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自然》已获韩春雨实验可重复性新数据

2017年01月20日 6:31 PDF版 分享转发

《自然-生物技术》发布最新声明指出,该期刊已获得有关实验可重复性的新数据,需要调查研究这些数据。

《自然-生物技术》19日给法晚记者发来其发言人的最新声明。声明称,关于“利用NgAgo进行DNA引导的基因组编辑”论文,《自然-生物技术》仍然致力于尽可能仔细和负责任地探究围绕韩春雨等人论文的担忧。

声明指出,自2016年11月28日发布Cathomen等人的通信文章和编辑部关注以来,期刊获得了与NgAgo系统可重复性相关的新数据,在决定是否采取进一步行动之前,我们需要调查研究这些数据。

中国河北科技大学的韩春雨及其团队于2016年5月在全球著名学术刊物《自然》的子刊《自然-生物技术》上报告发明了一种新的技术NgAgo-gDNA。论文称,与当前基因编辑领域内的主流技术CRISPR-Cas9相比,NgAgo-gDNA在一些方面具有优势。但随后,中国以及国外都有学者公开表示无法重复论文中描述的实验,这项研究成果遭到多方质疑。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2016年11月,《自然-生物技术》就韩春雨论文争议发表了“编辑部关注”,同时发表了一篇国际研究人员关于不能重复相关技术的文章,表示将在2017年1月完成相关调查。

【相关评论

韩春雨,不妨多给他一点耐心

钱江晚报

文/陈进红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消息,以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研究员沈啸为发明人的专利——以Argonaute核酸酶为核心的基因编辑技术,因申请人未在规定期限内答复国家知识产权的第一次审查意见通知书,该专利的申请被视为撤回。

这张在网络上被转发的“视为撤回通知书”似乎间接坐实了韩春雨的造假,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虽然其专利代理人称,“他们不答复原因是后续有一些专利的申请,会覆盖这个专利。”

但从网友的评论来看,舆论似乎已经一边倒。就如一直关注该事件的方舟子所称:“他们是不是觉得对专利局也无需自证清白?还是觉得已经被揭露是假的了,有专利也没用了?”

韩春雨无疑是2016年最受公众关注的中国研究者之一。从在《自然-生物技术》杂志论文发表的一鸣惊人到如今面对的无尽质疑,从青年科技领军人物到被声讨笔伐的学术造假者,他在这一年经历了舆论对他过山车一样的起伏。这期间,韩春雨一直坚持自己的结果是真实的,但并未给出原始论文之外的任何证明。

关于韩春雨科研真假最近的报道是,2016年11月29日,《自然-生物技术》就该篇论文发表“编辑部关注”,提醒读者人们对原论文结果的可重复性存有担忧,此外《自然-生物技术》还发布声明称,将在2017年1月底之前完成对韩春雨论文的调查。可以看出目前调查仍在进行中,韩春雨的研究还是一桩悬案。

科学需要质疑精神,但过度的围观和舆论无益于前沿科学的研究发展。说白了就是如何正确围观,作为旁观者、非专业人士看到这些并非基于官方调查结果的报道时并无判断力,或许仅仅是被标题党吸引就盲目接受。对于尚未可知的前沿科学研究领域,我们是否更应该保持一份理性冷静的认知。不要把研究领域内的探讨作为判断依据,莽然下定论。

在舆论的吵吵闹闹中,给韩春雨的研究一点时间和空间,并不是对科学的不辨真假。与此次争议无关的美国乔治城大学神经科学系教授吴建永曾表示,科研事件往往要在多年后才能做出最终结论,因为许多科研成果的影响因素复杂,需要时间才能辨别真伪。在漫长的科研道路上,公众应给予研究者以更大的耐心。

在当下的网络语境时代,舆论的力量显现出它排山倒海之势,从韩春雨的捧杀到棒杀,可以理解“媒体需要热点,大众需要追星”,但当学术这一片领土被舆论攻破之后,还有什么是舆论做不到的。

而其实,在我们所有人的围观中,真正有责任和权力对成果开展调查的是研究者所在单位,以及为课题提供经费的资助者。如何在学术规范下寻找解决之道,这或许是摆在当下中国科学界面前的重要挑战。

来源:揭蜜新西兰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小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