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犹太人的教子“秘籍”—— 海沃塔(Havruta),教你“聊”出一个“天才”孩子

2017年08月26日 10:57 PDF版 分享转发

父母与孩子聊天的模式非常重要(图片来源:Pexels)
与孩子聊天的模式非常重要(图片来源:Pexels)

记者/主持人:转载

海沃塔(Havruta)是犹太家庭培养了无数杰出人士的教子秘诀,象是Facebook的创办人扎克伯格,还有Google创始人佩奇&布林、英特尔创始人格鲁夫、甲骨文创始人埃里森、、佛洛依德、史蒂芬·斯皮尔伯格、乔治·索罗斯,都是“海沃塔”教养出来的孩子。

Havruta的意思接近英文单词fellowship,即伙伴关系。表示两人一组,通过提问、回答、对话、讨论来研究、学习某个问题。用在家庭教育中,就是把父母与孩子的简单聊天变成提问讨论,让聊天富有含金量。

你可以把“海沃塔”理解为犹太精英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聊天模式,他们的聊天不是闲话家常,而是有意识的,每天固定时间的头脑风暴。

你会发现:

精英家庭秉行的是海沃塔式“有意识聊天”,而普通家庭父母虽然也和孩子聊,但聊的质量却不高。

聊天质量不高有两个很常见的表现:

1、敷衍式聊天。看起来也在和孩子聊天,却心不在焉。我曾在路上看到一个孩子,追着父母问东问西,但他的父母一个在玩手机,一个好似在想自己的事情,便用简短的语气词搪塞孩子。这样的聊天,不要说深入了,连交流都谈不上。

2、没有营养的聊天。不会在交谈中注意到表达的逻辑和条理,更不会有意识地加入想教会孩子的认知或思维方式。当时的我,就是个典型例子,当千寻说:“我才不害怕呢,我们是好朋友,所以要牵手一起滑”时,我明明可以再多问几句:“为什么好朋友就要一起牵手滑呢?如果我不愿意,那我们就不是好朋友了吗?”这样,我们的聊天会达到更深刻的地方,而不是止步于她的小借口。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怎样才能做到“海沃塔”呢?

首先, 确立一个“海沃塔”时间

在犹太家庭里,周末的安息日,是全家的聚餐时间,也是一起“海沃塔”的时间。家长不会叫“好好吃饭别说话”,而是边吃边讨论各种问题。

我们可以根据自家的实际情况,来建立“海沃塔”时间。一般来说,有两个时间段比较合适,一是孩子放学后。家长接到孩子走路或者开车回家途中,与孩子共处的时间。二是晚餐时刻,放松的氛围有利于自由讨论。

建立固定的时间,最大好处是,当你在心理上将这段时间划归为和孩子认真交流的时间后,便会有意识地放下手机,停止处理个人事务,屏蔽外在影响。无形中,因为你的集中精神,交流质量会提高,为创设一段有营养的聊天时间打下了基础。

然后,在聊天中做到这三点:

2006年,布兰迪斯大学发表过一份研究报告,名为《海沃塔学习理论》(《A Theory of Havruta Learning》)。提出“海沃塔”不是随便瞎聊,更不是家长里短。

三个核心练习:倾听和表达,探索和聚焦,支撑和挑战。

1、倾听和表达(listening and articulating)——聊开

这是“海沃塔”的基础,就像的引擎一样重要。

比如,放学后,千寻跟我说:“今天我到游戏区玩时,老师说不可以,因为不是在规定时间里。”一般父母会说:“不允许的时间,的确不能随便进去玩啊,既然老师说了,那我们下次注意吧!”这样的回答,我把它称为“结论式回答”,一旦下了结论,就堵住了孩子表达的可能性。如果换成提问式:

“那你当时是怎么做的呢?是听老师的话,从游戏区里乖乖出来?还是会反抗一下下?”

这下,孩子才继续有话说了。所以——

倾听,是先关掉你内心的说话声。(不急着下定论,或去解决孩子说的事情)

表达,是用开放式提问的方式,让孩子“多说一点”。

完成这一步的标准:孩子的参与度,即孩子愿意说出更多他的想法。

2、探索和聚焦(wondering and focusing)——聊透

在集中注意力、围绕主题的同时,探索最大的相关可能性。

真正的“海沃塔”是深思的,有营养、有逻辑的。这部分就像汽车的轮子,会决定聊天的方向。

打开话匣后,千寻说: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恩,我有反抗了一下下,我告诉老师我不是去玩橡皮泥,我只是去看看小朋友的玩具还在不在,不要被妖怪偷走了。”

显然,孩子为了逃避老师的责备,找了个小借口。

这时候,如果父母专注在处理事情上,很可能会批评孩子耍小聪明的行为。

但“海沃塔”的要求是:探索更多可能性,深入思考。

所以,我说:

“你挺厉害嘛,还知道为自己违反规则的行为找理由。这个理由,的确可以稍稍降低老师的不满。”

这是探索,用“肯定性语言”赢得更多可能性。

话题慢慢朝更深的地方发展……(期间,她多次插话,说其他她想表达的话题,被我重新用与原话题相关的问题带回来)

这是聚焦,由你来主导聊天的方向。把孩子注意力集中到你们的聊天主题上来。(孩子思维是跳跃性的,很散,聊着聊着可能就扯到别的地儿去了,有些好动的孩子聊几句会跑走玩耍,或者被其他外界因素吸引。这时,需要你不断拉他回来,回到有逻辑的交流中。)

完成这一步的标准:孩子的专注度,即孩子在聊的过程中注意力很集中。

3、支撑和挑战(supporting and challenging)——聊high

这是个进一步塑造、验证想法的过程。一方面,给想法找证据,支撑它;另一方面,要挑战、反驳既有想法,通过提问题看看我们忽略了什么。

“那么,为什么你觉得说了这个理由,老师就可能允许你继续玩呢?”

这是支撑,不论孩子持有什么观点,多问几个“为什么”,请他找到支撑观点的证据。

“因为,我说去帮小朋友守护玩具,是做好事,是乖孩子。”

“为什么你会觉得,只要装成好孩子,就可以不受规则约束呢?”

“而且,至始至终,你都没有考虑到老师的立场哦。如果老师默许了你的行为,那如果其他小朋友也有样学样,整个课堂秩序不是一团糟了?”

这是挑战,是不断反驳孩子的既有想法,通过提问题看看忽略了什么。

看来,“海沃塔”中的挑战、反驳是一种帮助,而不是吵架。

完成这一步的标准:孩子的热情度,即他在积极响应思考问题。

运用多了,就发现,它其实是一种可以通过多次练习,慢慢形成的思维习惯。当你养成这种思维习惯后,就会自然而然地跟孩子越聊越开、越聊越深,并不会觉得累。

造就优秀的个人和民族

批判式思维基金会(The Foundation for Critical Thinking)是全球最大的批判式思维推广组织,已经成立了36年。

为了更直观地介绍批判性思维,我们先假设三个人物,姑且称之为:小A、小B、小C。

小A,对批判性思维是回避的,懒于思考:

小时候,在家听父母的,在校听老师的,啥事都不敢也不用自己做决定;

不爱问问题;朋友干啥,就跟着干啥;对电视、权威深信不疑;

相信不管什么复杂问题,都有简单的解决方案;

希望上司布置工作的时候,能把具体怎么做也一块交代了;

寻找简易办法或者找别人要答案,而非通过个人努力解决问题;

逃避那些有可能动摇自己信念的问题。

小B,对批判性思维是敌视的,他想得很多,但比较自私:

他对世界的评判完全取决于他的个人立场、想法及利益;

为了实现个人目标,不管是金钱、爱情还是成功,他不惜伤及他人;

会算计、操纵别人,包括父母、朋友、同事,达成自己的意志;

对他来说,兜售想法就像卖汽车,怎么管用就怎么说;

任何事,要是不能即时生效,就没有动力去做;

相信他愿意相信的事,直接无视相反的证据;

拒绝改变,以示自己很强大。

小C,具有批判性思维,勤于思考:

他知道电视里的话不都可信;

他考虑自己,也考虑他人,会努力倾听,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他对很多事情都好奇,能包容不同的

能坦诚面对自己的偏见、陋习,不自欺欺人,敢对自己长久以来的信念提出质疑;

面对挑战,相信自己能解决;

认为明智的决策比赢得争论更重要,会尽量发掘他人意见的合理性,哪怕想清楚后会拒绝;

做决定前会深思熟虑、了解信息,并会努力预见、准备各种可能的后果。

你身边有这三种人吗?

肯定有。但前两种是不是更多些?

在日常生活和网络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些人盲从、轻信,还有些人自私狭隘、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怎么讲道理都讲不通。他们就是缺乏批判性思维的小A和小B,对他们来说,生活不是走一步看一步,完全不可控,就是匮乏的(生活不可能尽如小B之意)。

至于小C的人生,不管运气是否眷顾,都不会过得浑浑噩噩、营营役役,不管遭遇什么问题,他们都会理性分析,善用资源,迎接挑战,不断改进。

批判性思考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正如电影《教父》中所说:“花半秒钟就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跟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有截然不同的命运。”

批判式思维怎么培养

批判式思维基金会开发出了5个“学术标准”的方法,用以帮助K-6(学龄前到小学阶段)的孩子发展批判性思维。

1、清晰

BE CLEAR

允许孩子自由提问,让孩子知道有困惑、问问题是正常的。与此同时,通过追问,要求孩子解释和举例,迫使孩子的思维更深入、更清晰。

举个例子:

当孩子说:“你从来不听我说!”你可以问:“是从来吗?还是有时候?”

当孩子说:“这题所有人都不会!”你可以问:“所有人?哪些人呢?”

当孩子说:“你一点不理解我。”你可以问:“你想让我理解什么呢?”

2、精确

BE ACCURATE

通过讨论,帮孩子精确地描述事实、表达感受,这点也可以通过问问题实现。

比如,

孩子说:“某某对我不好。”

你可以说:“你觉得他哪对你不好?他应该怎么对你才算好?”

再比如,

孩子说:“这衣服可真好看。”

你就可以问:“你觉得它好看在哪里?”

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的思路会越来越清晰,表达会越来越精准,他们会选择更准确的词汇、乃至证据,来佐证自己的想法。

3、关联

BE RELEVANT

通过讨论和眼下的事情相关的话题,鼓励孩子联想,帮他们习惯一方面留在眼下问题的轨道上,一方面不断连接相关信息。

父母可以启发孩子多观察周围的事物,联想已有的知识,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培养好奇心及敏锐的观察力。

4、逻辑

BE LOGICAL

注意的逻辑能力,帮助他们发现事情是怎样组合到一起的,对于孩子的结论,可以经常反问:

“为什么你这么觉得?”

“你觉得你的猜测正确吗?”

“你怎么知道干坏事的是?”

听故事、讲故事的时候,进行到一半可以先停下来,跟孩子一起猜猜结局、说说理由,然后再继续,最后看看是不是,然后就结果及猜测进行回顾、讨论。

5、公平

BE FAIR

要求孩子公平,在他思考的过程中,敦促他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想,在得出结论的过程中,确保他考虑到了其他人。

每次听故事、讲故事的时候,可以让孩子从次要角色的角度再把故事复述一遍,比如,兔子看到狐狸很害怕,但从狐狸的角度呢,看到兔子是不是高兴极了。

爱因斯坦曾说过:“愚蠢就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做同一件事,却指望着不同的结果。”

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绝不会这样,他们会随时随地思考学习,不断尝试改进。

所以,对于培养批判性思维,最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从小养成思考的习惯。

批判式思维的模式一旦习得,孩子就将进入自我学习强化的循环,会变得善于观察、勤于动脑、心态开放、热爱真理,对生活中的挑战,他们也会有信心、有勇气、有办法应对。

孩子最乐意与父母交流的时间就集中在3-8岁,8岁以后,老师和同伴将代替父母,成为他新的学习和参考对象。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宋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