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中国当前热门领域: 灾害人类学

2014年11月22日 5:20 PDF版 分享转发

2014-02-24 16:46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2月12日,新疆发生7.3级,国家紧急启动IV级救灾应急响应。近年来,随着自然灾害频发,灾害在我国随之兴起。围绕灾害人类学的产生、特点与未来走向等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学者。

灾害人类学迎来研究热潮

在西方,灾害人类学研究源於20世纪50—70年代。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永祥表示,灾害人类学因其强烈的现实关怀、整体观、文化多元观和基层田野视角,被誉为人类学「第五分支」,并日益受到重视。

「20世纪80年代之後,一种新的观点出现了,将灾害看成是自然环境的基本元素和人类系统的结构性特徵,而不再如传统观点把灾害看成是极端不可预见的事件。」 李永祥认为,灾害人类学将灾害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紧密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大大拓展了研究视野,增强了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

在我国,2008年汶川地震激发了学界积极应对灾害的社会参与精神。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葵说,後,灾害人类学迎来了一个研究热潮。西方相关理论成果相继引入,对国内灾害人类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的灾害人类学研究既借监国外的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同时又有所扩展,重视灾害与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张曦表示,在灾害人类学领域,一批具有丰富田野调查经验的中青年研究者正在走出自己的新路。

为人类学提供多视角平台

灾害人类学研究有其独到之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所研究员彭文斌表示,以人类学具有的「整体观」视角,从文化和社会等层面对灾害进行综合考察,可避免单一的观察视角;运用「多点民族志」方法,从比较的视野为决策部门和救济组织提供具体的地方信息,包括各地和各群体对灾害的差异反应,可避免救助工作脱离实际;通过田野调查和参与观察,将对事件的关注转移到对灾害所引起的相关过程的长时段研究。

「对灾害进行长期田野调查的方法,是人类学同其他社会学科在灾害研究中的重要区别。」李永祥强调,灾害研究不仅要集中在救灾、物资发放、临时搬迁等应急方式和手段上,还要对灾区的社会和文化所受到的影响进行长时间综合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灾害人类学与其他社会科学间也有着密切联系。李永祥说,灾害研究提倡多种方法相结合,从个案研究到跨民族研究,从当代研究到历史研究,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互为补充;同时,其也提倡比较研究,重视跨地区、跨文化以及不同灾害类型的比较研究。

「灾害人类学为整个人类学提供了多视角、整体论的平台。」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纳日碧力戈概括道,它既涉及理论,也长於应用;既有益於跨族、跨国、跨文化对话,也有益於增进人类的道德自觉。灾害人类学对社会、文化和族群的「生死拷问」使人类学处於人文探索的前沿。

关键字: 人类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石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