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寒门博士之死:请远离那个消耗你的人

2018年01月23日 9:45 PDF版 分享转发

寒门博士之死:请远离那个消耗你的人(图片来源 pixabay)
寒门博士之死:请远离那个消耗你的人(图片来源 pixabay)

记者/主持人:转载

前言:一个村里学历最高的年轻人,在城里迷失了方向,走到了世界的尽头。2017年12月25日下午,西安交通大学药理学在读博士杨宝德独自从学校离开。当天夜里,他在灞河溺水而亡,警方判定系。当时的杨宝德,只有29岁。

研二时,杨宝德选择了硕博连读,但当时的硕导没有带博士的资格,于是便将他介绍给了一位姓周的教授。可周教授并没有给他提供多少研究方面的支持,读博一年半,杨宝德的科研工作几乎陷入停滞,开始“每天都生活在痛苦中”。

杨宝德 (图片来源 网络)
杨宝德 (图片来源 网络)

根据微信记录,周教授经常要求杨宝德做许多超出学术范围之外的事情,比如浇花、打扫办公室、拎包、拿水、去停车场接她、陪她逛超市、陪她去家中装窗帘等。并亲昵地管杨宝德叫做“皮特”或是“臭小子”。

在周教授的权力压榨和职业霸权之下,杨宝德成了导师的小工、廉价,甚至沦为各种工具和道具。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周教授还建了个学生群叫做“粉丝群”,总是以撒娇的语气给杨宝德发消息:

随意点评、挑拨杨宝德与其女友的关系:

可是无论周教授的言辞如何,杨宝德的回答永远都是彬彬有礼、内敛自制。而在这番隐忍的态度背后,是杨宝德摇摇欲坠的人生。

他曾给自己从前的硕导发过消息,满篇弥漫着无力和绝望:“自从转了导师,每天都活在痛苦之中,本来性格并不开朗的我开始变得沉默抑郁;我不会拒绝人,基本上老师让我干的所有的合理的不合理的事我都去干了;这导致我很大一部分时间在做无用功,得到的是我自己的事一事无成;上博后的第一年我就想过自杀,觉得这样的生活没有意思,让我看不到希望;无论怎样,我既然选择了读博,所有该承担的都得自己承担,好的坏的都得抗,我已然无路可退。”这次并非是杨宝德第一次轻生,之前有一次,他去帮以前的硕导写了点东西,被周教授知道后批评了一顿。当天晚上他独自走到秦岭山区,几次试图自杀但没有成功。

杨宝德曾说,“人生无趣,希望渺茫”。就在自杀前的一段时间,周教授曾答应过杨宝德出国留学的事,那段时间的杨宝德觉得未来又有了希望。他很高兴,想考个资格证,然而在一次实验结束后,却因而被周老师批评,这让他明白周老师可能不会放他出国。

三天之后,杨宝德在灞河中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而那位周教授,始终不曾理会。

骄傲让他不认同社会,贫穷又让他忘记了反抗

跟导师吃饭喝酒、浇花、打扫办公室、拎包、拿水、去停车场接她、陪她逛超市、陪她去家中装窗帘……这些不只是杨宝德一个人在做,所有周教授的都要做,然而杨宝德是同学眼中“做得最好的那一个”。这并不是因为杨宝德善于逢迎拍马,他把自己的境遇归纳为“不懂拒绝。”

起,除了学费外,杨宝德基本没找家里要过钱。本科时,他还在宿舍开过小卖部,给人修过电脑,暑假做过销售。这么懂事,在他人的私心面前,没有任何作用,你的艰难与弱小,你的善良与纯洁,正好是被人拿捏与利用的七寸与命门。人家要的就是你的好欺负,好使唤。

博士也有“潜规则”, 被导师当作廉价的高级劳动力

现在中国的“博导制”既不同于欧洲的“导师制”,也不同于北美的“老板制”。在学生需要导师提供项目和经费、导师需要学生参与课题的“利益驱使”下,师生关系更像是“雇佣关系”。

大多数的认为,他们承担了导师课题一半以上的任务。对于发表论文要把导师列为第一作者的“潜规则”,很多博士生都表示不满。但在“雇佣关系”之下,导师在很多方面对学生发展具有决定权,学生又不得不接受。甚至有部分导师把博士生当作廉价的高级劳动力,故意使学生延期毕业,使得博士生所背负的压力倍增。

在此有几句话送给大家,请远离一个消耗你的人

如果一个人,一个事,已经有了致命的危险,让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那么,摆脱这种纠缠是最好的办法。经济学上有个词叫止损,一旦发现自己正在被消耗,请及时止损。如果拿着烫手,那就请放掉。除生死,无大事,在生命与功名利禄之间,生命至上,其他的都是浮云。

请远离那些在生活上、工作上和感情上消耗你的人,生命是宝贵的,我们都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去做有意义的事情。哪怕从此一无所有,大不了从头再来,也比为不值得相处的人丢掉性命为好。

(本栏目文章选自各大新闻媒体与中文网站,内容不代表希望之声的观点或立场。文章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周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