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天坛有一道很神秘的门 只有一位皇帝走过

2020年09月24日 6:48 PDF版 分享转发
北京天坛公园。(图片:Wikimedia Commons/Nyx Ning,CC BY-SA 3.0)
北京公园。(图片:Wikimedia Commons/Nyx Ning,CC BY-SA 3.0)

希望之声2020年9月23日】(编辑:王安吉)古人认为,天是世界万物的创造者,人必须按照“天道”行事。都自称“天子”,天子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祭天成为国家的第一大礼,是中国古代最庄严的仪式。亲率文武百官虔诚祈祷,率民以事天:感恩上天,祈祷风调雨顺和国泰民安。而天坛,则是皇帝用来祭天的地方。

北京南部的天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天、祈求五谷丰登的地方。1530年,嘉靖皇帝听从大臣的建议,决定分祭天地,即在大祀殿南建圜丘祭天,在北城安定门外另建方泽坛祭地。1534年,圜丘改名天坛,方泽改名地坛。大祀殿废弃后,改为祈谷坛。1538年,祈谷坛被废,后建大享殿。清朝时期改名

据天坛公园网站介绍,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弘历()时年七十,太常寺官员建议在皇乾殿西侧辟一小型角门,供皇帝祭祀行礼出入以减少步行路程,乾隆欣然采纳。但又恐子孙均走此门形成懈怠不恭,便下诏明确“今后子孙寿达七十者方可出入此门”,故称此门为“古稀门”。以后,清代各帝均无高寿,事实上出入此门者仅乾隆皇帝一人而已。正是“人生七十古来稀”。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祭祀过程中,很大一部分体力都消耗在了从故宫到天坛的路途中,对于年事已高的乾隆皇帝而言未免过于漫长。乾隆皇帝同意在皇乾殿开辟一个小门,可以抄近路抵达祈年殿。但多了一重考虑:朕在这里修道门,是为了避免祭天之路过于劳苦,但若是后世子孙也因为偷懒效仿,那朕岂不成了好逸恶劳不良风气的源头?

于是,他给这道门命名为“古稀门”,意思是,必须是70岁以上的人才有资格从这道门走过。由此可见,乾隆皇帝是严格要求自己的后代。遗憾的是,继乾隆皇帝之后,清朝没有一个皇帝能活过70岁。所以,到目前为止,走过古稀门的只有乾隆皇帝一个人。

除“古稀门”外,还有“花甲门”。皇帝祈谷均需自正道(即丹陛桥)步行至祭坛。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弘历(乾隆皇帝)已达花甲之年(六十岁),感到力不从心,特辟此门,以减少皇帝行走之劳,称“花甲门”。

天坛祈年殿。(图片:Wikimedia Commons/mayanming)
天坛祈年殿。(图片:Wikimedia Commons/mayanming

天坛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伦理等级最高的古代祭祀建筑群,占地约273万平方米,是紫禁城的四倍。

天坛布局严谨,设计独特,突出了天空的辽阔高远。园内建筑气势恢宏,古树森森,烘托庄严肃穆的气氛。天坛的建筑特色荟萃了古代哲学、历史、数学、力学、美学等,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和内涵:阴阳、五行、天象、尊卑秩序等等皆在其中。

坛墙的形状含有寓意:南侧垣墙的转角皆为直角,北侧转角则为圆弧形,象征 “天圆地方”,俗称“天地墙”。坛内主要建筑多以蓝色琉璃瓦覆顶,象征天色。祈年殿和皇穹宇这两个单体建筑都使用了圆形攒尖顶,其外部的台基和屋檐呈层层收缩上举,营造出动感和渐渐与天接近的感觉。天坛的壮观、古朴与典雅,历经数百年的风雨,贯穿着传统内涵的博大与精深。

本文章或节目经编辑制作,转载请注明希望之声并包含原文标题及链接。

原文链接:天坛有一道很神秘的门 只有一位皇帝走过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金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