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41岁医师竟患上中风 他揪出脑中风2大凶手

2019年04月06日 5:12 PDF版 分享转发

作者:邱显学

心理压力加上饮食不当,就是引发脑的危险方程式。(Shutterstock)

编者按:脑神经专科邱显学最擅长治疗中风,曾在国际医疗期刊发表多篇中风相关研究。然而他自己在41岁那年,却没躲过威胁。磨难过后,他仔细回顾此前的生活习惯,找出引起中风的两大凶手:心理压力和不良饮食。并且,他也开始戒掉占据现代人生活的中风因素——“代餐食物”。

压力+饮食不当=引发脑中风的危险因子

退伍后我到林口长庚中医部担任住院医师,一年后转申请到彰化基督教医院神经科,住院医师超时工作如同跑马拉松一般,有时为了可以休连假而调配值班,必须从周六的早上7点开始上班,一直到周一下午的5点才能下班。

奇怪的是,连续上班58个小时,或是值夜班时被护理站叫醒个四、五次,我的、气喘竟然也没什么发作,顶多就是睡眠不足,开晨会进行病例讨论时脑筋打结。住院医师超时工作,造成失忆、猝死的悲剧时有所闻,但对我来说,这正是实践小时候体弱多病,所以希望自救救人的心愿,即便任务再多、工作再忙,身心还是有着生活踏实的舒畅。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之后因为想回乡发展,我申请到高雄长庚中医部,在中西医专科共训的制度下,取得神经专科医师的中西医执照后,归建中医部针灸科。回家乡服务是心之所向,在高雄长庚的打拼过程虽然疲累,但过敏体质在此期间已改善九成以上,只有偶尔太疲惫,在深睡时有点哮鸣,或是偶尔手肘皮肤炎处有些发痒,鼻炎症状倒是完全没有发作过。

就我自己的经验是,“忙碌”不一定是脑中风的危险因子,从当兵到住院医师时期,我的生活忙碌但还算是身心健康。一直到2008年底,我急切的想要在自己40岁时有更多作为,戮力推动各种与脑中风相关的中西医合治临床研究与计划,一口气拼了包括国健局、卫福部(前卫生署)、国科会等共五个计划专案,还投稿二份医学论文开始,心理上承受莫大的压力。再加上当时我还是成大医工所的博士生,分身乏术之下,饮食又回到大学那种抓个面包、喝杯咖啡解决一餐的状态。简单来说,当时我的身体情况就是处于一种心理压力奇大,但又营养不良的状态。

身为中西医合治的脑神经专科医师,我并非没有风险意识,为了不加重自己的精神压力,索性向已读了二年的成大医工所博士班办休学,想趁着2009年的农历年假好好休息、放松。没想到,才过完农历年假,2月25日我就脑中风了。

追溯我的致病因子,勉强算是有家族史,两位祖母、一位祖父以及家父,都有脑中风史,而且三代脑中风的年纪,有年轻化的趋势。但是,除了家族史之外,藉由个人的生活与工作简史,探究自己的健康状态与41岁就脑中风的可能关联,我认为“心理压力”加上“饮食不当”,就是引发脑中风的危险方程式。

中风之后,我禁绝食用精致面包、奶茶、拿铁等混合性饮料,因为吃了这些东西不仅会忘记正餐的可贵,也容易引发胃胀或胃食道逆流。以时下的生活型态来看,对于人体来说,正餐或点心其实已难区分。因为在米面食的正餐外,商业化的食品随手可得,像是速食、泡面、面包蛋糕、拿铁、奶茶类等饮料都含括在内。

中风之后,医师开始禁绝食用精致面包、奶茶这类代餐食物。(Pixabay)

引发脑中风的代餐食物

中医有个观点,“胃不和则卧不安”。意指胃部不适,除了会影响到消化系统之外,神经系统也会受到干扰。食道逆流或胃胀,会影响到睡眠品质,让精神状态产生焦虑感或烦躁不安,因为胃胀会造成心悸或胸闷,而胃食道逆流则是会引起咳嗽或后鼻咽道敏感,还有食物接触性造成的皮肤疹,这些症状都难以厘清到底是食物本身引发的过敏现象,还是食物被改造后对人体造成的影响。

此外,拜化学工业的科技进步所赐,起云剂、乳化剂和抗氧化剂等,还有各种叫得出名字却不知道长期食用是否有问题的食品添加剂,坦白说,没有具体的证据支持这些化工添加剂对人体的害处。在医学研究上,除非是长期追踪一群特定的对象一、二十年以上,而且为数众多,才能滤过其他饮食因素的共伴影响,得到较为严谨的观察结论。

我想谈谈饮食问题对于健康的影响,是因自己在脑中风前就是这类人工“代餐食物”的好用者。也许会有人认为,个人造业个人担,只有少数人会天天使用这类饮食,但别忘了幼稚园的孩子,从小就习惯于“便利”的饮食内容,自然会成为未来几十年屹立不摇的代餐产业支持者。

要记得一件事,天然的食物无法抵抗氧化,无法抵抗微生物繁殖,无法抵抗温湿度的改变,除非是以物理、化学的方式加工,甚至从最根本的基因改造才有可能长久保存。但是,那些腐败不了的食物,你的肠胃道该如何分解消化?

就消化生理而言,分解消化食物的程序从“看见食物”开始启动,入口咀嚼开始分解,视觉、嗅觉和味觉一起作用,让吞咽食物更具正当性,经由视觉、嗅觉和味觉的共同作用,人体自然会摒弃不恰当的食物。除了保护人体以外,食物的色、香、味,也会让消化系统提前做准备,等食物真正被吞下肚后才不会被闲置,这是人体对食物所产生的一种生理反射,以加速分解消化的过程。

但是人体不会知道,食物的色香味是模拟的,还是真实的?正是这样的感官欺骗,带来无法想像的饮食危机。

在消化系统中,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所有下肚的东西都需经过极高酸性的胃液,还有各种外分泌素,让食物被锁在胃的出入两道闸门――贲门及幽门之间,进行消化分解,只要胃里被揉合的物质酸度及消化脢达标,幽门就会打开,让食物前往下一关十二指肠。

按照正常程序,胃所能承担的分解消化,自然会让食物往下一关走,但承担不了的呢?食物会停在胃袋里,等待更适当的消化液出现。那些以色、香、味蒙骗了感官的人工食材,到了胃里自然无法被原本的消化机制分解,只能等待更多的消化液分泌,而在等待的过程中会形成胃胀,过度分泌的消化液及胃酸也可能在食道中逆流,胃本身也会因过度的消化回馈及神经刺激产生发炎症状。

就算这些“代餐”食物已被分解消化了,如何被人体吸收又是另一件令人的事。通常,代餐食物的热量可以被计算得出来,但是内含的营养成分却难以满足和平衡身体所需,小孩过度接触这类食物,可能导致营养不良或,成人过度食用除营养不均衡外,代谢也容易出问题。

相较于代餐,那什么是“正餐”食物呢?真正的食物是以米、面为正餐的基础淀粉来源,符合当前居住在台湾这样的环境气候条件。淀粉是血糖的支撑主力,碳水化合物能维持身体能量的运转,肉品和蔬果是让身体必需的氨基酸及脂肪代谢得以平衡。

在食物的改造过程中,部分营养物质会受到影响或甚至消失,因此人体饥饿时若经常以代餐食物果腹,营养条件就会越来越差,因为饥饿是代表人体需要糖类跟其他营养充分补给的时候。长期营养不良则会导致生理代谢异常,举凡血糖、血压、血脂肪、内分泌及神经化学传递物都会间接受到波动。所以“人如其食”一点也没错,先天遗传的长相是一回事,至于长得健不健康,后天的饮食习惯影响甚巨。

真食物vs.代餐食物比较表

预防脑中风应少吃代餐食物。图为代餐食物和真食物对照表。

来源:《下午5点02分,我中风了》 商周出版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林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