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臭老九”这顶“桂冠”到底是谁给知识分子戴的?

2017年07月01日 11:06 PDF版 分享转发

“臭老九”这顶“桂冠”到底是谁给知识分子戴的?
“臭老九”这顶“桂冠”到底是谁给戴的?

记者/主持人:李文涵

联谊会上,一位头发花白的男生,问身旁鹤发松姿、年近九十的女历史老师:“‘臭老九’这顶‘桂冠’到底是谁给知识分子戴的?”。老师呵呵一笑说:你又在戳我的伤疤!还要砸老师的饭碗,让我成为第二个毕福剑吗?呵呵呵呵??好,都这把老骨头了,说说也无妨。

在我挨整蹲牛棚的那段苦难岁月里,脑子始终没有闲着:首先我要弄清楚,为什么要发动和领导文化大革命?然后才能推断“臭老九”这顶帽子到底是谁给知识分子戴的?这在当时,也就是一开始,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阴风,人人都蒙,怎能一下子就完全确定?毕竟毛泽东主观捏造、故弄玄虚、别有用心的打着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寻求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复辟的现实危险,只有采取断然措施,公开地、全面地、由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才能揭露党和国家生活中的阴暗面,把走资派篡夺的权力夺回来的幌子,来愚弄、蒙骗世人。但是,纸终究包不住火,这样一步步走下去,也就露出马脚了,其实是老毛权斗之必须,那位所谓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刘少奇被活活给整死了。

这场祸国殃民的“大革命”之所以冠上“文化”二字,是因其由文化领域的“批判”引发的。20世纪60年代中期,隋着“文革”之风狂起,“臭老九”名声远扬,一大批知识分子被批斗、劳动改造,许多人命丧黄泉。这场浩劫,给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极其严重的灾难。

毛泽东从湖南韶山一个农户走出来,没有念过大学,仅是一个中专生。50年代,有人采访曾任北大校长的胡适:“毛泽东当年也曾是你的学生吧?”胡适回答:“以毛泽东当时的文化水平,没有资格做我的学生。”因此,有人说:“这样的语言,就算一般人听了都觉得有损自尊,何况一贯心高气傲,且已经身为一国之君的毛泽东呢?他要让这帮‘人上人’变成普通人都不如的‘人下人’。论语中有‘问农桑麻’的故事,原意在说明孔子不耻下问的品德。毛泽东偏说‘孔子(知识分子)四肢不勤,五谷不分,连一个也不如。’借此对整个知识分子阶层加以打压批判,把他们送到农村去接受农民改造。针对世人说毛没有大学文凭,他下令在全国关停了所有的高校,断绝了求知之路。”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的确,毛泽东历来就讨厌知识分子,他说“他们应该知道一个真理,就是许多所谓知识分子,其实是比较无知的,工农分子的知识有时倒比他们多一点。”“拿未曾改造的知识分子与工农比较,就觉得知识分子不但精神有很多不干净处,就是身体也不干净,最干净的还是工人农民,尽管他们手是黑的,脚上有牛屎??”

这显然是冠名“臭老九”的一方面因素了。不过,老师还想从另外角度剖析事理。

学而优则仕,为传统读书人之共同理想。隋唐以后,以科举功名求得金榜题名,进而步入仕途,光宗耀祖,完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训诫,更是广大平民阶层毕生为之拼搏的正道。

然而,元朝的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废除了科举制度,并从伊始就设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分为:“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

毛泽东虽未念过大学,却深谙文化之重要,于是利用自己在北大图书馆做馆员的方便条件刻苦研习历史。其出发点并非以古为镜,振民育德,为国效力而读书。恰恰相反,用他自己的话讲:“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我个人认为:所谓“古为今用”是把蒙古统治者担忧有思想、有见地、难以愚弄的知识分子给贬为卑下的老九的那一套拿来;“洋为中用”是将全球唾弃的幽灵——马列引入,来霍乱中国;“百花齐放”是集古今中外邪恶之大成,统统用上;“推陈出新”是加剧坑儒,给老九前面再加上一个“臭”字,全称为“臭老九” ,令其永世不得翻身。

毛泽东曾骄傲地说:“算什么?他只坑了四百六十个儒,我们坑了四万六千个儒。我们镇反,还没有杀掉一些反革命的分子吗?我与民主人士辩论过,你骂我们秦始皇,不对,我们超过秦始皇一百倍。”

文革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它一下子营造了一个悲惨世界,使中国人从此坠入了深渊。其与法国大作家雨果笔下的《悲惨世界》截然不同,那只是因穷困男人才败坏、因饥饿女人才堕落、因黑暗儿童才赢弱。而中造成非正常死亡者达773万人(专家们的保守估计),导致文化断层、传统文化【小编推荐:探寻复兴中华之路,必看章天亮博士《中华文明史》】几乎毁灭,酿成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

毛泽东给扣上的屎盆子——“臭老九”,岂止是坑了儒,他是非常严重的摧毁了知识分子的信仰及心灵。而这顶“桂冠”,一戴就是二十年之久,成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代名词。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