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大唯:范国威:主张「香港本土」 拒绝大陆化

2019年07月07日 10:35 PDF版 分享转发

文章转自网络,旨在为读者提供多元信息,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

范国威是现任立法会议员中,最早提出「香港本土」概念的泛民议员,他与另一位议员毛孟静组成了立法会内小众的二人联盟,2012年开始就提出了一系列本土优先的政策主张,目的是扞卫香港的独特制度,防止中国大陆化,以香的核心价值和利益为依归。他的主张与「雨伞运动」後兴起的本土派追求香港独立、自决或者与中国隔断的理念不同,他是务实地从实际政策倡议着手,去扞卫本土权益,满足、自由、人权和法治的追求和落实。

笔者观察到,范国威的「香港本土」理念是在基本法的框架内运作,实际上是对一国两制初衷的一种维护和弘扬。他不支持港独主张,不支持以暴力方式应对中港矛盾,他称个人所坚持的政治理念都是以主流民意为依归,以香港人利益为核心的。

学以致用 从政为己任

一九八零年代,范国威在美国留学,学的就是政治。八九年六四事件成为他一生的转泪点,改变了他的世界观,他在美国作为大学生第一次走上街头参加了抗议活动。他参与了争取兴建摆放在旧金山唐人街的民主女神像,在1996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参与了美国民主党在三藩市的选举活动。之後在1997年,范国威便回到香港,加入了香港民主党,并担任民主党创党主席李柱铭的助理,正式投身香港政治。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2010年10月,范国威因为反对其所属的民主党与中方谈判达成的政改方案,联同20多位党友退出了民主党,另起炉灶,创办了「新民主同盟」。2012年,他以新政党成员的身份参选成功进入立法会,2016年竞选连任失利後又在2018年通过立法会补选再次当选为立法会议员至今。

范国威还担任了将军澳地区的区议员多年,有丰富的地区工作经验,并培养了很多新人参政议政。他把从美国学到的政治学知识、观,以及对香港社会基层的了解和研究,对香港制度走向的敏锐思考带进了议会工作中,贯穿於他的政治理念和政治经营中,形成了一套有着他个人色彩的政治伦理。

50岁出头的他,在政治实践中,既有着成熟的想法,也充满了不老的政治激情,在与建制派的博弈中,他的「少壮派」风格丝毫没有减弱,增加的是更加沉稳的社会政治分析能力和行动策略。

「香港本土」的政策定位

Hong Kong First是范国威本土理念的精髓。他认为,香港人应有的特别地位、福利、文化、制度不应该被大陆人抢占,本地资源应服务於香港人,香港人应优先享有公屋分配权,香港的人口规划应由香港主导,而大陆移民的单程证审批权应该掌握在港人手中。要实现香港人优先的目标,必须把各项相关的政策倡议作为切入点,才能应对愈演愈烈的中港矛盾和大陆化趋势。

对於本土主义的理解,范国威认为,本土的光谱很宽,而且在不断的演化当中。其它的本土派要求港独,勇武抗争无底线作为切入点,是另一种本土理念的演绎,自己不会排斥和批评。梁天琦在2016年立法会补选中的政纲内容实际上与自己的「香港本土」主张分别不大,不同的是本土派强调勇武抗争,论述上的侧重点不同,代表的年龄段人群也不同。「香港本土」主张与其它本土派最大的不同是在公共政策层面的倡议。

范国威说,在政策层面操作的「香港本土」概念可以实现中短期的目标,最终可达至偏向於香港本土利益的政策制定,争取的过程务实而有成效。2011年出现严重的双非孕妇到香港产子,我们在2012年提出修改基本法,针对双非问题,结果梁振英执政後修例限制了双非现象。大陆游客来香港抢购奶粉,抢占了本地家庭的权益,打乱了本土资源分配。结果,我们不但争取了一签多行改为一周一行,而且在2013年成功争取了限奶令。2011年至2014年间,本土权益及核心价值议题突出,D&G排斥本地人事件、香港人身份认同争议、食水自给讨论、普教中、简体字、金融优势、资讯自由流通、房屋、医疗、教育和社会福利等等问题,都凸显了香港人优先的迫切性。由於香港政府的放任,便由我们来推动这些本土利益攸关的政策。

防止大陆化是范国威实践本土理念的一个重点。据观察,泛民阵营在後「雨伞运动」时代所焦虑的是港府不断推出大陆概念的政策议题,如《国歌法》、《国旗法》、教育中的普通话和简体字普及,并在议会内通过修改规则,强加有利於建制派的立法便利通道,同时在议会选举中加进DQ程序,排斥了不同政见的参选者,泛民因为立法会内的票数不足,而议会外的民意制肘力量微弱,造成反对派在议会内外普遍存在的无力感,进而导致建制阵营的「高歌猛进」。范国威的本土概念操作阻力重重。

对普世价值的看法

范国威在美国读政治学,所学的杔西运用到了香港的选举工程上。他认为,在选举理论层面帮助很大。香港的选举工程比西方落後很多,西方的选举工程是资金密集型,很早就运用了大数据。西方人把从政作为公共事务参与手段,往往是付出多,收益少。但实际上从政的社会地位高很多,这取决於当地选民对政治参与的认受性,这一点与华人社会很不同。97年以来,中共和建制派对从政采取污名化,不鼓励市民投身政治,而强调关注经济。

他说,西方的政治学内涵是普世价值,从政者应该根据普世价值行事,普世价值不是西方独有,应是全人类的,人类社会应该向最接近的普世价值靠近,不能因为其是西方的而拒绝追随,正如西装不是中国人发明的,但建制派和保皇党并没有拒绝穿。西方人也不会因为四大发明是中国的,而拒绝使用火药。中共认为世上没有一个普世价值,是智力缺陷,IQ问题,是愚民的政治论述和统治手段。

《逃犯条例》风波提供了新的契机

当建制阵营一路过关斩将,在DQ议员和参选者、占中和旺角暴乱连番起诉、一地两检、明日大屿等争议中,没有遭遇大的挫折之际,林郑对於审议《逃犯条例》充满自信,没能料到,一场大规模的反修例运动突然之间颠覆了现存的政治生态,建制阵营被打得措手不及,败走麦城。

记得在6月9日的反修例大游行之前几天,范国威向笔者表示,地区工作网络反馈的信息表明,民情在升温,虽然之前的游行人数仅十几万,但这次的游行人数会很多。在泛民阵营流传修例必定通过的情况下,范国威以他的敏锐观察,预测到修例不一定铁定通过,会有变数。後来的事实表明,范国威的感觉是准确的,林郑在9日和16日的百万人大游行後彻底放弃了《逃犯条例》的审议程序。

《逃犯条例》修例的夭折,给了范国威「香港本土」,防止香港大陆化的努力新的希望。在显示的主流民意看来,《逃犯条例》延伸了大陆政策对香港的侵袭,触动了香港人不能再享受中港制度防火墙的敏感神经,在即将失去人身自由的关键时刻,民情爆发,因此有了万人空巷的抗争效应。

一位民主党前副主席在解释这次反修例风波时对笔者概括说,香港人对於自己从未享受过的权利不会奋不顾身去争取,但是对於自己一直享受的权利即将失去时会拼死反抗。

这就合理解释了为何争取真普选运动遇到市民的无力感,而修例风波中市民表示出了截然不同的举动。

范国威争取的「香港本土」实践中,获得的一些政策成功,固然可以作为小胜来激励前行,而修例风波中反映的普遍民众权益反弹,则是制度核心层面和价值观遭到扭曲後的激烈矫正,也许可以给范国威今後的努力带来启发和力量。 来源:博讯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林远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