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六四28周年】重踏当年港人声援学运民主路 叹今朝屠杀真相现传承危机

2017年05月24日 20:18 PDF版 分享转发

导赏团由香港政治及文化评论人陈景辉发起(摄影:梁路思)
导赏团由香港政治及文化评论人陈景辉发起(摄影:梁路思)

记者/主持人:梁路思

1989年6月在发生的六四镇压事件,至今已经28周年,香港是唯一一个坚持每年都举办大型悼念活动的地方。每一年的六四,万千烛光在维多利亚公园点起。不过,时过境迁,近年及媒体对这段历史的关注大不如前。有香港政治及文化评论人担心出现传承危机,于是举办六四导赏团,带领有兴趣想了解这段历史的香港人,重踏当年港人声援北京学运的民主之路,希望丰富这段港人共享的记忆,毋忘六四。希望之声驻香港记者梁路思,有去采访导赏活动,我们先连线。

导赏团由香港政治及文化评论人陈景辉发起(摄影:梁路思)

主持人(下简称主):lucy,你好!

记者(下称记):主持人,你好!

主:这次导赏团是谁主办的,其实想表达什么诉求。

记:今次的导赏团由香港政治及文化评论人陈景辉发起,时间是5月21日,其实,这个日子对于香港人来说,是一个非常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因为,1989年的5月21日,有150万香港人游行声援北京的学运,而在前一天的5月20日,是北京宣布正式戒严的日子,当日亦有4万港人,在8号台风恶劣的天气下游行。陈生21日在港媒明报撰文称,似乎在六四的共享记忆中,这两天并没有特别被记住。或许,曾亲身经历的香港人可能尚有依稀记忆,但没有经历过或1989年仍是小孩的一代,就不会知道。

导赏团重踏当年港人声援学运民主路(摄影:梁路思)

但不幸地,这段记忆于香港人的深刻启蒙意义正在近年加速遭到遗忘和诋毁。当下,不止建制势力念咒般要求香港人放下六四此一历史包袱,现在就连部分新兴本土派也打出「自保切割」的旗号,主张「六四只是邻国惨剧,于我何干」。

六四导赏团,带领有兴趣想了解这段历史的香港人共享记忆,毋忘六四。(摄影:梁路思)

主:看来陈先生对六四事很关注,六四事件,依然是港人心中最痛这句话一丝不假。

记:是, 陈生在文中写道,其实也难怪新世代没能从六四纪念中认出香港的模样。说到底,也是香港人一直没有好好梳理这段影响重大的香港记忆,亦没有整理出一个以本土做定位的八九香港故事。他认为,当务之急,面对传承的危机,就是要如何丰富香港人这段共享的记忆。这个就是陈生举办六四导赏团的原因。

当年报导(摄影:梁路思)

主:这次导游了哪些地方,请介绍下。

记:今次去了当年5月21日百万港人游行集会的跑马地马场、新伊利沙伯体育馆旁边的“民主台”、当年主要集会及学联的旧新华社、大学生5月14日和北京学生同步游行的集会点中环遮打花园,及当年四五行动集会的旧天星码头等,没去铜锣湾的维多利亚公园。陈先生主要讲述当年香港人在这些地方集会的场面。我们先去看看第一个跑马地的马场的情况。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当年报导(摄影:梁路思)

陈景辉:“来到第一个点,这个点是马场。马场集会基本上是一个很重要的分水岭。1989年香港支援运动进入全民阶段,就是5月21日这个马场集会,当时由遮打花园起行, 因为太多人,所以大家要不停走,能走有多远就走多远,走到北角后再折返马场。为什么是马场,因为斜对面是旧新华社(现在中联办旧址)的位置,但是新华社前面(太窄),不可能聚集这么多人。当时警察向马会借场,就造就了破天荒史上第一次马场集会。马场集会重要的是人数,当时香港人口是575万,但游行人数是多过六份之一,一百多万。”

主持人:厉害,总共人口575万,但参与游行人数有150万,其实不止1/6,应该是1/5才对,记得当年5月22日,《文汇报》有发表社论,说应该将今次150万人游行,注入史册。

当年报导(摄影:梁路思)

记:是, 陈先生也提到,当时的舆论和专栏都写到,那时的香港人都对自己另眼相看,觉得自己和以前不一样,所以这个集会是一个香港人摆脱政治冷感,不再是马照跑,舞照跳的标志。其实,陈生都提到前一日的5月20日,有4万港人在8号风球下,傍晚6点在铜锣湾集会,然后游行到新华社的事。

当年报导(摄影:梁路思)

陈:“5月20号、维园那晚都很重要,就是在8号风球下游行,想像一下,8号风球叫你出街打边炉都困难,那次确是8号台风去游行。你想像,游行去维园,要经过招牌,光管位置,但当时好夸张,很多人都打伞,但是8级台风撑伞都没用。雨沿住伞的伞骨都流到另外一个人身上,然后整个地上都是水,8号风球当时很大雨,街上没什么车。因此游行去新华社时,有好重要的一幕,当时大会主席叫大家在新华社门口把伞收了,因为伞阻挡了大家视线,但是,那个时候是8号风(又风又雨)但是,大家都跟着把伞收了。”

主:是,当年都有一些评论,认为香港人无惧暴风雨,来表示支持北京学运的决心,所以,5月20日和5月21日这两日,被视为香港支援北京学运非常重要的分水岭。请你继续介绍行程。

当年报导(摄影:梁路思)

记:好!其实今日都吹着风,一直下著毛毛雨,当然香港已进入天气炎热的季节,所以,有雨都是好事,至少走起来不会太热。下一站就是新伊利沙伯体育馆旁边的“民主台”、这个地方其实是在旧的新华社斜对面,中间只隔了一个马路,而新华社的另外一面就是马场。这个地方的名字当然不叫“民主台”,只是大楼旁边的一个不起眼的,大约几米宽的一个走栏。听听陈生的介绍。

陈:“这个民主台是一个无中生有的地方,这个地方对面是新华社,香港的大专界在那里发起绝食,但这个地方就是自发、没组织的草根阶层的聚集地,他们大概在李鹏(前领导人)宣布戒严时,把这里称为“民主台”,是一个素人(草根阶的空间,夜晚11点是最多人聚集的地方,大家在一起倾谈到第2天早上才去返工。因为是素人,没大声公(喇叭),负责这里的警察就会借给他们用,他们搭建了一个台,没电,当时的电灯公司就允许以个人账户申请,从里面驳电,但不需要交电费。”

当年报导(摄影:梁路思)

主:没想到当时香港的警民关系很好,六四屠城发生后,当年这里的人有什么反应吗?

记:陈生提到,当时六四镇压事情发生后,在这里集会的香港人义愤填膺,冲上当时的总督府,又说要冲上大陆,但很多人一齐去到文锦渡关口时,却全部没带回乡证,过不了关。而当时支联会的李卓人6月5日被公安从飞机上带走后,当时李卓人不是太出名,很多人还以为是大律师李柱铭的弟弟。在这里的聚集的草根阶层,标志性人物是现在民间电台的台长曾健成,花名叫阿牛。

当年报导(摄影:梁路思)

主:下一站应该是新华社了吧。

记:是,陈生提到当时大学生在新华社门口集会时,有里面的工作人员出来在门外挂上支持学生运动的横额,当年新华社社长许家屯,也仿效北京领导人赵紫阳,出来会见集会学生。

陈:“这个位置就是新华社,当时有中联办的职员在外挂起了横额,支持学生运动,挂完之后,就回去返工,在场学生就为他们鼓掌。有没想像到,有朝一日去中联办示威,里面的人会支持你,还会在中联办门口挂一个横额,再回去上班。当时其实连里面亲共组织的人都倒戈相向。当时新华社社长就是许家屯,其实许家屯在见到赵紫阳在天安门广场慰问学生时,在香港都做了相应动作,就是在新华社走下来,括(仿傚)赵紫阳先生、慰问香港的学生。”

主:当时亲中人士确实众叛亲离,不过,现在在西环的中联办可能不会做这些事了,西环还经常被指干预香港事务。

记:是,其实,陈生还提到一名叫徐海宁新华社里面的人士,还曾到百万人游行的集会上,代表当时的新华社发言。还曾成立了支持以赵紫阳为核心党领导去反对李鹏,当时还有一名艺人出来支持学生。

陈:“这位徐海宁(音名)先生是众叛亲离其中一位旗手,他自己成立了支持以赵紫阳为核心党领导去反对李鹏、邓李的集团,当时其实徐海宁上去百万人游行集会发言的代表新华社员工,后来这个人有很多人找他,要和他倾,不要这样做。他就觉得这些人来绑架他,他很担心,于是烧了(文件)。当时众叛亲离的程度去到这个地步,后来还有一些有趣事。六四后,因为这里贴了很多横额,打倒李鹏等,于是当时新华社想叫一些清洁公司帮他们洗墙上的大字报,但当时的清洁公司拒绝帮忙清洁。所以这是众叛亲离的空间,还有一次,艺人谭咏麟住在附近,他受香港学生绝食的感召,有一次忍不住走下来给香港的学生打气,他还在现场唱了首《傲骨》,这首《傲骨》很值得人怀念。”

主:不止是谭永麟,其实,香港的艺人当时一呼百应,很多都有出来声援,当年的5月21日的《民主歌声献中华》,就是由当时天后级巨星一声号召下举行,当然也有说还有邓光荣、岑建勋等,李克勤、周慧敏、黄耀明、邓丽君等歌手当时都有出来,梅艳芳还领一众歌星演唱。

记:是,其实六四事件后,阿梅曾许下豪言,说六四得到平反之前,她不会往大陆登台。十多年后,不少明星开始淡忘事件,她还自言是“的忠贞分子”不幸的是,六四未平反,阿梅却因为癌症2013年过世,但她支持民主运动的心,赢得了不少人的尊重。其实,当时,还没有六四的歌,唱的是《勇敢的中国人》。下一个行程是中环的遮打花园,陈生在这里会介绍当年有关六四的第一首民主歌的诞生过程。

陈:“其实现在来中环两个主要点的故事都是一些社会比较前进,先锋的团体,学界5月4日大游行的集会终点遮打花园。当时由大专界13间学校联合举办五四大游行,是呼应住北京当日的游行,当日有几千人集会,5月4日有几千人集会已经在当时也是一个很大里程碑,在学界好久没试过这么多人集会。当日其实很有趣,因为支援北京,香港学界都模仿北京,都由院校出发到天安门广场,香港的院校都由自己的学校出发来遮打花园,这个主意很好。可惜当时岭南大学不在屯门,在这附近,很快就到。当时有间叫中文大学,他们学校众所周知在马料水(大埔区很远),当时8点钟在风火台就集会,由马料水走到出来,走去会合柏立基,吐露港公路,去到旺角花墟会合一些九龙学校,再去理公,再坐船去中环,他们夜晚7点多才到,朝早8点半到晚上7点过,是最长的游行,时间上距离上,其实当日的天安门,北京,下午4点多就完了。当时行的人一路听收音一路行,说北京天安门同学已经突破一个地方,前进了,其实实质上香港学生比北京学生更迟。”

记: 陈生提到,当时有另外一批演艺界人士,例如:导演的岑健勋、徐克等,他们当时也有来支持学生,据说他们带领大家唱歌,但是唱的是《国际歌》,但这首歌其实引起了一些争议,因为,当时反对者就说是的歌,支持者就说是战斗歌,但因为当时也没有六四的歌,他们就唱《龙的传人》,艺人梅艳芳唱的都是《勇敢的人》。其实,当时天安广场的学生也唱《国际歌》歌,后来,5月23日,香港人卢冠廷就特别做了第一首有关六四的歌,就是《为自由》。

这首歌主歌部分是粤语,副歌是普通话,其实有链接北京学运,支持学运的意思。

主持人;这首歌真的很有意思,很激情,很感人,可以表达当时香港人心情的一首歌。

记:是,其实,最后又有了很多的关于六四的民主歌,每一年支联会在香港维园举办烛光晚会时,都会放那些民主歌,其实,很多香港人都耳熟能详了,我也听得很熟了。

主:是不是快到未站了,

记: 是,最后一站到了旧的天星码头,在中环邮政总局旁边,就是前财政司曾俊华参选特特首造势大会的地方,当时真的万人空巷。听一下陈生的介绍,这里主要是四五行动的大本营。

陈:“四五行动主要在4月22日已开始在这里静坐,四五行动我觉是对八九学运支援最早的一个团体,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一直都关注内地的民主议程,他们一直要求释放内地的政治犯,所以,相对于其他团体,他们在89年3月都试过带过万签名返大陆递交给大陆政府,要求他们们释放内地的政治犯,和结束一党专政。胡耀邦逝世之前一直都在坚持。在天星码头就是四五行动的大本营,医管那边就是素人群中的大本营,新华社就是学生,这里就是四五行动的大本营,那么在5月14日,他们就宣布了无限期静坐,因为,北京的学生是5月13日,他们就无限期静坐。”

主:四五行动的历史比较久远了,现在香港的社运人士古思尧是四五行动的成员吧。

记:是,立法会议员梁国雄也应该是。陈生介绍,他们当时才改名为四五行动的,因为记者采访,需要团体的名字,他们就起名四五行动。其实,百万港人大游行,当时是民促会举办的,5月21日,支联会也诞生了。就是现在一直坚持举办六四活动的团体,支联会主席一直都是司徒华,司徒华2011年过世后,由李卓人担任,现在是何俊仁。陈生也提过一件事,就是当时还没有六四的歌曲之前,四五行动在这里也是在唱《国际歌》。

主:导赏团结束后,陈生有什么总结吗?

记:陈生在总结时说道,自从89年香港人万众一心投入这场运动后,香港从此变得不同了,反共的意识也得到共鸣。

陈:89年前其实没什么香港人关注中国民主,89年之后,香港变得不同了,为什么会发发生这个变化呢,因为当年很多香港人忘我的投入了这一场支援运动,如果从普通人角度看,就算是8号台风,他们都会参与游行,她们平时是不关心政治、民主,觉得这些事交给民主派,这些人都是普通人想法。例如,学生就变得更激进化,开始和中共的关系不再良性,开始对独裁、专政、有一种更加强烈的表态,四五行动的语言开始进入这个社会,事实上后来好多事情,我们站在香港社会去看,我们觉得都是八九学运后的结果。例如“八九后,反共这一种感觉可以被明白,得到共鸣,大家都对示威游行感觉平常,因为,大家在那近两个月内频密的示威。”

主:是,真的也很难得,八九事件,为香港人往后的抗争、游行也打下了基础,例如是2014年爆发的雨伞运动。不过,六四事件始终过了28年,今年的六四,烛光依然会在维园点起,其实,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记:陈生认为,镇压六四的中共,是最不想人民记住历史,因此,香港人就更加要丰富这段历史。

陈:“它(中共)都不想香港人记住啦,它都很想香港人不要再搞啦,89年之后,也说了要解散支联会,要河水不犯井水,江泽民已经讲过了,所以,有什么意义,它们做了一件好(很)坏,要落地狱的事,好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象大陆的官员一样,问一下梁国雄,什么是四五行动,以后就希望香港人都问,什么叫六四,它们就是想这样诺,六四的意义就是毋忘历史。我们过去被压逼,无论叫中国人,还是香港人,曾经为了自己被压逼的命运而抵抗每一段过去都不应该被忘记,特别是呢个统治者都叫共产党,忘记历史是统治者最想。”

主:其实,近年香港出现一个现象,就是新生代的年轻一代,当年积极参与声援学潮的学联,也杯葛支联会举办的六四烛光和其他活动,有报道提到,他们不支持支联会其中一个纲领,就是建设民主中国,认为香港人不应该关心大陆的民主,甚至亦有学生认为,无必要再悼念六四,这个现象今年有吗?

记:去年这个炒的比较厉害,今年反而没有争论点,但香港大学学生会已表明,不会参与六四的烛光晚会,会自行在当日下午举办论坛。其实,我有采访陈生,他不是很认同这个理由,认为香港和中国面对同样的独裁政权,大家都不能独善其身。

陈:“香港人本来都没什么国家观念,但是你有无民主观念先,你不要抗拒民主嘛,当年广场的学生,当年香港人支持天安门广场的学生都是因为民主和自由,所以,建设民主中国,他觉得自己没责任,那么支联会有六大纲领呀,结束一党专政想不想呀,现在这个一党专政也在专政我们香港,其实你不理人家的苦难是不会令自己变得更好,其实,如何联同所有被压迫者,一起去斗争,我觉的这个才是最重要,包括我们过去的自己,89年的香港。我们不要将世界收缩到自己只管自己,这个是当权者最想的分化工作啦!您看内地的维权律师。如果你一边讲香港的已经越来越被中共赤化,越来越没有了一国两制,越来越大陆化,你想,大陆有一些人在抗争,例如维权律师,你有什么理由你想我们的命运是不共享的呢,我会觉得这一种将头埋在地下就见不到周围的东西,觉得就会赢了,这是很愚蠢短视。”

记:其实,他都有回应本土的其他论点,认为自我切割的身份认同者,可能只有参与维园烛光晚会百分之一。认为六四的悼念活动,主要强调的是有无良知,并非讨论你是不是一个中国人。他认为,如果任何一个人认为支联会的活动有不足之处,大家都可以共同来丰富,而实际上,正因为支联会多年来的传统悼念活动,才令历史得以承传。

主:其实,参与的港人有什么反应呢?

记:这次是第一次,参与的人不是太多,但香港人和大陆人都有,香港人希望通过重踏民主路,令自己重拾记忆。我采访了一名大陆来港读书的学生阿may,她和“六四”同岁,刚好28岁,她感受很深刻,很值得听听。

大陆来港女学生may:“(你是不是不方便),因为,我是中国过来的(其实为何有兴趣参加今次的导赏团),想了解诺!你知道在中国这些是不可以讲、不可以听,很多年轻人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有的人知道,但是还支持政府的那一套(说法)啦!说是‘坏人’在捣乱啦!另外也想了解真相,这次来香港,香港有这么大型的六四活动,看到就来了。因为之前我是比较信中共教科书那类人,第一次了解到有不同于官方教科书的讲法,那时心里都有不舒服,原来是这样的政府,这样的共产党,心里其实都有压力,那时很小,读大学,刚刚启蒙(大学时)但慢慢了解多一些。”

主:参加导赏团后,这位大陆女生有什么感受呢?

记:在几个小时的导赏过程中。我看见她用电话录下陈生的讲解,她说希望来香港的大陆学生能和她一样,珍惜来香港的机会,打开眼睛,看看这个世界。其实,她的思想几乎全部改变了,我有问及香港年轻人有不关注建设民主中国声音,她认为不符合历史的发展,而且,她对支联会坚持每年举办悼念六四的活动好感激,还希望香港的民主运动能影响大陆。

大陆来港女生may:“六四维园烛光晚会的意义,我作为一个大陆人的话,首先我会好感动诺,因为,这件事发生在大陆的,因为,香港当时没回归,其实,同香港又距离这么远,但最主要是中国现在的政治环境底下不能够讲这件事,所以,来对比的话,你会觉得好感动,好珍惜香港这个平台。香港这边这么多年都这么坚持,如果不是每年都坚持的话,这些记忆就会慢慢的消失。现在大陆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这件事。(你回去,会不会把你知道告诉你身边朋友。)私下是可以讲的,但也要看那个同学,本身是不是有一个开放的心态,还是全部信政府,说你们那些人都是在捣乱的,那么就讲不到。”

主:28岁的大陆学生,和六四同龄,我想她的体会会更深。是呀!六四事件已经过去28年了,要记住这段的历史,实属不易。其实,至今中共政府从未就六四事件有任何的澄清和回应,在大陆依然属于禁忌敏感话题,六四事件的死亡人数也众口不一。不过,有这么多香港人记住,曾经还全心全意的投入参与过,声援过,我想,记住历史,有朝一日,历史会还那些学生一个清白。

今次的导赏团由香港政治及文化评论人陈景辉发起(摄影:梁路思)

记:是,陈生提过一位专栏作家,写到六四的时候非常悲伤,称每一日都记住天安门广场上那些脸容,(他)越来越多白头发,虽然有人安慰他,纳粹也曾杀过几百万人啦!中共搞文革死的人更多,他自己却凄然的说,那些人我从来没见过呀!可这场争取民主的运动,香港人彻彻底底的支持过,参与过,相信过这场运动,因此,他自己感到非常悲伤。

主:看来这个导赏团能令时光倒流,将现在的香港人拉回89年,把当年香港人万众一心的投入、参与的激情再次呈现出来,曾参与过、支持过这场运动的香港人,日日生活在当年民主之路、与之擦肩而过的香港人,感受肯定截然不同。89年之后,香港出现(了)大规模的移民潮,正在收听本台节目的华人朋友,您是否能重拾那段记忆!好了,我们的时间差不多了,谢谢lucy!

记: 谢谢主持人,谢谢听众!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林远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