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前中央政改办成员吴伟:结束一党专政唯一机遇 六四枪声响 政改一夕亡

2019年06月01日 9:49 PDF版 分享转发

转自:新世纪,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

一九八六年鄧小平命趙紫陽牽頭成立中央政改辦研究政治改革。辦公室前成員吳偉說,八八年底至八九年初,趙紫陽面對民眾要求加快改革,保守派阻撓,「最後學潮以不妥協的態度走到最高點,終遭鎮壓」。圖為八七年,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趙紫陽(右)和鄧小平(左)一起出席中共十三大。(資料圖片)
一九八六年邓小平命赵紫阳牵头成立中央办研究政治改革。

【明报记者 陈奕勤/专讯】「历史给中国走出的机遇,只有这一次。」学者及前官员吴伟说的,是1980年代他深度参与的「政治体制改革」,当时在最高领导人邓小平支持下,时任中共总书记赵紫阳主导的那场政改虽力度有限,但现在回望,已可称为内地政治民主化的高潮。可惜六四枪响,政治改革短命而终,此後更被当局束之高阁,不复重启。吴伟指出,等於「邓小平自己扼杀了他亲手推动起来的改革开放」。

66岁的吴伟,1986年加入新成立的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办公室,同时担任赵紫阳高级幕僚鲍彤的秘书,是《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执笔人之一。六四之後,吴伟曾被调查,其後经商,并持续研究中国当代政治历史,还当过敢言政论杂志《炎黄春秋》的「末代」执行主编,该刊2016年遭当局强制改组并全面接管,原编辑部宣布停刊。

「一切弊端在一党执政 最大特权是执政特权」

谈及六四打断政改进程,吴伟表示:「1989年之後,他们(中共高层)都知道政治改革是一个高压电,谁也碰不得,碰了就可能被电得外焦里嫩。」他认为,1980年代後期的政改本是当代中国唯一一次走出一党专政、实现社会转型的历史机遇,而「中国现时一切弊端都在於一党执政」,「中国最大的特权是执政特权」。

回顾政治改革,吴伟先从1970年代末期讲起。其时文化大革命刚结束,从中共领导到社会大众都有所反思。1978年底北京出现「西单民主墙」,为不同政见的发表提供了空间,翌年当局召开「理论务虚会」,讨论中共建政以来的思想理论、路线方针。吴伟指出,此时民间与官方的观点相互启发、影响、呼应,力求解放思想。几乎同期,时任中组部长胡耀邦主持平反冤假错案,被称为「解冻时期」。

感集权碍经济改革 邓小平86年命赵紫阳研政改

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指出五大弊端,包括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及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引起很大回响。不过,同年波兰发生「团结工会事件」,中共保守势力藉机狙击领导制度改革,改革主线转入经济领域。及至1986年,邓小平意识到,经济改革的阻碍在於高度集权的经济管理体制和党政机构,因此重提政治体制改革,并让赵紫阳牵头成立班子,研究政改方案,提请第二年召开的中共十三大审议,负责具体工作的中央政改办应运而生。

长远目标民主政治

「每届一小步 三五届就跨出去了」

吴伟表示,政改办经研究认为,改革的长远目标应是全世界通行的民主政治,但碍於现实情况,「不可能一口吃成个胖子,不可能明说不要领导……这(民主)是个方向,只要十三大能走出一小步,十四大再走出一小步,走那麽3届、5届党代会,这个大步就跨出去了」。

民众保守派齐施压 赵两头受气

最终,《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在中共十二届七中全会艰难过关,多项政改措施也写入十三大报告。不过,正因党内改革派不能明说政改方向,民众特别是知识分子并不了解赵紫阳在党内「老人集团」、保守势力围剿中推进政改的困难局面,要求加快改革呼声强烈。吴伟形容,1988年底至1989年初,赵紫阳犹如「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吴伟称,社会压力既是赵紫阳推进政改的助力,也是他作为总书记必须维持社会稳定的一道难题,「社会和庙堂没有呼应,最後学潮以不妥协的态度,从低点一直走到最高点,终遭镇压,赵紫阳下台,政治改革也由此被终结」,但他强调,这个结局是多种因素造成,不能因此责怪学生和知识分子太过激进。

邓小平态度转 扼杀政改

除了朝野缺乏互动及保守势力狙击外,吴伟指出,政改关键「死因」在於邓小平对政治体制改革态度的转变。当时既力推改革开放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邓小平,凌驾於改革派和保守派之上,对改革具决定意义。邓小平为政改确定目标和内容,也划出底线,当他认为自己选定来主持改革的赵紫阳已走得太远,以反腐和推进政改为旗帜的学潮及赵紫阳主张的民主和法治路线可能危及中共一党专制体制时,就必然出手扼杀。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吴伟表示,中国想要真正实现社会转型,当下看困难重重,不过「在中国现实的历史条件下,否定改良是错误的……改良有一种是执政集团发现了继续前进、发展的危机,主动改良,还有一种是在外部环境的压力下,不得不做出应变式的改良」,内外结合,才有可能重启政治改革。

党政治萌芽 邓小平叫停:说说而已 岂能当真?

1980年代中国的政治改革方向,有多接近西方的民主政治?解答这个问题,只需看看那场改革的参与者、见证者吴伟举出的两个例子。

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原来都叫干部,没有公务员,公务员是西方国家统一的称谓,在这个问题上其实没多大争论」,而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曾讨论,要将公务员队伍划分为政务类和业务类两类,方案写入十三大报告,「这可为将来公务员中立做准备」。

吴伟称,时任中共总书记赵紫阳听取意见後曾建议,可用选举和任命与非经选举和任命区分公务员,即类似西方文官制度中的政务官与事务官。前者可由中共中央组织部管理,後者通常是副部级以下官员,应成立国家人事部管理。当时的最高领导人邓小平等对此亦无异议。不过,1990年代初通过《国家公务员法》,拿走有关两类公务员的条款,保留由组织部门统管党政干部的「党管干部」体制,新设立的国家公务员局成了摆设。

赵紫阳倡允民主党派成立党组

1988年第七届全国人大召开前夕,在中共中央书记处的会议中,赵紫阳提出,在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中,保留中共党员组成的党组,党组书记是将接任全国人大委员长的万里;其他民主党派也应该允许分别成立自己的党组。书记处同意了这个意见,吴伟说,这意味中国议会允许存在不同党派的党团,「这是极其重大的决定,实际上是为将来走向多党政治奠定基础」。

事情传到邓小平耳中,他让人传话给赵紫阳秘书称,「邓讲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作用,只是说说而已,怎麽能当真?绝不能在人大中间搞党派政治,邓是反对的」,这一构想最终告吹。

2019年1月17日吴伟在北京富强胡同六号纪念赵紫阳逝世14周年

党政分开 今已遭否定

吴伟表示,1980年代政治改革的最大成果是党政分开和任期制,可惜硕果不存,现在全面倒退。当时的最高领导人邓小平在1986年反覆强调,要透过政治体制改革,实现党政分开。邓小平认为,一方面权力过分集中於党,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都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另一方面政府事事都要由党委讨论,严重影响行政效率。

文革「党领导一切」 近年重提

吴伟说,「党的领导」在不同时期含义不同,文革中强调「党是领导一切的」,文革後的提法是「政治、思想、组织的领导」,中央政改办开会时曾讨论这个问题,有人提出思想只能「引导」,无法「领导」,对党组织可以领导,但对人大及其选出的政权机构则不能直接领导,所以只剩「政治领导」,即执政的中共提出施政方案,这符合国际上民主政治、政党政治的一般做法,最後中共十三大报告的确只保留「政治领导」。不过,近年当局又重提「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政分开已被公开否定。

1988年中共研判:来年或现中等动荡

六四之前一年,由中央政改办改制而成的常设机构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究室,预计过出现大规模社会骚乱的可能。

通胀严重 现抢购潮

吴伟透露,1988年研究室做过社会动向预测,估计中国可能在1989年发生社会动荡,甚至可能达到中等程度。当时因「物价闯关」失败,出现抢购风潮,通货膨胀严重,很多知识分子、学生对政治改革进程缓慢、「双轨制」下滋生的腐败问题强烈不满,研究室判断出现学潮和社会动荡在所难免。

吴伟表示,时任中共总书记赵紫阳曾要求研究室对此做专题研究,并提出对策方案,但他反思,当时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

——读者推荐

发文者:NCN管理员 发布时间:5/31/2019 06:14:00 下午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林远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