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中国同意采购美农产品 陆媒报导避重就轻

2019年10月12日 13:41 PDF版 分享转发

中美达成第一阶段,但相较总统川普表示中国将采购,中共官媒通稿对此却隻字不提;部分网媒也仅选择性推播「美国暂缓15日对中国加征关税」的有利消息。

第13轮中美高级别磋商10日至11日在华盛顿举行,川普今天宣布,美中已达成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他说,中国方面同意採购400亿至500亿美元美国,美中双方也就货币与议题达成共识。

但新华社美东时间11日发自华盛顿的通稿均未具体提及前述内容,仅称双方在农业、智慧财产权保护、汇率、金融服务、扩大贸易合作、技术转让、争端解决等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除了新华社似有意避免提及令外界感觉中方居下风的讯息外,中国网媒今日头条也选择推播「美国暂缓15日对中国加征关税」的有利消息。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锐评虽提到此轮贸易谈判触及的农产品、货币汇率问题,但均以对中利多、中美互利双赢的角度呈现,且也没说中国承诺购买美国农产品的实际金额。

国际锐评表示,中美在农业领域互补性很强,展开农业贸易符合双方共同利益。中国每年有90%左右的大豆依赖进口,近期猪肉价格上涨压力较大,自美採购一定数量大豆、猪肉等农产品,既有助于解决美方对中美贸易差额的关切,也有利于填补国内需求缺口和保持合理的市场价格,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

至于汇率问题,国际锐评称,中方多次在国际场合表示坚持市场决定的汇率制度,不搞竞争性贬值,不将汇率用于竞争性目的,也不会将汇率作为工具来应对贸易争端等外部扰动。这与美方的关切一致,在这一问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有助继续推进其他议题的谈判。

前述新华社报导还另外提到,双方在两国元首重要共识指导下,就共同关心的经贸问题进行了「坦诚、高效、建设性」的讨论。

其中,所谓「坦承、高效、建设性」,这些表面看似正向的词彙,却可能另有涵义。

中国政府人士先前向南华早报解读时指出,「坦诚意味著讨论激烈,高效意味著对话很短,建设性意味著双方间仍有很大鸿沟」。

具中共官媒背景的微信公众号「陶然笔记」在分析第13轮中美经贸谈判结果时也指,「有进展、但不必过于乐观」,「打打谈谈、边打边谈」仍可能成为常态。

来源:中央社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宋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