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1984 “走向未来丛书”问世【附下载】

2019年05月15日 14:08 PDF版 分享转发

转自:新世纪,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

爱知学者 2017-07-19

《走向未来》丛书是1984年由金观涛、刘青峰夫妇主编,中国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印行的一套丛书。丛书设定要向年轻一代介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艺术的最新发展,包括外文译作和原创着作。由于该丛书顾问、主编、编委、作者中有很多人深度卷入一场事件,导致一些人出国未归,丛书的出版事务停止。据传该丛书一度被列为禁书,只出版74本(计划出版100本)便被中止。直到92年“南方谈话”后,该书解禁。但是出售的书籍中顾问、主编、副主编、编委成员一页被人为撕掉。

《走向未来》丛书的作者集中了80年代最优秀的一批知识分子,代表了当时中国思想解放最前沿的思考,刚出版时曾大受欢迎,官媒《人民日报》也给予赞扬之词。但是当时有中国学者指“走向未来”的编委会与当时的官方改革派关系很近,他们想影响政策,老是在和官方辩论,所以他们讨论的语言老是半官方语言,而且由于便重现实功用和普及性,丛书后来逐渐出现了粗制滥造的现象,也影响了它的影响力。

1984 “走向未来丛书”问世

“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198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张明敏一首《我的中国心》风靡大江南北,借助爱国主题,流行音乐甩掉了“靡靡之音”的帽子,此前只敢在私下唱、不能公开提的“腐朽文化”,终于堂堂正正飞入寻常百姓家。面壁十年,厚壁终于被突破,再没有什么,比这更让1984年的中国人对前途充满自信。

走向世界时的惶惑

1984年6月20日,长城饭店正式营业,它是中国第一座玻璃外墙的高层建筑,也是中国第一家五星级饭店,2个月前,美国总统里根访华,曾在此下榻。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写道:乍看上去,它好像与周围的环境不大协调。长城饭店是令人瞠目的暴发户生活方式的象征,是西方物质主义时尚的一个实例。一位来访的朋友一边在前厅品尝林茨果子牛油蛋糕,一边说道:“在这里,只有窗外的尘土是中国货。”

这一年,“健美操”开始流行,日本记者写道,它的独特之处是在西欧风格的广播体操中,掺杂了“踢腿”和“出拳”这些中国武术动作。而翁美玲版的《射雕英雄传》也正式开播。

中国以令人惊讶的速度奔向世界,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三信危机”(信仰危机、信念危机、信任危机)。随着“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脑体倒挂现象日益凸显,人们开始怀疑:读书有用吗?知识的力量在哪里?

“走向未来丛书” 轰动问世

1981年,《青年文稿丛刊》正式出版,因内容争议较大,第一期《历史的沉思》便被叫停。书中共收入了10篇论文,分别出自白南生、王小强、林春、刘青峰、李银河等人之手,他们多是刚毕业的研究生,对西方学术新动向比较熟悉,但在传统研究体制中却难以被认同。

该书仅印刷了5000册,几乎没有社会反响,却让一批志同道合的年轻学者聚合起来。他们成立了编委会,以当年法国“百科全书派”和战后日本“岩波书店”为榜样,致力于启蒙事业。

当时湖南人民出版社推出的“走向世界丛书”在学界引发轰动,这批年轻学者得到启发,将他们计划推出的丛书命名为“走向未来丛书”。1984年3月,首批12本“走向未来丛书”正式面世。据《读书》前主编沈昌文先生回忆:“这套丛书(指《走向未来丛书》)的第一笔钱来自王岐山,他支持了5000元。”在当时,这不是一笔小数目。

丛书出版后立刻引发轰动,4个小时内全部售完,出版社加印30万套,仅上海市一地便订走5万套。

评论家赵诚则认为,“(走向未来丛书)是启蒙一代人的文化丛书……把一代青年学子从过去对世界和历史的单线条的公式化说教中解放了出来。这套丛书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在文化上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是当代中国的一个重要文化事件”。认为它“开一代风气之先”。

学者陈来称,上世纪80年代“文化热”中,主要参与者是三个代表性的知识群体,即:“走向未来丛书”编委会、“文化:中国与世界”编委会以及“中国文化【小编推荐:探寻复兴中华之路,必看章天亮博士《中华文明史》】书院”。

1984年9月3日,《》也以《一套开阔眼界的大型丛书》为题,称赞道:“丛书涉及许多读者不熟悉的新知识,丛书作者力求叙述深入淡出,书中穿插了不少有趣的故事,运用了不少生动的比喻,读来兴味盎然。”

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中,这套书的地位不可磨灭。

中学生也看《存在与时间》

一套“严肃书籍”,为什么如此受欢迎?一方面,“文革”结束不久,书籍和知识普遍匮乏。1950年中国出版图书2.7万种,而1965年只有1.4万种,1967年更下降到3000种,在1966年至1976年10年中,全国出版新书只有8000种,即使到了1982年,全国出版图书仍不足3.2万种,且从印刷量看,教材占半壁江山,好书太少,读者普遍有饥饿感。

另一方面,当时精英阅读与大众阅读之间区分不明显,知识专业分化程度低,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尼采的《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等皆成畅销书,“走向未来丛书”介绍了西方最新学术成果,让人大开眼界,行文却平易,没有基础的读者也能看懂,自然受欢迎。

学者宋文京回忆:“我1984年去北京……北京的女青年下班,自行车的篮框里放着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和西红柿;连公交车上的中学生的书包里,都有一本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当时,《存在与时间》销量竟达10万册。

为何出现“文化热”?

有学者认为,过去百余年,中国社会共出现过三次比较大的启蒙思潮,而上世纪80年代达到新高峰。在知识界,人们普遍认为那是“中国的浪漫时代”。

无怪乎人们后来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我这一代人之所以始终无法超越80年代,也因为那个光辉岁月,给了我们最初的熏陶和打磨。那些被发配流放和无视的长辈,都活在那时。他们给了我们认识世界的遗训,使得我们不再蒙昧于天良。而今,那一代已经凋谢殆尽,而我们也开始要步入残阳斜照了。”

但,对当时的“文化热”也存有异议。学者甘阳在2005年的一篇文章中批评道:“1980年代的‘文化热’在今天的人看来或许不可思议:‘文化’是什么?这虚无缥缈的东西有什么可讨论的?不以经济为中心,却以文化为中心,足见1980年代的人是多么地迂腐、可笑、不现代!”

学者吴冠军说:当下知识分子们想象性地进入“1980年代”这片幻想性空间,不过是带着“诗意”带着“自信”地展示着他们欲望的幻觉性满足。

李泽厚则认为,许多问题,本是制度缺陷,却被大而化之地说成是文化缺陷,而文化既人人有责又无人负责,如此没有批评对象的批评,反而模糊了真问题。

或者,“文化热”有其被动的一面,因当时在其他领域仍难展开新话题,人们只能借文化话题间接表达意愿。

金庸琼瑶替代了“走向未来”

“走向未来丛书”最终出版了74种,没能完成原计划100种的目标,上世纪80年代末,实际编辑完成88种。因“1986年后期出版的一些书,都程度不同地塞进了他们(指少数编辑者)的私货,特别是1987年以后,有少数图书成了他们否定四项基本原则,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阵地”,被暂时叫停,以后未再继续。

据《出版参考》报道,经有关单位评估,在已出版的74种书中,观点正确、质量好的有9种,有一定参考借鉴价值的36种,无严重倾向问题但属于无分析批判地加以引进的18种,严重问题的有11种。

“走向未来丛书”式微后,金庸、琼瑶等港台作家的书开始流行,租书摊遍布各城市,盗版书横行市场。

《我的中国心》后被收入中学课本,金庸《天龙八部》的一个章节亦被收入。而 “走向未来丛书”因属普及性作品,故很少被图书馆收藏,今天年轻人多已不知。

2008年11月,“走向未来丛书”中《增长的极限》被选入第九届深圳读书月“30年30本书”,有学者认为,它是百年来最重要的书,但在网上,它1984年的版本拍卖价格只有3元。

张黎群:一个大写的

提起“走向未来丛书”,不能不提到张黎群,他堪称是这套丛书的守护神。在丛书出版面临困境时,他不仅为编委会提供了合法身分,还帮助联系了四川人民出版社。他一生从教时间不长,但同样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有了优秀的青年一代,民族才能进步。青年的面貌,代表着国家未来的面貌。为青年工作,就是为未来工作。”

张黎群本名黎储力,1918年生于四川蒲江一家富有的地主家中,1936年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来到延安。曾任《新华日报》研究室主任,跟随周恩来工作。

1951年4月27日,《中国青年报》创刊,张黎群任社长兼总编。按当时宣传纪律,新华社的消息、文章和《人民日报》的社论必须登,否则就是违反命令,这些死框框太多,如何把报纸办出特色?他向周恩来请教,周说:“我们过去在山沟里办报,读者对象主要是工农兵和干部,入城后情况就不同了……按解放前那样办不行,读者不会习惯,达不到教育、宣传的目的。”

在周恩来的启发下,张黎群决定革新版面、拓宽内容,鼓励编辑记者讲真话。比如推出《辣椒》副刊,专门批评个别干部作风腐败,还有《星期天》副刊,鼓励青年人要敢穿“花衣服”,学会美化生活。毛泽东曾说:“我就爱看《中国青年报》,不爱看《人民日报》。”

在“反右”运动中,他因提出报纸不能简单地成为“传声筒”“布告牌”,差点被打成右派。后调到四川工作,承担了《重庆日报》《成都晚报》专栏的写作工作,没想到“文革”中因此被打成四川的“三家村”,入狱7年半。

出狱后,张黎群一度任浙江大学第二书记,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的中国青少年研究所所长,创建并领导了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初步健全了有中国特色的青少年犯罪学理论体系,填补了学术空白。

一次,张黎群拜访海灯法师,看老人80多岁了,仍布衣蔬食,打坐如常,劝他注意休息,不要再当苦行僧,海灯答道:“守寡一辈子了,到老了,不能再嫁人。”张黎群感慨万分:一个和尚都能坚守信仰,为什么许多共产党员却做不到?他激动地写道:“日子过得太快了!转眼四十年了,我们这一代人都已是满头皆霜。共产党内产生了腐败现象,能否跳出那个‘兴勃亡忽’的‘周期律’,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了!”

张黎群人格伟岸,高风亮节,勇于担当,虽遭遇许多侮辱挫折,但“四面江山来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的初心始终未改。2003年,他因病去世,享年85岁。

已出版列表:

1984年出版:

  • 《人的发现》(副标题: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 李平晔着

  • 《增长的极限》(副标题: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研究报告) 李宝恒译

  • 《激动人心的年代》(副标题:世纪之交物理学革命的历史考察的哲学探讨)李醒民着

  • 《GEB–一条永恒的金带》道·霍夫斯塔特(Douglas Hofstadter)着 乐秀成编译

  • 《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根据F.卡普拉(en:Fritjof Capra)的《物理学之道》(The Tao of Physics)编译,灌耕编译

  • 《现实与选择》(副标题:现代中国工业的结构与体制) 朱嘉明、吕政着

  • 《经济控制论》何维凌、邓英淘编

  • 《探险与世界》于有彬编着

  • 《看不见的手》(副标题:微观) 杨君昌编

  • 《语言学与现代科学》陈明远编着

  • 《在历史的表象背后》(副标题:对中国封建社会超稳定结构的探索) 金观涛着

  • 《让科学的光芒照亮自己》(副标题: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 刘青峰着

  • 1985年出版:

  • 《人的现代化》(副标题:心理·思想·态度·行为)[美]阿历克斯·英格尔斯等着 殷陆君编译

  • 《大变动时代的建设者》(副标题:张元济传) 汪家熔编着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 《没有极限的增长》朱利安·林肯·西蒙原着 黄江南、朱嘉明编译

  • 《西方社会结构的演变》金观涛、唐若昕着

  • 《在国际舞台上》(副标题:西方现代国际关系学浅论)陈汉文编着

  • 《昨天今天明天》(副标题:新技术革命与国际私法)邓正来编着

  • 《摇篮与墓地》(副标题:严复的思想和道路) 陈越光、陈小雅着

  • 《择优分配原理》(副标题:经济学和它的数理基础) 茅于轼着

  • 《第三次数学危机》胡作立着

  • 《凯恩斯革命》(副标题:宏观经济学)杨君昌编着

  • 《艺术魅力的探寻》林兴宅编着

  • 《西方文官系统》杨伯揆、陈子明、陈兆刚、李盛平、缪晓非着

  • 《动态经济系统的调节与演化》 邓英淘、何维凌编着

  • 《新的综合》(副标题:社会生物学)[美]爱德华.奥尔本.威尔逊着 阳河清编译

  • 1986年出版:

  • 《富饶的贫困》(副标题:中国落后地区的经济考察)王小强、白南风着

  • 《定量社会学》 (德)哈格着 郭治安、姜璐、沈小峰编译

  • 《儒家文化的困境》(副标题:近代士大夫与中西文化碰撞) 萧功秦着

  • 《系统思想》[美]小拉尔夫·弗·迈尔斯主编 杨志信、葛明浩译

  • 《日本为什么“成功”》(Why has Japan ‘succeeded’? 副标题:西方的技术和日本的民族精神) [日]森岛通夫(Michio Morishima)着 胡国成译

  • 《悲壮的衰落》(副标题:古埃及社会的兴亡) 金观涛、王军衔着

  • 《弗洛伊德着作选》 [奥]弗洛伊德着 约翰·克里曼编 贺明明译

  • 《西方的丑学》(副标题:感性的多元取向) 刘东着

  • 《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美]R.K.默顿(Robert King Merton)着 范岱年、吴忠、蒋效东译

  • 《画布上的创造》戴士和着

  • 《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美]约瑟夫·阿·勒文森(Joseph R. Levenson)着 刘伟、刘丽、姜铁军译

  •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德]马克斯·韦伯(Maximilian Carl Emil Weber)着 黄晓京、彭强译

  • 《信息革命的技术源流》宋德生着

  • 《增长、短缺与效率》(副标题: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宏观动态模型)[匈]亚诺什·科尔奈(János Kornai)着 崔之元、钱铭今译

  • 1987年出版:

  • 《走向现代国家之路》 钱乘旦、陈意新着

  • 《竞争中的合作》(副标题:西方国际经济学导论) 陈汉文编着

  • 《计量历史学》[苏]科瓦尔琴科主编 闻一、肖吟译

  • 《哲学的还原》麦克斯韦·约翰·查尔斯沃斯着 田晓春译

  • 《凯恩斯理论与中国经济》林一知着

  • 《人的创世纪》张猛、顾昕、张继宗编着

  • 《社会研究方法》[美]艾尔·巴比(Earl Robert Babbie)着 李银河译

  • 《发展社会学》胡格·韦尔特着 白桦、丁一凡编译

  • 《上帝怎样掷骰子》陈克艰着

  • 《空寂的神殿》谢选骏着

  • 《震撼心灵的古旋律》郑凡着

  • 《以权利制约权利》朱光磊着

  • 《整体的哲学》金观涛着

  • 《人体文化》谢长、葛岩着

  • 《人心中的历史》刘昶着

  • 《探询新的模式》罗首初、万解秋着

  • 《发展的主题》周其仁、杜鹰、邱继成着

  • 《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美]K.J.阿罗(Kenneth J Arrow)着 陈志武、崔之元译

  • 《对科学的傲慢与偏见》[英]查·帕·斯诺着 陈恒六、刘岳译

  • 《马克斯·韦伯》[英]弗兰克·帕金着 刘东谢、维和译

  • 1988年出版  

  • 《波兰危机》王逸舟着

  • 《人的哲学》金观涛着

  • 《四朝政治风云》怀效锋着

  • 《现代化的动力》[美]C.E.布莱克着 段小光译

  • 《信念的活史:文身世界》徐一青、张鹤仙着

  • 《科学家在社会中的社会角色》约瑟夫·本-戴维着 赵佳苓译

  • 《平等与效率》[美]阿瑟.奥肯(Arthur Melvin Okun)着 王忠民、黄清译

  • 《伦理思想的突破》韦政通着

  • 《维特根斯坦哲学导论》[荷]C.A.范坡伊森着

  • 《人口,中国的悬剑》何清涟着

  • 《理性主义》陈宣良着

  • 《卖桔者言》张五常着

  • 《第一个工业化社会》钱乘旦着

  • 《探索非理性的世界》叶舒宪着

在爱知君公众号回复“走向未来”获取下载链接~

——网友推荐

发文者:NCN管理员 发布时间:5/14/2019 10:38:00 下午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