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傅桓:中纪委宣传片效力有限

2016年10月19日 22:44 PDF版 分享转发

在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于本月下旬召开之前,中命令制作的系列电视片《永远在路上》开始播出,并在会期开始前几天播放完毕。这个片子17号播放第一集后,引起了大陆舆论的浓厚兴趣,解读的意图变成一个共同的议题,在意图之外,揣测其舆论效果,也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举动。

中纪委肯定乐见舆论热议它的作品,这应该也是本次舆论推广计划的一部分,那就是要尽量引起普通读者的关注。在这个指导方针下,白恩培、李春城、周本顺等新近落马的省部级高官被勒令倾情出演,各展所长,以增强专题片的感染力。相信在后续的几集中,低阶官员的表演会更趋于“浓情热烈”。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同时,中纪委还给专题片加了好多料,这些料都是只有中纪委有,并且没有对外披露的,比如说白恩培喜欢红木,他老婆喜欢翡翠,有一次命令一位商人为其购买了1500万元的翡翠手镯等。这些惊悚的材料,让观众开了眼界。但是就效果而言,它的宣传能量是打了折扣的,中纪委也许并没有想到这一点。

中纪委的专题片,其关键之处不在于和央视合作,也不在于有多少集,其要害在于“省部级”贪腐官员这个身份上。这种集中暴露省部级官员堕落腐化的,是中共建政以来及其少见的现象。也可以说是首次以公开羞辱的方式对待这些省部级官员,而采取类似方式获得类似效果的做法,往前追溯只能是发生在文革时候。

这个现象值得细究,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中纪委要处理的庞大的贪腐对象,其上限已经抬高到什么地步了,起码是省部级。而这个位阶高官集中出现,只能说明反贪的形势相当严峻,贪腐的局面相当严重。如果观众有心,其实是可以轻易看出在成绩的电视展示背后,闪现着贪腐局面愈加深重的现实。

从反腐败片子的发展历史看,这类专题片原本都是内部资料,作为在监狱或纪委会议上小范围播放的教育片。现在利用专业力量提升片子水准,而后放在大众媒介上播放,目标人群已经超越了监狱或会议室这个狭隘的范围,可见专题片的目标受众已经是全体党员干部,这个“广场”般的传播效应,很值得思考。

是不是说,党内的腐败形势已经是靠监狱、会议室这些场合下的教育无法对冲、无法消解的了?将廉政教育片搬到大众场合下,调高音量,既可以说是提高了宣传效果,又隐含了一种显而易见的担忧。这个做法也许不是单纯地提高舆论作用所能解释的,它也可能带着更广泛的焦虑感,必须要扩大反贪的宣传范围才行。

街谈巷议充斥着对这部“剧集”的褒贬之意,之所以成为“剧集”,是因为观众在央视悔罪模式之后早已养成了抵触心理,即使是以高官出演悲情认罪,对党交心,但也还是无法冲破观众的防范心态。在很多议论声中,指摘出镜官员假惺惺表演的层出不穷。人们对一种虚假的反贪宣传,依旧抱以警惕的心态。

而在党员干部的角度看,这种宣传片早已不能深入人心,更不能入心入肺。原因还是那些,纪委在行动确实增强了监督清查的力度,但是对于巨贪免死的这个越来越明显的处理方式,反倒给一般制造了减压的理由——毕竟罪不至死,缺乏终极震慑力的反贪体制,其效力一早就打了折扣。这一点恐怕要考虑到。

更大的问题在于,无论中纪委的专题片如何精良,它都无法清楚地解释这个问题:为何贪官尤其是大贪官越反越多?为何制度反腐迟迟不能确立,而必要依靠纪委的运动式反腐?在这个根本问题解决之前,中纪委的这些举动很难获得知识阶层的信任,对于那些朴素的基层民众而言,更没有说服力,毕竟演戏不能取代现实。

来源:东网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赵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