。隋文帝杨坚原来夺取的是北周宇文氏的帝位,最后自己的儿子又被宇文氏的人所杀,风水轮流转,历史在这转了一个小圆圈。不过帝位没有再传回去,而是到了李姓那一边,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王朝─唐朝徐徐拉开了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