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黄金时代已逝 中国市场仍存

2016年01月30日 23:34 PDF版 分享转发

2016-01-24 22:03 来源: 之声 作者: 苗子

中国工作20多年的德国经济法律师施图肯(Bernd Uwe Stucken)认为,早在2012年,外商对的狂热便开始消退。如今,有的行业承受着营业额减半的损失。但也有的行业仍创下增长15%的业绩。

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ics)于1月20日在柏林举办一场对话会,主题是:下行压力下的投资气氛。主讲人施图肯(Bernd Uwe Stucken)博士接受了德国之声采访。

德国之声:中国经济增速去年降至7%以下,许多人说,“时代”已经过去。外业对中国投资的气氛也在降温吗?从外国企业的角度来看,他们的投资热情如何?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施图肯(Bernd Uwe Stucken):气氛有好有坏。我想,黄金时代的确已经过去,这是众人的共识。但不同的行业气氛不同。有的行业势头良好,比如与铁路相关的供货商。有的公司去年的增长率还达到10-15%。原因是中国国家对铁路建设予以大力支持。行业有所放缓,建筑行业相关的供货商业务下滑。也有些行业处境很糟糕,特别是钢铁、纺织,还有近期经历巨变的电子行业。可以看到,世界电子行业巨头如、韩国公司从中国撤出,苹果供应商富士康也将生产转移至其他国家。供应链下一环节的德国中型企业也步其后尘。我们也知道有的企业去年的营业额锐减四成至五成。这也导致这些企业决定退出中国市场。

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气氛很糟或很好。不过,总体而言,大概自2012年起,大幅度增长的阶段就宣告终结。对中国的狂热也随之逝去。

德国之声:您说到电子行业近期经历巨变,撤出中国市场的原因是因为劳工成本上升吗?

施图肯(Bernd Uwe Stucken):有许多不同的动因,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劳工成本,上升很快,多年来一直以10%的速度递增。我记得2012年,一家德国公司如果只同意提高工资8%,会引发罢工,因为工人已经习惯每年涨工资10%。刚开始(对公司而言)还可以承受,因为产量不断增加,总产量很大,可以聘用新工人,降低单位生产成本。但2012年大概是一个分界点。涨工资的要求让企业的业务更为困难,也显示在收支平衡表上。

另一个原因至少同样重要,那就是人民币元的强势。人民币特别是对欧元大幅升值。也可以说欧元贬值了。对德国经济而言当然很棒,因为可以以很好的价格向中国出口。但对于从中国向外出口的外国和中国企业而言,价格就变得太高了。他们遇到很大的问题。

另外一个问题是比如钢铁和光伏产业,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也就是说,这些企业会以任何价格把产品卖出去。特别在钢铁和风能产业,其价格之低是德国中型企业无法抗衡的。他们就不得不退出市场。

施图肯(Bernd Uwe Stucken):有些行业处境很糟糕,特别是钢铁、纺织,还有电子

德国之声:那么,从中国政府的角度来看,对待外国投资的态度又是如何呢?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J?rg Wuttke)不久前向媒体表示:“我们不知道自己是否还继续受欢迎。”您怎么看?

施图肯(Bernd Uwe Stucken):我不会说,对待外国企业的态度恶化,只是,有一些框架条件对外国企业不利。比如“合规”(compliance)这一话题。在中国有不错的法律体系,但很多人并不遵照行事。所以,无论是不正当竞争、腐败、触犯环保法规,国家都有权依法调查,但调查的方式方法,从外国企业的感知来看,会觉得更多是针对外企的。在食品行业受到大规模安全调查的有外国企业。汽车行业的调查也针对外国企业,尽管部分违规的做法是其中国合作伙伴推荐的。这些外企单方面承受制裁的事件,导致消极的评价。我当然觉得这是不好的,但这也并非中国特有的做法。对待的态度也不同于对待本国企业。如果外国企业的行为过于严重,我们在欧洲也会采取这样的措施。

我并没有消极的感受。但我认为,有一些障碍不利于中国经济发展。比如互联网审查、互联网减速。对于中国的现代化改革而言,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此外,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还有一个我们很关注的问题,就是中国很高的债务水平,特别是地方债和国企债务。自2008年以来,债务水平大幅上升。挑衅一点说,中国的负债就和日本、希腊相似。关键是外界是否有钢铁般坚定的信任:对日本人们有信任,对希腊没有。同时,中国的部分债务落在错误的领域。比如房地产存在严重的过剩,有些投资完全没有带来盈利,只有负债。就在两天前,我刚看到一个视频,一栋全新的高楼在中国被爆破拆除,因为完全不需要。但建这座高楼的债务却没有随之消失。

德国之声:对于已经在中国并且取得成功的外国企业,比如大众汽车,在中国经济放缓的背景下,是否还能续写成功的历史呢?

施图肯(Bernd Uwe Stucken):长期来看是的。尽管存在债务、软着陆、硬着陆的讨论,中国仍是个巨大的经济体,就像美国一样。美国在经济上同样经历过困难的时期,但对德国企业而言仍是个重要的市场。中国也是如此。无论发生什么,即便是很糟糕的事情,中国仍很重要。德国企业的确应谨慎行事,但对大多数企业而言,现在因此就退出中国市场是错误的决定。真正退出中国市场的企业是因为赤字连连,那么退出也是合理的。从汽车行业来看,长期而言,仍应当留在中国市场。

本·乌·施图肯(Bernd Uwe Stucken)在中国已生活了20多年,先后为多家德国和国际律师事务所工作,目前就职于品诚梅森律师事务所。他在企业的外国投资、并购、重组方面有多年的经验。1989年,施图肯前往中国南京的中德法学研究所教授课程。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赵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