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ZT 喻智官∶从“韩寒事件”看“公共知识分子”

2016年10月10日 17:22 PDF版 分享转发


ZT ∶从“韩寒事件”看“公共

作者∶喻智官(爱尔兰)
作者注∶这是写于两年前被一家杂志回复“刊用”后搁置了一年多又撤下的稿子,那时,事过境迁,骗子韩寒已是僵而不死的缩头乌龟,我也无兴趣“痛打落水狗”,就让稿子“胎死腹中”。

未料,差不多“封笔”两年的“大”韩寒“改行”当起了“导演”,时下,“韩导”的《后会无期》正在热映,连《环球时报》的单仁平都撰文赞扬,看来骗子大国的好戏还要演下去。

既如此,我的旧稿还没过时,拿出来凑一份热闹,在此首发。

喻智官∶从“韩寒事件”看“公共知识分子”

连年春晚倒了观众的胃口,今年已经乏人问津,更遑论事后热议。就在失趣的人们感到寂寞时,韩寒和的“代笔门”之争上演了,好事者找到了乐子,沉闷的春节一下子热闹起来。

韩寒的“代笔门”是一场笔墨官司,本来算不上大事,但韩寒是网络巨子,是粉丝绝对第一的超人气青年偶像,其影响力无处不在无人能及,一旦他的“代笔门”被证实,绝非关乎韩寒一个人的声誉,还牵涉到捧出韩寒的杂志社、出版社,打造韩寒的网络等媒体,连很多高调盛赞韩寒的教授作家都受累,说它是中国十几年里文化界第一大丑闻决不为过。

更抓人眼球的是,挑战韩寒的是第一人方舟子,正是棋逢对手狮虎相斗,龙年里的第一仗非同小可,结局的胜负已在其次,事关一个“神话”的真伪和存亡,自然不是一件小事了。

韩寒一反常态的文章燃战火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不过,这桩闹得沸沸扬扬的论战起因并不复杂。去年底,就在乌坎村维权取得初步胜利,激发了民众谈论革命的当口,韩寒四天内连发三文《谈革命》、《说》、《要自由》。“三文”高谈阔论的说教,文风和观点都与韩寒以往的杂谈迥异相左,而且说得那麽糟,那麽大失水准,什麽“目前的中国只适合改良不能搞革命”;“中国老百姓的素质低不配搞民主”;“等于中国人民”之类浅薄无知的胡话,在随后的一篇《我的2011》,更说出“一个好的写作者在杀戮权贵的时候,也应该杀戮群众”那样著三不著四的怪论。

这些逆时代潮流的陈腐滥调,更似冷却革命论的及时雨,难怪中共喉舌《环球时报》连发两文美化韩文,大有把叛逆的韩寒揽进党怀抱的用心。由于韩寒在中国社会的影响力,那些对韩寒的说法不以为然的“右派”,也只能勉为己难地说“至少韩寒掀起了一场关于革命和民主的大讨论”。

然而,有一位叫麦田的看客不服气,写了“人造韩寒”一文,指出韩寒的许多杂谈写于他赛车前的夜半,以此断定可能有人为他代笔。被骄纵惯了的韩寒受不了,马上用人身攻击的语言带上麦田的家人詈骂一通,还发誓赌咒并悬赏二千万给找出代笔的人。方舟子看不过去,在微博上调侃反应过激的韩寒“边重金悬赏,一边销毁证据”,韩寒又以对待麦田的方式羞辱方舟子的生理缺陷,由此成了方舟子打假的新目标,掀开了韩寒“代笔门”之战,直闹到韩寒上法院告方舟子。

“韩寒事件”引起的热议

网上有关韩方争议是非的文字铺天盖地,笔者无意再去凑热闹,也不关心法院最终的判决结果,或者说,结果韩寒自己已经作出了。一个形像阳光清新,倡导民主追求言论自由的作家,却听不得批评,对质疑自己的普通网民恶语相加;一个自诩“特立独行”,为文一向与官家过不去的“公民代表”,不坦然地正面回复方舟子的叩问,却去被他斥为颠倒黑白的衙门寻求“公正”,如此韩寒,与“代笔门”事发前判若两人,像我这样一直看好他的人,也不难判断,其中总有一个是失真的或“假”的。

因此,我觉得更值得议论深思的,是产生“韩寒事件”的背景。

韩方争讼事起之后,一大批有头有脸、人称“公共知识分子”的名流学者站出来为韩寒辩护,辩护也未尝不可,问题是辩护的理由有点可笑。有的说,韩寒的作品问题属于私权,别人无权质疑;有点说,韩寒是“非公权力”公众人物,不应在被“打假”之例;有的说,韩寒的早期作品有人代笔又怎样?韩寒在博客中针砭时弊,真诚呼唤自由、民主、公正,这才是韩寒最大的价值所在!有的说,真相固然重要,但质疑者应持有最大的善意。

想到说这些话的是法学家、大学教授、著名作家,真替他们汗颜。在这些“公共知识分子”眼里,真相已无足轻重,为了目的可以不顾手段,可以用虚假对抗中共的“假、大、空”,追寻当权者的真相的人可以隐瞒自己的真相,欺诈可以假借“正义”之名行市,他们好像忘了自己一直在宣讲常识?

“公共知识分子”热捧韩寒的因由

好奇地翻翻这些“公共知识分子”以往对韩寒的评论,才找到他们为何如此“护犊”的答案。

原来他们中不少人曾不吝笔墨地热捧韩寒,给韩寒戴过一顶顶桂冠∶“”,“八零后的代言人”,“天才作家”,“当代鲁迅”,“公共知识分子”,人民大学教授张鸣更宣称“全国教授的影响力加起来也不如一个韩寒。”张鸣的话听起来有点夸张,但以韩迷的数量和韩寒博客的点击率而论,这说法法大致不差,韩寒还因此被评上二零一零年《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百人榜第二名。

在网络时代,韩寒成为青春偶像并不奇怪,奇怪的是,韩寒怎麽能够既是一个超值的娱乐消费偶像,又是一个“自由代言”的政治符号?而且全国教授的影响力加起来都不及他?不少“公共知识分子”还认可这个评价。

韩寒的人气得之近几年写的博文,这类时评式的杂谈,针砭时事,论说社会热点新闻,行文尖锐大胆,轻灵俏皮,通俗易懂老少咸宜,确实有指出“皇帝没穿衣服”的可爱,但他的言说还在政府允许的范围内,充其量是打禁忌的擦边球,也谈不上有多少深度。有些作家教授们趋之如骛地为韩文叫好,是因为他们连这样的话也不敢说,便通过赞赏“公民韩寒”来为他们“代言”,把韩寒当反光镜为他们增色,借助韩寒,既表明了他们的“反体制”立场,又间接地赢得了韩寒几百万粉丝的好感,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

清华大学一位教授道出了这个现实,她认为质疑韩寒的“恶果”就是“没人再批判强权暴力,无暇再关注弱者的处境”。 说得可怜又可悲,十四亿人的偌大中国,让韩寒一个人来承担“批判强权关注弱势”的重任,难怪韩寒最终肩负不了被压垮,从这个意义上说,韩寒是被这些“公共知识分子”捧杀的。

“公共知识分子”的没落

然而,事实并不像这位教授说的,除了韩寒中国没有“批判强权关注弱势”的人,相反,中国从来不缺这样的人,从为法轮gong辩护的高智晟到追究汶川地震倒塌的豆腐渣学校责任的谭作仁;从为强制堕胎的妇女的盲人陈光诚到揭露艾滋病人真相的胡佳,还有到处打抱不平的艾未未,以及郭飞雄、冯正虎等一批民间维权人士,他们才是维权抗暴的英雄,中华民族的脊梁,远不是韩寒能够比拟的,可惜他们不是坐牢就是遭羁押。聪明的“公共知识分子”们知道沾染他们的危险性,所以对他们的奋斗视而不见,对他们的遭遇听而不闻。去年艾未未无辜被捕后,没见这些“公共知识分子”为他发声,近日,陈西、李铁、朱虞夫先后因一首诗几篇文章被重判十年、七年,面对日益恶化的“文字狱”冤案,也罕见这些“公共知识分子”为之呐喊,与“韩寒事件”中纷纷出来站队表态形成鲜明的对照。

有这样的“公共知识分子”群体,出现“韩寒现象”的畸形状态也就不奇怪了。看看一九四九年前的民国,中国的“意见领袖”都是大师级的人物,人数多的不胜枚举,试想,韩寒这样的“意见领袖”能够立足其中吗?再看看差强人意的一九八零年代,中国的“意见领袖”是方励之、刘宾雁王若望、王若水、郭罗基等一批大家,韩寒这样的“意见领袖”能独领风骚吗?

可见,韩寒能在当下的中国独占鳌头,不是他有什麽超人的才华和人格魅力,而是应该担当的知识分子整体的没落,真如韩寒自己说的,是“时无英雄,让我这个竖子成名”。八九六四后,绝大多数知识分子臣服中共的“胡萝卜加大棒”政策,在名利地位的诱惑下同流合污,个别出头的椽子往往单打独斗,在得不到应有的声援下自生自灭。更有甚者,在近年的一系列维权事件中,每到关键时刻涉及要害问题时,总有“公共知识分子”突然变脸,干起帮闲或帮倒忙的勾当,让愈来愈多的民众失望,“公知”这个几年前很光彩的“头衔”,渐渐被有些草根戏称为“公痴”。

中国的希望在草根阶层的觉醒和奋进

知识分子自甘沉沦教育了普通民众,把希望寄托在知识精英身上是靠不住的,只有自强自立才是自胜自道,何况过去三十多年的历史证明,改变中国命运、对改革贡献最大的是草根阶层,而不是知识阶层。中国的经济改革是从小岗村开始的,这次乌坎村通过“起义”争取到民主选举,又为中国政治改革迈开了划时代的一步。

“沉舟则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作为“公知”代表的“韩寒神话”的破灭,连带围绕“韩寒事件”的“公知”群体的丢人现眼,使草根阶层进一步觉醒,逐渐走向理智的网络时代,也是草民自我启智的课堂,给草民提供了发挥才干的广阔舞台。外有埃及革命胜利内有乌坎选举成gong的榜样,只要团结起来,认准目标,不迷信仰仗精英,草民也能为自己争取应有的权益,中国的自由民主也会在他们的苦斗下往前推进。

2012年2月

编者注∶喻智官为旅居爱尔兰的中国异议作家。更多其作品和介绍请见∶http://blog.boxun.com/hero/yuzhiguan/

2014-08-02

http://www.caochangqing.com (转载请指明出处)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刘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