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收购案频被叫停 中国资本前进欧洲受阻

2016年11月03日 22:22 PDF版 分享转发

2016-10-31 23:33 来源: 港股解码 作者: 杨杰东

文章《欧洲正迈向极端:曾经统一繁荣的欧元区要结束了?》中提到,现在欧盟内部新崛起的“欧洲怀疑主义”浪潮越演越烈,而加拿大和欧盟之间的欧加自贸协定(CETA)很可能因为瓦垄大区这小小一块地方的反对而流产。

欧加自贸协议过关

然而最后时刻却出现了逆转,它竟然奇迹般通过了!德国媒体报导说,赶在中欧时间10月29日午夜前,全部欧盟28个成员代表完成签署CETA的书面确认,之前“从中作梗”的瓦隆大区议会终于批准了这个文件。担任欧洲理事会轮值主席的图斯克随即在自己的推特上公布将与加拿大总理杜鲁多举行欧加峰会的消息。

图斯克推特截图:“任务完成!刚与@杜鲁多总理同意这个周日举行欧加峰会”

欧盟的消息称,签署这个协议之后,双方之间的99%关税都将取消。而取得这样的“成果”,应该是反对最热烈的农场主的要求得到了满足(其实欧盟对农业的补贴非常严重)。

CETA象征意义极大场外抗议声浪不绝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而对于两岸的普通民众来讲,这或许也并不是好消息。如上周文章提到的那样,他们认为这个协议只会图利大企业,让他们更容易赚钱。对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或许意味着本来很高的欧盟标准的降低,与劳工权益的被漠视和工作机会的失去。举个例子,转基因食品可能会通过加拿大流入欧洲,质量不佳的产品也可能大量流入欧盟冲击当地的产业(因为美国与欧盟之间的投资协议TTIP还在商讨之中,过程也颇受争议,CETA被认为是北美与欧洲市场融合中极具象征意义)。比利时抗争的结果,作为补充协议,比利时有权就保护本国农业经营者而对大西洋对岸的竞争对手设置障碍。不过在中欧时间10月30日的协议签署还是引来诸多抗议。

而协议中另外一个引发广泛争议的地方,在于仲裁机构的设置。协议中建议设置一个专门的处理贸易纠纷的法院。而作为参与协议的商业巨头,可以向法院控告欧盟监管机构,反对其作出的裁决,如果商业巨头认为这违反贸易自由原则。如此,公司便可以绕过政府机构,直接跟监管机构叫板,若胜诉或能冲击欧盟监管机构对其市场的控制权,影响不可谓不深远。

今年9月份德国化工制药巨头拜耳(BAYER)收购美国农业生物技术巨头孟山都(Monsanto),交易作价660亿美元,成为今年迄今为止德企海外收购之最。但由于孟山都强烈的转基因技术背景,引发德国多地环保与食物安全团体的示威,被批评欧盟向美国的低标准农产品打开大门。如今欧加自贸协议正式签署,估计引发的疑虑更难以被消除。

如今两只手隔着大西洋紧紧握在一起,中国却在前进欧洲的途中开始受挫。

中国资本前进欧洲受阻

所以我要说的坏消息就是,中国资本在德国的几项收购通通受阻了。受阻的主要涉及近期两单收购计划:监管部门德国10月24日证实撤回了对9月初中国福建宏芯基金收购德国工业设备生产商爱思强(Aixtron)的批准,以及进一步深入调查中国半导体企业三安光电对德国照明企业欧司朗(Osram)的收购计划。前一笔涉资6.7亿欧元,后一笔4亿美元,分分钟10亿欧元的并购案化为泡影。

理由呢?据德国《商报》的消息说,爱思强的案子遇阻与美国的“善意提醒”有关,美方告知德方,爱思强产品可军用。至于三安光电的收购案遇阻,则被欧洲传媒认为与三安光电在另一个收购案中扮演不透明的角色有关。三安光电取消了爱思强的一笔大订单,导致它的股价大跌,紧接着一笔来自中资的收购要约就送上了门。收购爱思强与欧司朗的两家公司,都被指与厦门市政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笔者认为更深层次的原因,与德国监管部门对中资频繁并购产生了“戒心”有关,担心德国的未来技术会因此外流。

咨询机构安永早前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对欧洲尤其是德国的企图心史无前例。2016年上半年,就创纪录收购了37家德业,交易规模达108亿美元;而2015年全年中资对德企的收购有39家,涉资仅有5.26亿美元。

美的吞下库卡挑动技术保护的敏感神经

中国家电企业美的对德国机器人制造商库卡(Kuka)的收购,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并购。中国与德国政府都在推进工业4.0,以期加速工业的更新换代。库卡则是工业4.0的关键企业,因其拥有关于德国工业界敏感数据,曾被德国政府要求卖给自己国内的企业。可惜因作价过高乏人问津,被美的吞下。同样地,欧司朗是很多汽车企业照明设备的提供商,也可为智能手机生产半导体组件,技术上也拥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所以,德国政府不得不绷紧自己的敏感神经。中德之间的商贸合作非常紧密,这个可以从媒体的报导中知悉,但台面下往往暗流涌动,当并购资本势如破竹之时,保护自己几乎是下意识的举动。

中国化工购先正达难产?欧委会:忧竞争不足

前面两单并不是事件的终结,不好的消息陆续传来。欧委会9月28日表示,正对中国化工收购瑞士农业及种子巨头先正达(Syngenta)的案子进行深入调查。要知道,这个在今年2月达成的收购交易,以涉资430亿美元的天价被评为中资近年来进行的最大规模海外并购。

对这项收购进行调查的官方原因,据欧委会的解释,是可能导致欧洲市场的竞争不足,这与早前欧委会否决长和旗下的3英国收购英国流动电讯商O2的原因惊人一致。这样的原因,也许不能令很多人信服,而对于有意前进欧洲的中资企业来说,更加是一个教训:如果有意买买买,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导致市场份额过高,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界:市场准入不对称是最大问题

就德国自身来说,其国内企业界最大的声音,来自对中国与德国双方在市场准入方面的不对称产生抱怨。他们认为,德国企业在参股或者收购时,会面临各种限制和技术转让条款的制衡,或者一定要跟中国企业成立合资公司,在公开招标中也往往处于劣势,这无疑创造了很强的投资壁垒。德国市场则没有对中国投资者设置同样的前提。不过新华社的文章则批评,德国此举是“贸易保护主义”。贸易保护还是自卫之举,本来就是一体两面。

德国经济部长加布里尔(Sigmar Gabriel)带领的60人经济代表团将会在本周二(11月1日)开启访华行程。临行前他接受德国媒体访问时表示,争取平等的市场准入是这次访华的重要议题。

被称为德国最富裕的州份巴伐利亚州,集中了德国很多的机械与高科技企业。而中国企业在并购案中,往往对高科技企业产生浓厚兴趣。该州的农业经济部长就通过媒体向这位经济部长喊话,呼吁德国联邦政府的行动要快,才能避免“丧失技术主权”。被美的吞并的机器人制造商库卡,就是位于这个州的高科技企业。

人民币贬值预期加剧中企加速走出去

虽然中国企业前进欧洲近期遭遇不小困难,但这丝毫不会影响他们走出去的意愿。一方面,鼓励企业走出去,向外投资,背后有政府的政策扶持;另一方面,人民币加速贬值,成为这些企业一定要面临的选择。笔者曾与一位资深财务总监闲谈,他接触的客户中,不少的中资企业向外并购,都与人民币的贬值预期有关。市场预期往往是很可怕的,其方向一旦形成,几乎所有投资者会做出一致的行为,反过来更加速了趋势的发展。

企业也曾经因为汇率的大幅波动,产生过走出去的热潮。不过与中国不同的是,当时日元快速升值,币值的变动导致日企在全球捡“便宜货”,甚至华尔街的很多大楼都被其买下。如今,很多大楼的业主已易主为中国投资方。随着日本的经济泡沫破裂,负债重重的日本企业只能贱卖海外资产。虽然情境不同,但从中吸取教训,必然成为中资企业走出去的必修课。

欧洲已入秋,但对于前进欧洲的中国资本来说,今年的冬天似乎来得格外早。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李心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