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夏季人体特点及养生攻略

2019年05月25日 11:20 PDF版 分享转发

中医学源远流长,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德经》和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已经非常系统地阐释了养生理论。《黄帝内经》不仅记载了完善的养生理论,和众多养生家的养生经验,并且描述了切实可行的养生手段,诸如调神、服气、导引、食疗、起居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养生意识越来越强烈,有关养生的讯息也越发受到重视。

天体运行是四季交替的动因。由于日地角度的周期性变化,在北半球呈现出自冬至开始,白昼渐长而夜晚渐短,阳气渐长而阴气渐消,万物进入生长阶段;自夏至开始,白昼渐短而夜晚渐长,阳气渐消而阴气渐长,万物进入收藏阶段的规律。

夏季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昼长夜短,对人们生活工作有着重要影响。根据夏季的病机特点,制定适宜的养生法则,将能促进人们安然度夏

一、夏季人体有哪些特点?

夏季的火热之气与心气相通。心属火,在卦为“离”。“离卦”两阳爻在外,而阴爻在内。阳爻为实,阴爻为虚。离卦为阳热外散、内部空虚之象[1]。

夏季酷热,地表烘热。然而,地下凉爽,深井之水甚至刺骨。人体脏腑功能受气候的影响,发生相应的变化:春夏季,人的阳气亦趋于体表,皮肤毛细血管扩张,渐致体表畏热多汗;在内的肠胃多寒,容易出现水湿不运,胃脘痞满,纳谷不馨[2]。炎热夏季时,四肢发烫,而肚脐周围发凉。脾胃虚弱的患者,进入夏季后,肠胃不适症状会更加明显。感受风邪,吃得不合适,容易腹泻。

总的来讲,暑热、暑湿、寒邪、气虚,是夏季的四大病机特点。下面将分别阐述:1、暑热外袭

夏季,日地距离最近,日照时间最长,自然界欣欣向荣,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季节。高温天气致病属“热邪伤人”。温热邪气侵入人体,可见高热、汗出、面赤、脉数等证。

中医认为,心藏神,其液为汗,通于夏季。热邪逼迫津液外出,故表现为大量出汗,心阴耗伤;热邪扰神,心神不安,故表现为烦躁、、情绪不稳。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人体散热机制失调,体内大量蓄热,水盐代谢紊乱,还容易中暑。

2、暑湿困脾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进入暑伏天,很多人即使静处室内,不动也会出汗,而且汗是粘粘的,出汗后也不解热。任凭厨师做的色香味俱全,就是一点食欲也没有。还有的人,大便也是黏黏糊糊的。刚入厕后不久,又觉得有大便,但真去厕所,却排不出大便来。

暑湿邪气,分为外湿和内湿两类。外湿源于夏季降雨,空气湿度增大。进入“三伏”后,外湿更为明显。内湿源于素体脾胃虚弱,湿邪内停,或过食生冷冰镇食物,郁遏脾阳,寒湿内困。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湿,主四肢肌肉,通于长夏。湿邪重浊,阻滞气机,清阳不升,故见困倦懒动、头晕头重,甚则头重如裹;湿邪困脾,故见纳差、腹胀、便溏,甚则腹泻;湿邪浸淫肌肤,则见皮肤瘙痒。再者,湿邪趋下,易致尿频、尿急、尿痛,及会阴部潮热不适等。

3、寒邪内生

在炎热、闷热的夏季,寒邪从何而来呢?来源主要有二,一者外寒,二者内寒。

过度使用,吹穿堂风,在室外露宿,浴后受风等,均是夏季的外寒邪气。中医认为,寒主收引,寒主凝滞,易伤阳气。感受外寒后,易出现,颈肩痛,咽痛,畏寒,甚者恶寒发热等。

贪食冰镇生冷,或素体脾胃阳虚,则是内寒之源。冰镇生冷入胃,戕伐胃阳,损及脾阳,从而导致胃痛、腹痛、腹泻。在脾胃阳虚的女性,还会表现为,甚则经行呕吐。

4、气阴两虚

进入暑伏天,稍微活动就浑身出汗,虽没强体力劳动,仍然浑身酸懒无力,还容易心慌气短,做起事来力不从心。在暑伏季节,由于皮肤排汗泄热加强,加大心脏负担;由于汗液排出,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又增加了心肌供血供氧的负担。因此,夏季也容易发作心脑血管疾病。

夏季大量汗出,导致体液丢失。由于“气随津脱”,而“汗为心之液”,终致心气不足。再者,睡眠不足,体力恢复欠佳,均可导致气虚。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故进入夏季,常见心慌、气短、胸闷,力不从心、精神不振等。尤其在体弱多病、年迈体虚之人,气阴两虚的表现更为明显。

二、夏季养生有哪些原则?

养生的基本法则是调和阴阳。综合运用调神、调起居、调环境、调饮食、药疗等手段,以促进脏腑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此即古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之意。

三、夏季如何调整精神状态?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就是说,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阔,精神饱满,如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那样,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举凡懈怠厌倦,恼怒忧郁,则有碍气机通调,皆非所宜。切忌火爆脾气,一蹦三跳,情绪激动,以免发生心脑血管疾病。

情志是致病的第一要素,也是治病的第一要素。不良情绪跟很多疾病相关,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肠易激综合征、失眠、头痛、痛经等,就与精神压力过大有密切关系。调整情绪即能治疗多种疾病,如在古医籍中就有使病人大哭、大笑、大悲、大恐、大怒来治病的办法。

夏季闷热的天气,扰动心神,使人烦躁不安。因而,建立良好心态,调整情绪尤为重要。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将有助于找准自己的人生位置。再结合自己不断的努力,就能逐渐达到老子所说的“无为,无不为”的高境界了。

四、夏季如何调整作息?

1、晚睡早起

《黄帝内经》明确指出了“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3]。《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

夏季昼长夜短,万物处于生长的旺盛时期。人类也应顺应自然界的特点,而晚睡早起。自古以来,“晚睡早起”的具体时间,各家阐释不一,但“春夏养阳”的思想是一致的。子时(23:00-1:00)阳气渐长,故夏季应在夜间11点前入睡;卯时(5:00-7:00)大肠经气始盛,胃肠蠕动增强,此刻晨起则能振奋阳气[4]。

2、预防失眠

盛夏酷暑,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间大受影响,不少人一到夏季即显得身心疲惫,精力不支。

夏季白昼时间长而夜晚时间短,可能是影响睡眠时间的一个重要因素。再者,中医认为暑热之邪,最易扰乱心神,以致出现心中烦躁懊恼,不易安然入睡。而保持适当的睡眠时间和良好的睡眠质量,又恰是有效恢复精力,能够安然度夏的重要因素。

为排遣夏令失眠的痛苦,有些人热衷于麻将取乐、打牌消遣,以致于愈玩耍愈兴奋,愈兴奋愈难寐,形成恶性循环,此法实不可取。

改善夏季睡眠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持正常的生活节奏。到了睡眠时间之前,应杜绝一切容易导致兴奋的事宜。半夜三更还聊天打牌,势必影响睡眠,加重失眠。

2、适当服用养心安神的药物或食品,以助睡眠。药食同源之品如莲心、百合、枣仁等,若能经常煮汤或熬粥服用,亦有一定的安心养神作用。

五、夏季如何正确使用空调?

夏季是一年中皮肤排汗、排毒最旺盛的季节。机体以适当出汗为宜。排汗能舒展阳气、祛除湿邪,还能调节体温。

人体最适宜的室温为22-27℃。受空调冷风的影响,皮肤毛孔、毛细血管收缩,容易诱发头痛、颈肩腰腿痛、胃痛等。长期处于低温环境,毛孔闭塞,皮肤排汗减少,浊气因而蓄积,体质因之下降。处于月经期的女性,还容易诱发或加重痛经。

正确使用空调,才能维护机体的散热机能,达到养生的目的。空调最低温度不能低于22℃,且室内外温差不得超过5℃。此外,不可直接对空调风,也不可通宵使用空调。

来源:健康头条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林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