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中国扩张:历史如何形塑中国的强权之路——从「朝贡体系」理解中国真正的行为模式

2019年12月05日 12:00 PDF版 分享转发

转自:新世纪,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

作者:林廷辉

了解中国崛起的背景因素,可从历史脉络中找寻到想要的答案,对於长期面对的重要对手东北亚的日本以及东南亚的越南,作者点出了中国在数百年来东亚权力竞争史上的角色。在战略优先选择上,中国向南海海域发展并强硬地进行主权主张,这一切看似写好的剧本。

阅读傅好文新作,彷如置身於中国古代与现代的时光机中,来回探索,如果对中国历史较陌生的读者,会对作者如此擅长於中国历史十分崇拜;而稍微了解中国历史脉络的读者,也一定会对作者的专业程度,及对他在书中试图告诉读者要如何观察中国的「方法」感到佩服。

这本《中国扩张:历史如何形塑中国的强权之路》(Everything Under the Heavens: How the Past Helps Shape China’s Push for Global Power)所讨论的主题,正巧是目前国际社会最为关切的议题,作者提出早在现行国际体制建立以前,东亚早就已建构以中国为中心的华夏体系;不过,清朝末年的鸦片战争到与日本的甲午战争,中国维系不了这种中华帝国的体系,作者在第一章说明了中国要洗刷耻辱的企图心,特别是甲午战争结束後一落千丈的国际地位,而现在中日间的紧张与冲突,在两国历史上就已埋下种子。特别的是,作者提起琉球问题,原本这个不起眼的地方,却成了十九世纪末「不仅是日本追求区域霸主地位长久努力的起始点,後来也成为中华文明【小编推荐:探寻复兴中华之路,必看章天亮博士《中华文明史》】开始崩塌的地点」,相较於今天中国某一派学者怂恿琉球王国独立,这不单单仅是关於钓鱼台列屿的问题,更是中日两国在东亚权力竞逐的一面镜子。

《中国扩张:历史如何形塑中国的强权之路》。(图:远足出版社提供)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接着,作者在第二章将焦点转移到东南亚与中国的南海问题上,中国在南海强悍的主张,紧抓着南海U形线而不愿退让,菲律宾与越南在面对中国的压力,前者采取了法律救济,提出了「南海仲裁案」,而後者早与中国缠斗数千年。第三章叙述中国明朝国力鼎盛之际,派出郑和在1405年至1423年期间进行的「七下西洋」,浩浩荡荡来到国际战略重要据点─麻六甲海峡,也开启了中国可能的海权时代,但随着永乐皇帝的辞世,中国的海权盛世不仅没打开,更被葡萄牙与西班牙急起直追,但作者用数据表示,中国当时拥有六千五百万居民,葡萄牙仅有一百万人,英国约有五百万人,中国拥有庞大征服海洋的资金、兵源与船只,恐怕历史将会改写。

第四章描写中越之间的长久历史,更可以看出两国的恩怨情仇与纠葛,从中国的角度看,越南并非华夏而是蛮夷,属於世界的边陲。然而,从越南人的角度来看,越南也属於世界的中心,越南征服占婆,就是学了中国的「」。但对现代的描绘,作者认为在越战的失败、冷战结束、天安门事件、亚洲金融危机、中国的睦邻政策等,藉经济来绥抚周边国家,当然也不会吝於使用军事力量,因为中国拥有复杂的地缘政治情势与历史背景。

第五章提及日本将钓鱼台列屿国有化的过程,成为近年来中日关系波折最大的事件,而安倍晋三再次出任日本首相後,在靖国神社的议题上采取较小泉纯一郎更为谨慎的作为,中日关系试图改善。但作者观察到了一点,即使在某些议题上,中国看起来似乎有些让步,但这只是战术上的运用,最终还是要回到东亚格局来看,中国回到过去盛世的年代,凌驾於日本之上的野心从来没有改变。

钓鱼台列屿。(REUTERS)

第六章则回到南海的主权声索,中国在南沙群岛的填海造陆行动,造成区域紧张以及军事化疑虑增高;而中国「一带一路」的提出,沿线许多国家附和,为的当然是经济发展,作者观察到中国这种「一放(经济)一收(军事)」,在二十一世纪前几年,有节奏地进行着,但到了2014年,收与放同时出现。作者的解释是,中国对东南亚国家占上风之际,同时以更多的经济诱因诱导着,弥补这些国家心理上对中国强悍的不安,并以此劝诱其他国家臣服,这显得更为重要。这的确是一种矛盾的心态,外界普遍对中国的作为感到逻辑上的困惑,中国一方面要与东南亚国家进行友好关系,却在南海大兴土木破坏彼此关系,但又推出「一带一路」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提供诱因填补东南亚国家心中的不安,作者掌握到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彼此心态上的互补与竞争,如果没有多年观察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深奥功力,恐怕将无法解释这种不合理的现象。

的确,冷战结束後,当中国开始采行改革开放的政策,美国乐见中国的改变,因为许多人都认为,当中国富起来後,中产阶级增加,势必会要求政府进行政治改革,朝着西方民主的方向迈进。但事隔多年,当政的不仅未屈服西方政治潮流,反倒演变成权力集中在一个领导人身上。当在2018年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删除了国家主席任期限制的相关文字,让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警觉到,这样的中国已成为东方的「巨灵」(Leviathan)。如果中国所累积的财富与政治权力将自我限缩在东亚大陆上,而没有展现出外扩的野心与作为,就不会引起西方国家的忧虑;但在经济成长後,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後,中国以其累积的资本,购买欧洲国债,习近平上台後,更相继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一带一路,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展现出中国已不再「韬光养晦」,而是「有所作为」。

当习近平在2018年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删除了国家主席任期限制的相关文字,让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警觉到,这样的中国已成为东方的「巨灵」。(AFP)

过去,西方国家在解读中国的战略意图时,常会将它放在现实主义的角度来观察,但作者再次提醒我们,中国所奉行的「朝贡体系」,及以中国为世界中心的心理状态,让西方世界的人民了解中国真正的行为模式,除了来自「权力」的考量,更需要关注「历史文化」传统所遗留下来的「根本性质」。正如作者指出的,对中国而言,周遭的民族,尤其是华夏世界的民族,受惠於中华文化【小编推荐:探寻复兴中华之路,必看章天亮博士《中华文明史》】良多,所以都应该向中国臣服。而这个思想是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成分,也是信仰的基本要件。因此,要搞懂中国的世界观,崛起後的中国对未来世界秩序究竟对国际社会有什麽样的影响?对未来的世界充满何种想像与样貌?对於这种种问题,作者以中国「朝贡体系」的角度来解读这些行为与未来样貌,并提供有别於西方民族国家体系─「威西伐利亚体系」(Westphalia System)──的思考模式。

中国的「朝贡体系」又是如何处理国际事务呢?

2018年6月15日,时任美国国防部长马蒂斯(James Mattis)在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毕业典礼上致辞时表示,中国对美国构成政治意愿上的挑战,而且长期试图改写现有的全球秩序,是美国的潜在对手,而明朝是他们的模式,以一种更强悍的方式,要求其他国家成为他们的朝贡国,对北京叩头;马蒂斯反讽地说,在这多样化的世界存在许多「带」(belts)与「路」(roads)下,而中国却推行一带一路。马蒂斯批评,中国试图在国际舞台上复制他们国内的威权模式;将南海军事化,并利用掠夺性的经济手段让其他国家累积巨大的债务。马蒂斯接着提出该如何与中国交往的问题?当中国选择以其独裁政体与世界合作,这将为中美未来关系形塑出路线图。

学界对中国的「朝贡体系」的研究与解读甚多,历朝各代也发展出不同形式的「朝贡体系」。目前美国执政团队明显将印太战略排除中国在外,最具体的例子是2018年5月23日,美国国防部表示,为抗议中国在南海争议岛屿的军事建设,美军将撤回邀请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2018年「环太平洋军事演习」(RIMPAC)。这等於宣告了中国并非盟友,而美国也希望与亚太甚至印太国家联盟,共同应对中国的崛起。不过,美国并非要「摧毁」中国这个国家,而是要中国改变「体质」,这涉及了中国「体制」的改变。

目前美国执政团队明显将印太战略排除中国在外,最具体的例子是2018年5月23日,美国国防部表示,为抗议中国在南海争议岛屿的军事建设,美军将撤回邀请中国解放军参加2018年「环太平洋军事演习」。图为2010 RIMPAC。(维基共享)

马蒂斯虽出身军旅,有儒将之称,阅读过大量书籍,对中国的了解更是历任国防部长所不及。马蒂斯在意的便是,这种明朝的「朝贡体系」若建构成功,中国就会把目前国内的威权体制推展到全世界,以军事力量主宰海权。对美国而言,中国因目前的开放贸易体制而得利,但在富强後却试图改写规则,主宰经济体制,与西方现实主义不同的是,「朝贡体系」是以「一元」为中心,体系存在上下尊卑关系,在现实主义对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非等级的观念上,「朝贡体系」呈现出相反的现象,是尊奉中国为「上国」的观念,而习近平所称的「中国梦」,正好是恢复这样的国际秩序,从一九八四年中国与英国达成《中英联合声明》,到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1999年澳门回归中国以来,在中国眼中,只要台湾回归到中国,便等於回到过往中国强盛的状态,而是否进一步回到汉唐盛世,输出中国文化【小编推荐:探寻复兴中华之路,必看章天亮博士《中华文明史》】,并重新建构国际游戏规则,即国际法秩序,便是西方国家最关切的事。   

至此,我们要问的是,崛起中的大国,是否应该遵守国际社会目前应遵守的法规,或者应另立国际法体系?而崛起後的大国,又是否一定要改变现有国际秩序与法规,使得其他国家无法向其挑战,而一贯维持其霸权的地位,这在人类历史发展上观察,国家无法永远维持其霸权地位,但所设定的国际游戏规则的延续,才是各国所关切的。例如海权国家一向主张的开放海洋,也就是公海自由制度,随着荷兰、英国与美国相继成为国际海上强权,这种体制都被这些国家所遵奉,但如果中国在某些海域不承认其他国家拥有自由行使的权利,非得引入历史权利而成为中国所独享,这便是美国作为既有的海上强权对未来中国忌惮之处,也是美国积极要求中国进入并遵守目前国际社会法律体系。所以我们看到,无论是2013年至2016年的「南海仲裁案」,或2002年《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及未来可能达成的《南海行为准则》等,中国遵守与否,都将是美国及东南亚国家测试崛起後的中国,是否会继续遵守现行国际法或海洋法的试金石。因此,当外界怀疑中国正试图形塑所谓的「中华法体系」时,各国须面对的是对国际法治的冲突。如果说中国可以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那麽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法体系也不足为奇了,而「朝贡体系」正巧为此而服务,这种深植於中国的政治文化传统,究竟有没有办法改变?作者当然也不好说。

无论是2013年至2016年的「南海仲裁案」,或2002年《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及未来可能达成的《南海行为准则》等,中国遵守与否,都将是美国及东南亚国家测试崛起後的中国,是否会继续遵守现行国际法或海洋法的试金石。(REUTERS)

作者在本书结论中对美国等西方国家提出的建议是:「美国应该沉着、冷静地承担这些事。今天的中国是一个几乎没有盟国的国家,而美国却拥有遍布全球正式的同盟关系网络,更有一套以参与、开放、民主和人权为基础的基本价值,对世界各地的人─通常也包括不友好的国家或甚至敌人的公民─构成极大的吸引力。」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小编推荐:探寻复兴中华之路,必看章天亮博士《中华文明史》】,「朝贡体系」的观念早已深植於中国民心,唯有透过教育及政治文化的转变才能改变,但在中国独裁政权严格思想管控下,改变的可能性趋近於零,而中国所谓的知识份子也在党国利益下,大多数成为政治服务的对象。

在这种悲观的环境下,作者的建议的确为身处中美政治板块交集的台湾,打了一支强心剂;换言之,以价值体系维持同盟关系,进一步应对中国的崛起,或许是目前有效的方式。台湾受到来自中国的政治与军事威胁从未间断,因为经贸上的联系过於紧密,受到来自中国经济压力也常成为民主选举过程中的威胁。但台湾自脱离威权独裁政体以来,民主、人权与自由早已成为台湾人民生活中的一部分,台湾的民主经验与成就举世皆知,融入国际社会并遵守国际规范,也成为台湾自我要求的目标,民主价值更是与美国等民主国家结盟的重要基础;诚如美国前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希拉蕊(Hillary Diane Rodham Clinton)所说:「我了解他们(指中国)的做法,假如他们知道我成为总统,他们就必须遵守规则。」这种要中国守国际规则,是国际社会多数成员国的目标,也是目前的共识。唯有中国往此方向前进,遵守《联合国宪章》和平解决两岸之间的纠纷,才能成为可能。而这正揭示了中国不再以「朝贡体系」输出威权体制为「己任」,中国民主化虽然路途遥远,但却是亚太甚至全球和平的重要基石。

这本书对有意深入了解中国崛起的背景因素,可从历史脉络中找寻到想要的答案,对於中国长期面对的重要对手东北亚的日本以及东南亚的越南,作者点出了中国在数百年来东亚权力竞争史上的角色。在战略优先选择上,中国向南海海域发展并强硬地进行主权主张,这一切看似写好的剧本,等待着读者在傅好文书中仔细品味。

——自由时报

发文者:吴一舟 发布时间:12/04/2019 07:38:00 下午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宋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