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一个中国儿媳与孟买的两星期

2018年10月25日 22:27 PDF版 分享转发

文章转自网络,旨在为读者提供多元信息,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

吴冕:先生和我在认识,今年夏天我们回去看公婆。之前对印度缺乏了解,短短两个礼拜间,衣食住行自然有不同的体验,对孟买城市化进程的各种繁华和伤疤也深有体会。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先生和我是在美国认识的,我们都用一个叫做Coffee Meets Bagel 的交友软件。当时看到他的相册里有一张森林公园的照片,下面的注释是“退休后的理想生活”。我想这也是我未来希望拥有的生活。于是就开始了对话、见面、恋爱,然后在美国结婚。

一开始和先生交往的时候,父亲听说男朋友来自印度时并不同意——他担心印度文化对女性不够尊重,如果嫁给印度男生将来会很吃苦。但他在慢慢了解先生的性格和人品之后,也渐渐放下了自己的偏见。说来有意思,可能近年很多印度人前往美国留学就职,我身边三个美国朋友也都嫁给印度男生。

今年夏天,我们回孟买去看印度公婆。之前对印度缺乏了解,短短两个礼拜住进印度新家,却感受颇丰。 衣食住行自然有不同的体验,对孟买城市化进程的各种繁华和伤疤也深有体会。

古老文化和现代社会的冲击 —— 种姓的遗迹

一写到印度,好像就不得不写种姓(Caste)。我从历史课和媒体得到的最初印象是,印度是一个讲种姓、阶级分明的社会。可是真的和先生聊起来,他好像并不在乎。他说在他们的文化里,更多的是用“community”(社群)这个词,婚姻嫁娶的门当户对,对他们家来说是看是否属于同一个社群。他的家庭十分开明,并没有要求一定要找同一个社群的人。 但这多少也算一个例外,先生很多在美国的印度朋友,大部分都是和自己同一社群的人结婚成家。不少在美国的印度男生会在上,或者经父母家人介绍,认识同一社群住在印度的女生,然后回国结婚,再把新婚妻子带到美国。

我觉得中国的婚恋网站应该叫“恋婚”网站——先恋爱后结婚,印度的婚恋网站才真的是先结婚后恋爱:不少婚恋网站是父母辈填写信息,来自哪个地区,什么职业,哪个社群,如果符合标准就结婚慢慢培养感情。不过越来越多的印度年轻一代也开始注重婚前的感情磨合,不再只是盲目听从父母安排。和印度两个文化有许多相通之处:同样的对家庭观念的重视,同样的对父母长辈意见的尊重,同样的把婚姻视为一辈子的承诺。在结婚之前,父亲对我的婚姻恋爱选择很少干涉,他只会常常说,“年纪越大才越有体会,老辈们说‘门当户对’的重要。” 其实短短四个字,并不是势利的攀比,我的理解是,夫妻双方的原生家庭给儿女类似的成长阅历、体验和价值观,可以帮助他们更顺利地建立和经营婚后的家庭生活。


和印度大概一半的人口一样,先生一家吃素。我问这是因为宗教的原因吗,先生说也并不完全是 ,因为在印度种姓历史上,信印度教的将士们还是需要吃肉来提供足够能量。他们家世世代代都吃素,对他来说,吃素是他从小养成的习惯,也是自己身份的一部分。我曾经怪他固执,既然不是宗教原因又何必那么坚持,更何况连开明的婆婆都跟他说既然娶了女生,可以试着吃些肉。可是再一想,如果让我也完全吃起素来,也不太现实。也许文化最大和最小的命题都是吃,吃什么,怎么吃,都在我们的文化身份上有了深深的烙印。

印度多元文化群体里,不同教派的食素习惯也不同,比如耆那教就不吃根茎食物,只吃长在土表面的食物,这样即使摘去了叶子,植物的生命也并未被破坏。先生上大学之前是不吃鸡蛋的,后来也慢慢习惯吃鸡蛋,但公公婆婆并不吃,前年公公婆婆来美国的时候,受邀请去一个朋友家吃饭,公公提前跟先生说,“记得告诉他们我们是不吃鸡蛋的。”

来源:FT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李心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