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纪念《中华民国宪法》起草者张君劢诞辰130周年 丁毅谈张君劢对民国制宪的贡献

2017年01月19日 5:29 PDF版 分享转发

青年民国学者丁毅(CK摄)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1月18日,是《》起草者张君劢诞辰130周年。《中华民国宪法》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一部宪法。为了缅怀这位伟大的中国宪政学家,铭记他对民国制宪的贡献,记者采访了旅居美国的青年民国宪政学者、《民宪论》一书著作者丁毅。

1946年,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硝烟刚刚散去,国民政府便召开有全国各党派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和国民制宪大会,开始协商和制定《中华民国宪法》。谁来主笔起草?张君劢是一位无可争议的人选。丁毅说:“张君劢虽然研究宪政的水平可以说在国内首屈一指,但是凭借实力,不可能在政治力量的角逐中胜出。可是1946年的政党生态,两大党和许多个小党,当时的共识是国家应该尽快的实现宪政,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就存在制宪的商议、妥协的空间。那么两个大党相互之间是谁也不服气的,不会容忍派一个人来主笔制宪,实际上共产党是最没有资格,它最不懂宪政,共产党内部找不到任何一个宪政专家。国民党内部有一些宪政学者,共产党也是绝对不会同意的。张君劢主笔制宪就成为自然而然的结果。”

在此之前,民国曾有过多次制宪行动。在政协会议上,国民党提交了本党的宪法草案,也就是人们所称的《五五宪草》,并在政协会议上讨论通过了十二条修改原则。但张君劢提交的草案,却不是《五五宪草》的修改版。丁毅说:“当大家看到张君劢主笔,大幅度修改国民党草案,让它脱胎换骨,几乎是每一条实质性内容都有所改变这样一个版本的新的草案,大家就觉得这是我们的起点,开始逐条的讨论。最后政协宪草在1946年的制宪国民大会上,几乎全部获得了国民大会的认可和通过。”

张君劢作为中国最杰出的宪政学者,他并不因为自己的崇高地位就固执己见,丁毅说:“相反他是一位勤于学习的学者,他会根据中国社会形势的演变,根据他对国情更深刻的分析,提出更加合理的改变方案。他勇于否定过去的自己,勇于改进,其中一点体现在中国的中央、地方权力关系的设想:张君劢曾经写过很长的文章,主张单一制,否定联邦制,但是随着后来他学习的深入,随着形势的发展,他认识到单一制无法适应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一定要有合适的地方分权。张君劢最后的结论就是采用一种没有联邦制之名的联邦制。直到现在,《中华民国宪法》的中央、地方权力关系,包括在台湾修改之后的制度,仍然是起源于张君劢这样一个设想。《中华民国宪法》基础上的中华民国就是事实上的联邦共和国。”

张君劢早年留学日本和德国,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他参与组建了一个小党“国家社会党”。丁毅认为,张君劢是典型的书生参政:“可以说在制宪的过程当中,张君劢的派系丝毫没有执政的野心,这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如果一个政党有执政的希望,有胜选掌权的希望,那么这个党在参与制宪的时候,就很可能把自己的一党之私写入宪法的条文之中。”

一位起草《中华民国宪法》的伟大的宪政学家、一介参政的书生,一生只拿过笔从没拿过枪的张君劢,1949年被中共宣布为战犯,不得不流亡美国客死旧金山。张君劢晚年的故事,我们将在下一篇报道为您讲述。

来源:自由亚洲电台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林远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