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北京之春》编辑忆六四:中共迟早会倒

2019年05月24日 11:10 PDF版 分享转发

2019年5月5日,《之春》杂志主编接受大纪元专访回顾30周年。(徐绣惠/大纪元)

2019年5月5日,《》杂志主编陈维健接受大纪元专访。他说:“中国人心沸腾,总有一个引爆点会释放出压力,迟早会倒。”

陈维健曾参与1979年西单民主墙运动,与民主同道创办《沉钟》杂志;他也因参与1989年六四学运遭审查;1991年,陈维健移民新西兰后创办、并长期担任《新报》主编。

1949年中共窃占神州中国;1959年前后中共血洗西藏;1969年毛的决策差点使苏俄以核武进击中国;1979年,中国曾有短暂机会摆脱专治,在北京西长安街和西单北大街交会处出现一道两米高、一百多米长的“民主墙”——但这短暂的言论自由亦遭扼杀;1989年,爆发六四事件,中共在天安门广场屠杀学生;1999年中共发动诬蔑镇压的运动,开始大规模非法绑架、抓捕法轮功学员。

迈向廿一世纪,2009年,中共挑拨维汉两族关系,爆发新疆7?5事件;而且,因中共官方将大陆甲流(H1N1)疫情当成“国家机密”、死亡人数当成“绝密信息”来封锁,至今仍不知多少中国人因错过“黄金治疗期”而不治身亡。

“六四”是中国全民反腐败的先声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陈维健回忆1989年六四学运前期自己已在杭州工作,当时市民们虽然不是直接参与者,但全国所有的舆论都很支持学生。陈维健也与几位友人共同组织了浙江临时的联合会,准备声援学生,为绝食的学生准备物资疗养、康复。

《北京之春》编辑忆六四:中共迟早会倒

但当6月4日,北京政府下令军队镇压后,情势急转直下。陈维健说:“共产党完全可以不开枪镇压,和平地解决广场上的问题,中国本来有可能像台湾一样转型为一个民主的社会。”

《北京之春》编辑忆六四:中共迟早会倒

他说,当时地方比北京多一点的时间和空间,“杭州有许多学生和市民希望政府改变。”在六四镇压开始后,地方还在持续支持,很多市民去抗议政府施压人民。陈维健认为六四不只是学生运动,而是全国各省动员起来对民主、反腐的诉求。

他说:“改革开放后,人民对自由的渴望爆发出来,这是一个全民支持的运动。不只是学生运动,是中央机关、新闻单位都支持的民主运动,几乎全国都动员起来了。”

他认为,当时酝酿中的政治改革,源于经济“改革开放”带来的物质生活增长,与从而产生的许多权力与金钱的交易。而当时的“权钱交换”还不如今日恶质,是“六四”镇压造成百姓们失去了追求“政治自由”的渴望与勇气。由于政治改革成为禁区,中共权贵结构愈加固化,就恶化成“绝对的权力,带来了绝对的腐败”。

学生低估中共的残忍

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陈维健表示,当时很多人都不相信共产党会开枪,但和陈维健有同样一代经历的中国人了解共产党更多一些。他说,从布拉格之春、苏联东欧瓦解,经验证明,共产党的标准手段,就是“坦克开上街头”、“镇压群众运动”。果然,最终也和陈维健所预料的一样,中共出动坦克、军队镇压民众。

《北京之春》编辑忆六四:中共迟早会倒

陈维健说:“学生们相对比较单纯,对中共的残忍估计错误。”且中共擅于灌输人们错误的观念,也就是对人民进行“洗脑”,当时那些调进北京的外省军人,都认为自己是在“保卫”国家,因为他们完全不能理解学生为何抗争,也没有民主的概念。

陈维健说:“很多学生到开枪了,还在想共产党真会开枪吗?他们还不相信这些子弹是真的子弹。”

因1989年的“六四”镇压,中国当时那股随着改革开放所兴起的“理想”精神也荡然无存,过去自我约束的“道德”观解体,“能捞就捞”、“为钱当官”成为在中国的生存准则。

海外华文媒体遭中共染指

作为资深媒体主编,陈维健也表示中共长期用“利益”收买华文媒体。2001年1月23日法轮功“自焚伪案”爆发后,中共外交人员就曾警告他不准刊登“自焚伪案”的真相,要他引用新华社污蔑法轮功的“假新闻”。陈维健当时告诉对方:“如果所有的中共喉舌都不刊登了,你再来找我。我只登真实的新闻,在法轮功议题上,我们的意见不一样。”

中共利用海外中资公司在广告或其它项目上“照顾”某些华文媒体,让这些媒体在海外散布有利中共的新闻,或是直接和当地媒体合作,让海外媒体直接引用他们的文章,美其名曰专版“合作”,实际上都是为中共官方宣传。

陈维健回忆当时中共策划了“自焚”伪案,并在喉舌媒体强力宣传下,形成人民仇恨法轮功的假象,使迫害继续,甚至进一步扩散到海外。但陈维健拒绝当中共喉舌,坚持新闻自由。

来源:大纪元记者徐绣惠圣贝纳迪诺县报道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