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中国央行行长: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取得阶段性成就

2019年10月01日 23:42 PDF版 分享转发

文章转自网络,旨在为读者提供多元信息,其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

今日经济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法广RFI)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兼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易纲近日在《金融》发表署名文章指出,防范化解重大取得阶段性成就。目前,金融风险整体收敛、总体可控,市场预期发生积极变化。

就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易纲说,2018年以来,金融系统坚决落实中央关于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的决策部署。一是坚持结构性去杠杆,宏观杠杆率过快上升势头得到遏制,出台资管新规并给予适当的过渡期,影子银行风险得到初步治理。二是专业、高效、稳妥处置重点机构风险,依法果断对包商银行实施接管,坚决打破刚性兑付,严肃市场纪律。三是有效应对外部冲击风险,保持金融市场稳定运行。四是深入开展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网络借贷、虚拟货币交易等存量风险大幅压降。五是及时补齐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金融控股公司、金融基础设施、互联网金融、影子银行等领域监管制度短板。目前,金融风险整体收敛、总体可控,市场预期发生积极变化。

就有效实施逆周期调节的宏观金融调控体系,易纲说,近年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接近潜在增长率,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超过30%;消费物价涨幅保持在2.2%左右,较好地实现了金融调控预期目标。

就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易纲说, 一是优化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体系。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改革信贷规模计划管理模式,取消了信贷规模限额控制,逐步确立货币供应量(M2)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随着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产品日益丰富,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逐步下降,数量型中间目标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稳定关系趋于弱化,精准调控货币供应量的难度增加。为此,2012年我们适时创建优化了社会融资规模指标,并作为货币政策重要参考,调控机制逐步从以直接调控为主向以间接调控为主转变。

二是创新货币政策工具体系。为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引导金融资源更多流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中国初步建立了中央银行担保品管理框架,健全优化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制度,创新设立了中期借贷便利(MLF)、常备借贷便利(SLF)等货币政策新工具,不断提升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三是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1993年利率市场化改革启动以来,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大额后小额、先长期后短期、先贷款后存款”的思路,有序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到2015年10月完全放开了存贷款利率管制。2019年8月,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形成机制,促进贷款利率“两轨并一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为货币政策调控框架逐步从数量型为主向价格型为主转型奠定了基础。

四是建立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人民银行较早在逆周期宏观审慎管理方面进行了创新性探索。2010年以来,通过引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探索开展宏观审慎管理,实施逆周期调节。随后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MPA),逐步将更多金融活动和资产扩张行为纳入宏观审慎管理,并探索建立外汇市场、房地产金融、债券市场等领域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2017年,“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正式写入报告。

目前,中国货币政策工具手段充足,利率水平适中,政策空间较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相比一些发达国家中央银行实施零利率甚至负利率政策,我国货币政策始终保持在正常区间。同时,中国利率水平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相对低位,近年来社会融资成本特别是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实现了稳中有降。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小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