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为什么披萨是圆的 包装盒却是方的

2019年10月30日 16:22 PDF版 分享转发

为什么圆要装在方盒子里

在我们的印象中,圆的东西装在与之匹配的圆形容器里显然要更省空间,就像圆形的蛋糕一般会装在圆柱形的蛋糕盒里。那么为什么披萨也是圆的却总是装在方盒子里呢?作为一种快餐,包装设计的目的都很实际,即便宜、便捷,披萨盒也是如此。制作方盒子只需要一张纸板,经过裁剪折叠后就完成,降低了制作成本。而圆盒子则至少需要两部分——底座和盖子,对于圆形的加工弯折也相对麻烦。

要知道在把披萨当作日常食物的国外,商家每分钟都会接到许多订单,客户们可没有耐心等,打包必须迅速而且便于运输,这时候只要取出预先准备好的方盒子纸板,顺着折痕折叠就可以快速完成打包。而且方盒子的叠加比圆盒子更稳定,摆放时可以紧挨在一起,这样,在“快马加鞭”的运输途中,你的美餐就不至于偷偷“溜走”。另外也有人提出,方容器中放圆形的食物,在四角留下了空隙会更便于取食

聋哑人阅读时会听到脑中话语吗

我们在默读或自言自语的时候,脑海里总会伴随着自己的“声音”把我们所看所想的读出来。但是对于聋哑人,当他们在阅读时,是否会有这样的“声音”呢?根据聋哑人们的自述,他们的体验也存在差异。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一位在两岁时就失聪的聋哑人表示,他对外界的感知都是视觉主导的,在阅读时脑海里出现的并不是声音,而是手语、文字或图片。而另一位聋哑人在阅读时却能“听”到脑海里的“声音”。按照他的描述,这是一种象征性的“话语”,并且会伴随口型或手语的画面。但是这“声音”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他在进行语言治疗中学习了手语之后才“听”到的。也有一些幼年失聪者会在梦中听到单纯的“声音”,没有手语和口型的辅助。

不过,这种脑内语言与我们读出文字时的声音并不一样。根据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理论,语言内在化后,会被剥离一些声学特性,也就是形成“压缩版”的象征性“声音”。这种内部声音对我们控制自身行为、塑造自我意识有着重要意义。

湿纸冷藏后为什么恢复得更好

办公桌上的水杯一不小心被碰倒后,打湿了重要的办公文件或者心爱的书籍,有过这种惨历的人往往会用电吹风吹干或晾干它们。结果干了之后的纸张却像是被烫了个新发型,变得皱巴巴的。其实还有个更好的办法可以拯救你的文件或书籍——放进冷藏室

纸张被打湿之后,水分子与亲水的纤维素分子结合,打乱了纤维素分子之间原有的氢键。而在水分蒸发时,纤维素分子间又会重新形成氢键,不过此时连接的位置已经发生变化,使纸张变皱。另外,纸张间隙中的液滴在蒸发过程中改变的表面张力也可能对纸的内部结构造成影响。

在较高的温度下快速干燥,这一变化就会更加剧烈,这也是为什么用电吹风烘干的纸张会皱得厉害的原因。而将打湿的纸及时放入冰箱的冷藏室可以减缓水分蒸发,使纸张纤维有充足的时间“缓过来”,最终基本恢复到原有的内部“秩序”。

蝉鸣为何总出现在炎热的夏季

当知了(蝉)们开始,我们就知道盛夏来了。为什么它们偏偏要挑这么燥热的时候制造聒噪的声音呢?

这就不能怪蝉了,因为它们一般都是在初夏时才能从土里钻出,由若虫蜕变为成虫。尽管蝉的寿命可以从几年到十几年,但它们绝大多数时间都处于若虫阶段,生活在地下。到成虫阶段也就意味着寿命将尽,它们必须尽快找到配偶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

和其他许多动物一样,“唱歌求偶”是雄蝉与生俱来的使命。它们用来发声的器官叫做鼓膜(tymbal),两侧腹部前端各有一个。通过收缩鼓膜部位的肌肉,带动其发声,而这一动作会以每秒300~400下的频率重复,产生持续的鸣声。两个鼓膜还自带效果,分别产生的声波会叠加,使音量大增。

蝉的鼓膜(tymbal)

蝉一般都是在晴朗的白天鸣叫,不同种类习惯鸣叫的时间段也不同,从清晨到日落都有。还有些种类的蝉需要“合唱团”成员达到一定数量才会“开演”,独唱往往不足以吸引到雌性的注意。空气湿度也会影响蝉鸣,在下雨天你一般听不到它们的动静,这可能是因为被打湿的鼓膜无法发挥出最佳效果。在某些情况下,你也许会听到蝉在夜晚鸣叫,那通常是它们受到了人工光源的刺激或其他惊扰。

“既视感”是怎么一回事

“明明是第一次见,怎么感觉好像在哪儿见过”——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既视感”。难道是前世记忆或者是预知能力?玄幻小说可以这么玩儿,但主流科学界并不认同。“既视感”又被称作幻觉记忆,源自法语“Déjà vu”。据调查有三分之二的健康人群都出现过既视感。这一现象在喜欢旅行、看电影的群体中更为频发,年轻人也比年长者更容易出现这种感觉。

科学界一般将这种生理现象归结为记忆储存的短暂混乱。尤其是在我们感到疲倦或“压力山大”时,就更容易产生记忆混乱,将前几毫秒刚获得的信息当成久远的回忆,从而对接下来的经历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而对于经常旅行的人来说,眼前的场景总在不断切换,陌生的信息不停涌入大脑,但我们并不能记住所有的经历,某些被我们略过或者忘得差不多的场景可能会留下残存记忆,当你遇到类似情景时就会被触动。还有不少被调查者表示他们的既视感是来自于梦中场景的,而梦的素材往往会取自于你过去的记忆。

医学上认为既视感可能是左右脑信息处理不协调所致。许多患者会频繁地产生既视感。还有一名男性为了缓解流感症状,在同时服用金刚烷胺和苯丙醇胺这两种对具有调节作用的药物后,也出现了频发的既视感。研究者据此推测这一现象可能与相关脑区受多巴胺的调控有关

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的记忆也并不可靠,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如此,你的某些记忆会开始逐渐模糊,不同时期的残存记忆很可能被混合再加工,甚至加上了自我脑补。所以下次产生“这位妹妹,我好像在哪儿见过”的念头时,问问自己,是不是在梦里?

来源:万物 作者:把科学带回家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周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