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人物百家】民国教育之父——蔡元培(四)

2017年05月10日 10:47 PDF版 分享转发

记者/主持人:香梅

时光如流,往事如烟。

人物百家,回首悠悠岁月,讲述真实历史。

百家人物,正如那天上的星星,闪烁在夜空里,常留在记忆中。

上期说到后,着手引进人才。可是北大在这个问题上有不同的看法,还形成了不同的意见,确实给蔡元培出了个难题。蔡元培最后拍板:北大一切以学术为主,政治倾向随便儿,不影响教学。

具体在教师聘任上,蔡元培的原则是:能力第一,只要有真才实学、热心教学、有研究学问的兴趣和能力,不管国籍、资格、年龄、思想倾向,都可以聘任。这个条件开出来,很快,一大批学者来到了北大。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4-1-%e8%94%a1%e5%85%83%e5%9f%b9%e5%85%88%e7%94%9f%e5%a1%91%e5%83%8f%ef%bc%88%e7%bd%91%e7%bb%9c%e5%9b%be%e7%89%87%ef%bc%89蔡元培先生塑像(网络图片)

1916年12月的,天寒地冻。在北京前门附近,有一位戴着眼镜、身穿长袍、看起来饱读诗书的文化人,连续好几天在中西旅馆的走廊里徘徊。旅馆伙计一打听,这位先生要拜访一位客人,可惜几次都不巧,他拜访的这个人都在客房里睡觉。伙计要去把睡觉的人叫醒,可这位先生说,别叫醒他,让他睡吧,我下次再来。

这位来拜访客人的文化人,就是蔡元培。他想见的人是:陈独秀!

4-2-%e8%94%a1%e5%85%83%e5%9f%b9%e4%b8%8e%e9%99%88%e7%8b%ac%e7%a7%80%ef%bc%88%e7%bd%91%e7%bb%9c%e5%9b%be%e7%89%87%ef%bc%89蔡元培与陈独秀(网络图片)

关于这段往事呢,汪孟邹在日记里边这么写的:“蔡先生差不多天天要来看仲甫(陈独秀的字)。有时来得很早,我们还没有起来。他招呼茶房不要叫醒,只要拿凳子给他坐在房门口等候。后来我和仲甫商量,晚上早睡,早上要早起些才好。”

蔡元培为什么急着要见陈独秀?他想请陈独秀做北大的文科学长。这个职位不一般,相当于北大副校长。

陈独秀原来一直在。早在1915年,他就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杂志,宣传民主思想与新文化。当时,年仅36岁的陈独秀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陈独秀想以《新青年》为基础,创立一家大书局,更有计划把它发展成出版集团,于是,跟着亚东图书馆老板、出版商汪孟邹来到北京招股募款。这个消息让蔡元培听见了,就有了前面的故事。

4-3-%e8%94%a1%e5%85%83%e5%9f%b9%e4%b8%8e%e5%8c%97%e5%a4%a7%e7%9f%a5%e5%90%8d%e6%95%99%e6%8e%88%e5%9c%a8%e4%b8%80%e8%b5%b7%ef%bc%88%e7%bd%91%e7%bb%9c%e5%9b%be%e7%89%87%ef%bc%89蔡元培与北大知名教授在一起(网络图片)

经过几次耐心等待,两个人终于见面了。蔡元培说明来意,诚心实意的请陈独秀到北大任职。不过,陈独秀考虑北大的名声,总是下不了决心。那时北大声名狼藉,陈独秀不敢轻易做决定。蔡元培了解到,陈独秀办的《新青年》主要阵地在上海,于是建议他把《新青年》和新文化思想一起带到北大,既可以一边教学,又可以让新思想在北大传播。这么一说,陈独秀也觉得是个好办法,于是,放弃了发展出版集团的计划,决定到北大任职。这就是人们传说中的蔡元培三顾茅庐请陈独秀的故事。

不过,陈独秀嫌自己学历有些低,难以担起学长的重任,他向蔡元培说,“我有一位朋友留学美国,叫,是博土,年龄比我小,学识不薄,诗书文论俱佳,能有他任文科学长最好。”蔡元培说:“仲甫推荐的人才,想必不差,不妨请仲甫代劳,替我写一封求贤信,言辞写恳切些。若不当学长,文学教授、哲学教授请他任选,你看如何?”蔡元培还是希望陈独秀任文科学长,同时也聘请胡适。

后来,蔡元培、陈独秀和胡适被称为北大的三大台柱,巧的是,蔡元培和陈独秀都是1879年出生的兔子,胡适是1891年出生,也是属兔的。当时有人戏称:“北大添个年青人,玉兔常伴月照明。”就是指的胡适。

4-4-1920%e5%b9%b4%ef%bc%8c%e8%92%8b%e6%a2%a6%e9%ba%9f%e3%80%81%e8%94%a1%e5%85%83%e5%9f%b9%e3%80%81%e8%83%a1%e9%80%82%e3%80%81%e6%9d%8e%e5%a4%a7%e9%92%8a%ef%bc%88%e7%94%b1%e5%b7%a6%e8%87%b3%e5%8f%b3

1920年,蒋梦麟、蔡元培、胡适、李大钊(由左至右)在小院门口合影(网络图片)

胡适这个人不简单,他和陈独秀和蔡元培都属于年少得志,像李鸿章和曾国藩一样,年纪轻轻就已经有些名气。胡适19岁考中政府外派留学的名额, 26岁回国,在陈独秀的推荐下入北大担任英文学、英文修辞学和古代哲学三科教授。

胡适是蔡元培破格录用的教授,也是北大最受学生喜爱的教授之一。胡适在留学的时候就特别善于演讲,来到北大以后,他的脱稿演讲大受欢迎。当时在北大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北大红楼内外人头攒动,笑声和掌声不断。年轻的胡适站在讲台上,讲起话来抑扬顿挫、天马行空;大白话、之乎者也,怎么顺嘴怎么说,成了他的风格。

4-5-%e5%8c%97%e4%ba%ac%e5%a4%a7%e5%ad%a6%e7%ba%a2%e6%a5%bc%e6%97%a7%e5%bd%b1%ef%bc%88%e7%bd%91%e7%bb%9c%e5%9b%be%e7%89%87%ef%bc%89北京大学红楼旧影(网络图片)

有一次,胡适应邀到一个大学讲演,他引用孔子、孟子、孙中山先生的话,随手在黑板上写上“孔说”、“孟说”、“孙说”,最后越说越过瘾,发表自己的意见时,直接在黑板上写了“胡说”两个字,结果引起哄堂大笑。这就是北大哄堂听胡说”的典故。

其实,象陈独秀、胡适这样的人才,北大还有很多。最著名的哲学大师进北大的过程就很传奇。

说起来很有意思,梁漱溟当初考北大,落榜没考上。他对佛学和哲学非常感兴趣,年纪轻轻就著有论文《究元决疑论》,论述佛学和人生道路的生死苦乐,有大彻大悟的风范,在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这篇论文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以后,被蔡元培看到了,认为水平很高,就找来陈独秀商量要让梁漱溟来北大讲印度哲学。

4-6-1921%e5%b9%b4%e7%9a%84%e8%94%a1%e5%85%83%e5%9f%b9%ef%bc%88%e7%bd%91%e7%bb%9c%e5%9b%be%e7%89%87%ef%bc%891921年的蔡元培与学者们在一起(网络图片)

当时,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有权独立主持文科的人事、行政事务。因为有蔡元培的支持,陈独秀不拘一格网罗人才,北大已经是中西荟萃,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了。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中学毕业的梁漱溟也成了聘任的对象。

不过,年仅24岁梁漱溟知道自己学历太低,与胡适、李大钊、陈独秀等人没法比,所以不接受聘任。他说:“我不懂印度哲学,宗派那么多,我只领会一点佛家思想而已。”蔡元培说:“你不懂,可是谁懂啊?都是半桶水,横竖差不多,反正找不到人,就你来吧。”不过梁漱溟还是不敢答应。最后蔡元培说:“你别当是来教书,就当是来共同学习。反正你喜欢哲学,我也喜欢哲学,我来北大,就是要把中国搞哲学的牛人汇聚在一起。”

蔡元培说的入情入理,梁漱溟自然是又高兴又羞涩,也就半推半就的答应了。在梁漱溟的随笔集《出世入世》里,他有好几回都提到这件事,每次引用蔡元培的原话,好像要给自己开脱: 各位北大学子,对我觉得不满,请找蔡校长!

4-7-%e6%a2%81%e6%bc%b1%e6%ba%9f%e5%85%88%e7%94%9f%e5%83%8f%ef%bc%88%e7%bd%91%e7%bb%9c%e5%9b%be%e7%89%87%ef%bc%89梁漱溟先生像(网络图片)

后来有人评论说,梁漱溟想做北大学生做不成,可一下子却成了北大的教师。有如此用人的魄力和慧眼,除蔡元培外,恐怕全中国也没有第二人。

有这样的魄力,是因为蔡元培坚持办学的理念:包容,容纳一切积极的思想。他抱定: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任何思想流派都可以在北大立足。一时间,北大出现各种思潮,成为思想的发源和壮大之地。

比如说:在新文化运动方面的著名代表人物,象陈独秀、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等;也有政治上保守、国学功底深厚的学者,象黄侃、刘师培、黄节、辜鸿铭、崔适、陈汉章等。这些人在政治倾向上,有的激进、有的保守、有的主张改良。短短几年里,北大不但成为北方第一学府,也成了全国第一学府。西方人认为,北大是最接近西方模式的大学,也是中国最有活力的大学。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蔡元培这个校长,别人看着干的风生水起,可只有他自己知道有多少困扰、艰难。也因为这些事,他先后辞职7次,也是创了北大的辞职纪录了。

那时候,正好五四运动爆发,北大又是中心,蔡元培一边忙着营救学生,一边被校务搞得焦头烂额,最后还被蒋介石批评了一顿。蔡元培为什么请辞七次呢?蒋介石又为什么要勀蔡元培呢?请继续关注《人物百家》民国教育之父——蔡元培的故事。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李心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