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六四—今天:《告别阳光》再版序(林达)

2019年04月10日 3:40 PDF版 分享转发

转自:新世纪,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

按:不了解六四事件和它的前後氛围,新一代国民将很难明白,六四事件作为一条界限,划出了中国的後时代。这一逆转,隐含着对内对外双重的行为不确定。这是它和国际社会难以互信、关系紧张的根源,也是此後始终紧绷着内在张力、在超强压力下依然难以真正稳定的原因。

动笔之前,我读了整整二十年前的两篇序言,那是1992年作者北明的自序和高尔泰先生的初版序言。两篇序言完整介绍了这本书,也已经非常清晰地为事件定位。

那麽,我还需要写什麽?也许,我应该写一写它为什麽需要在二十年以後再版。

就在今年年初,一个刚在美国国际关系专业毕业的轻人,撰文评论近四十年来的中美关系,里面提到:自1979年中美建交始,两国关系稳定度过十年「蜜月期」,而此後,也就是1989年,从「对华制裁」开始的一系列事件,美国更改对华政策。文章认为,是美国意在「转向限制中国发展空间,对中国战略威慑和遏制」。

我很惊讶,跟这位年轻人说:不仅中美间,1989年,中国与许多国家之间的关系都同时发生了逆转。转折来自。中国政府镇压和平示威平民,震惊了世界。这才是对华制裁的由来,而并非美国在1989年突发奇想,要转向「限制中国发展」。年轻人给我的回答是:六四事件,坦白而言,我没有研究过,所以没有资格评论究竟国内发生了什麽。作为个人,这名青年健康、阳光、聪明,主观上也在力图为中美互解做努力。但是,对本国重大事件的认知缺失,令其努力结果很可能是南辕北辙。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这是真实故事。算一下年龄,这正是「八九民运」前後出生的那一代,他们今天已是中国舞台上的生力军。可是,这一代新国民成长中所认知的本国历史,都支离破碎。不仅阻挡了他们对历史的了解,也阻挡了他们对自己国家现状的认识、以及对整个世界格局发展逻辑的理解。

不了解六四事件和它的前後氛围,新一代国民将很难明白,六四事件作为一条界限,划出了中国的後极权时代。在此之前,极权制度在文革中把中国推向崩溃边缘之後,出现过一个迎合世界潮流方向急转弯,似乎出现曙光,向自己的国民和世界展示,中国可能逐渐走向政府和民间的良性互动,走向内在松弛,可以最终采普世价值为自己的价值观,进入法治社会,也自然成为国际社会中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的正面角色。而六四事件以最极端方式,逆转了这个方向,它把中国推向後极权时代,它隐含着对内对外双重的行为不确定。这是它和国际社会难以互信、关系紧张的根源,也是中国此後始终紧绷着内在张力、在超强压力下依然难以真正稳定的原因。

因此,在六四事件发生二十三年以後,向中国年轻一代介绍当年这个历史逆转,依然是重要的。

六四事件卷入了各个社会阶层,从上层官员、知识精英到非常广泛的普通民众。从不同角度由个人的故事来记录历史细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这本回忆录就是一份出色的历史记录。

我看到这本书很晚,却被它深深触动。因缘际会,作为青年学者的北明,有机会接触了「八九运动」的不同层面;阴差阳错,六四事件後她被关押的体验又经历了不同的地区和形式:从外省最底层监狱到京城的宾馆看押;作者的写作始於事件刚刚过去的当口,记忆感受鲜活清晰;更重要的是,作者有清醒的历史感:对每个细节的记录都力求真实,她不为屈从「政治正确」而粉饰抑或贬损,丝毫没有取悦读者的打算;作者不仅不为自己「树碑立传」,相反,她把自己作为一个「样本」,几近苛刻地回顾和审视整个过程中的自己。她既有女性的细致观察和内心体验,又有独特的思考和剖析,具备准确判断的能力。最终,她以极具穿透力的文字,传达了个人际遇所展开的漫漫历史场景。

作者在监禁中,已经敏锐地在具体计算和思考,政府为整治几个学人,纳税人承担了怎样庞大的支出。最後,出狱後的作者,路迢迢历尽艰辛寻夫,但这个国家自有无穷尽的人力物力,对一个弱女子围追堵截,令她无法脱围。作者在向大家指出,当下极权的维稳经费,本不是什麽新生事物。

作者细心地记下了在昌平关押期间,在中秋节收到的政府慰问信 ,作者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份极为难得的历史文件。她咀嚼出其间传达的复杂信息。六四一刀两切,划出对立两边。站在作者对面审查她的,也是有血有肉的北京人,其中不少人的思想情感,当与作者并无大的差别。可身在体制内的位置,必须「自觉」调整和限定自己。所以,如作者指出,审查者给受审人的这封信里,大量使用了「八九民运」中青年知识分子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如「理解」、「同情」、「人道主义」和「良知」等等,写信者同样是目睹六四同胞鲜血的人。

这一细节,也是延至今日的巨大困扰:以文革前与文革式专制的信息封闭,来塑造「舆论人心一边倒」的愚昧,已经再不可能。但是在後极权时代,专制对人、对社会的规范仍然十分有效,在北京人最难以压服的一刻,还是可以瞬间成功压制其最强烈的情绪和冲动,把人压回原来的模具之中,更可悲的是,其中一部分,甚至成了这个体制的一部份。作者让我们看到,国家机器的作用不可轻视,後极权时代的韧性不可低估。

作者经历的後期囚禁,是在招待所甚至宾馆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没有几个平民能够住宾馆,所以,就算「部长级待遇」了。可是,不仅没有自由,而且「进秦城」的威胁始终存在,甚至审查者边拎着手铐边发出秦城威胁,要写材料写悔过写检讨写保证,要方要圆任意,能不能拉开窗帘每天见一眼阳光,取决於看守者的个性,而且关押无期限。读此书,读者会强烈感受到,作者是一个特别自尊、对屈辱极为敏感和难以忍受的人,但她毫不掩饰地让我们看到,体制之强大,可穷尽一切手段,相比之下,个人是如何弱小而无力,维护自尊是多麽艰难。

作者始终有清醒意识:专政机器下,真正求告无门的是底层。那些和大案要案无关的六四被囚者,他们是大学生、普通市民,通常在国际关注视线之外,所以,对他们的处理没有底线。提到六四事件,我眼前首先浮现的图景,是当时中央电视台新闻画面中,那几个被铐在树上示众、已经完全不成人形的普通北京青年市民。我无法想像他们的母亲如何面对这样的图景。被囚禁的经验永远改变了作者,单纯的同情心抹去了她和那些普通女囚的界限,她的文字在向读者强调:当权力无制约,它碾压的绝非仅仅是挑战者,哪怕寻常时期,伤害更多发生在对政权最「无害」的民众身上。作者最後仔细地补充描绘了她在山西太原上马街监房遇到的一个个普通中国女囚,纵有铁石心肠,也难以不动容。

行文至此,我突然发现,今日中国的後极权特徵,都已经浓缩在这本《告别阳光》里,浓缩在作者描述的那场历史逆转中。

原载《阳光时务》

再版信息:

书名:《告别阳光——八九囚禁纪实》

再版日期:2012年9月

再版机构:美国”柯捷出版社”

定价:25美元

网上订购:点击此处

邮购地址:61-20 G.C.P. #B1204 FOREST HILLS NY 11375 USA

——网友推荐

发文者:NCN 发布时间:4/09/2019 12:35:00 下午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