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杜耀明评论】香港的衰败(八)︰学校教育失效 愚民政策成风

2018年08月09日 21:33 PDF版 分享转发

中学文凭试放榜,传媒十年如一日注目于几位会考状元眼前的亮丽风光,但未达大学入学资格的年青人虽有四万之众,却是无人聆听的沉默声音,静待命运的安排。

其实每年有近六成考生不达标,与其说是考生失败,不如说是教育制度失败。中学教育的重要目标,起码是让学生达到一定的知识水平,但何以每年中英数常(识)四科及格的仅仅过四成?再细看数字,情况更恐怖。有约三成考生五科总得分不到十分(平均每科是两分之下),平均而言,是全部科目不合格,其中有近一成人只有四分到零分。暂且不谈其他,单从教学的效果看,六年中学并没有为大部分学生的学业发展做好基本准备,对三成学生来说,更是毫无对策,彻底失败。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面对失败,教育当局不仅毫无对策,甚至不见有任何检讨,他们有多大决心去支援成绩低下的学校和学生,可见一斑。相反,当局只懂锦上添花,不会雪中送炭。例如直资学校制度,当局以增加办学多元化,提升学校竞争力为名,让办学团体取得政府资助后,再收取较高学费,从而以较优裕的办学资源,为中产家庭子弟服务。反观服务基层的政府资助学校,由殖民地到今天,依然是大班教学,部分学校或设有精英班,以便拔尖培训,但如何给有需要者补底协助,则既无额外资源亦无针对政策。

长此下去,学校日渐走向精英、平民两极分化。部分平民学校的补救方法,只有全力催谷学生,学习以考试为本,课堂以操卷为务,唯一目的是提升公开试成绩,拉近与名校的距离,争取家长的垂青。他们不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责任感,不注重课堂内外活动来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更一切以成绩挂帅以实效行先,忽略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只会谋杀学生日后追求知识、探索人生的热诚。

精英学校资源优厚,人脉广博,学生入学成绩好而且家庭条件宽裕,不难使他们在考试以至课馀活动表现出众,远远抛离其他学校。问题是,学校不管办学如何优异,都不再惠及一般大众,为他们提供优良教育和向上流动的社会阶梯。学生家庭背景和社会阶层相近,使学生视野和经验类同,亦难从同学之间的背景和文化差异,掌握社会基层的不同面向和脉搏。

在社会的另一端,服务基层的学校任重道远,资源却捉襟见肘,既要针对学生学业底子差而绞尽脑汁,也要密切留意他们的行为以至情绪问题,同时还要应付杀校的压力。在缺乏当局的特殊支援下,这些学校的老师即使全力以赴,疲于奔命,若能够维持课堂秩序,引发一下学习兴趣和团体精神已算不错了,实难做到提升整体的学习能力,以知识改变命运。

除了学校的分化导致教育的不公平,六年中学一试定生死的新制度,同样令教育变质,沦为应试的训练场。学生本该按才能和兴趣分途发展,新学制整合为单一的升学路径,并将唯一公开试变得至高无上,颠覆了千禧年以来教育改革的原意。

改革原本是扩阔学生的知识面,因此有四个核心课程,其中又设通识科,并且强调文理兼修,融会贯通。但当一试定胜负,学校、学生以至家长都深感不容有失,学习也全面转为应付考试,通识科强调个人发展、关心社会、放眼世界,实际上只能盯紧考试范围和答题技巧,而文理兼备要求学生多读多想然后触类旁通,结果也只能熟读课程内容,以便应考好了。新学制迅速沦落为以考试挂帅,重覆操练试卷,比殖民地年代只求强记不求甚解的填鸭教育更不堪。

对下一代影响深远,但由始至终,只是政府自以为是,闭门造车,不顾后果一味硬推,却不认真考虑年青人的成长需要,不照顾他们学习过程的感受,更不敢面对失败而改辕易辙。调查显示,中小学生面对庞大压力,超过一万人有精神病患,患病率(5%)远高于全港人口(3%),另一项调查则指出,小学生每周在户外做运动的时间比监犯还少,反映教育政策不当正不断加害下一代的身心。再加上为求政治正确,不问真相而篡改教科书,特区教育政策已成害人利器,难怪教育局局长杨润雄把儿子都送到国际学校读书了。

(以上评论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台立场。)

来源:RFA, 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小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