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人物百家】著名报人——储安平(一)

2017年08月15日 3:45 PDF版 分享转发

记者/主持人:香梅

时光如流,往事如烟。

人物百家,回首悠悠岁月,讲述真实历史。

百家人物,正如那天上的星星,闪烁在夜空里,常留在记忆中。

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个象征中国新闻界自由民主之风精神的媒体人,他曾是新闻界的风云人物,被中共迫害、打压、消声,乃至最后不知所踪,成了谜一样的存在。这个人叫

%e8%91%97%e5%90%8d%e6%8a%a5%e4%ba%ba-%e5%82%a8%e5%ae%89%e5%b9%b3%e3%80%82_%e5%89%af%e6%9c%ac著名报人——储安平。图片来源:

对于走过中共发动的文化大革命和反右运动的人来讲,储安平算是头号新闻人物。他既是中共党报《光明日报》的总编辑,同时也是指明要打击的大“”分子。1981年,曾经被划为右派的55万人几乎全部平反,而储安平等5人作为“右派”之首被毛泽东点名要求绝不能平反。

cap1-4-2015%e5%b9%b45%e6%9c%8818%e6%97%a5%ef%bc%8c%e5%82%a8%e5%ae%89%e5%b9%b3%e7%9a%84%e5%ad%99%e5%ad%90%e5%82%a8%e4%be%a0%e5%b0%86%e5%82%a8%e5%ae%89%e5%b9%b3%e7%9a%84%e4%b8%80%e5%bc%a0%e7%85%a72015年5月18日,储安平的孙子储侠将储安平的一张照片和一本著作放进衣冠冢。

图片来源:视觉江苏

1909年,储安平出生在江苏宜兴,这时距离中国近现代史里程碑的辛亥革命还有两年。储安平的家族是当地的一个名门望族。但储安平的童年是不幸的,仅仅出生6天,母亲就去世了。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将抚养小储安平的责任揽在肩上。因为奶奶的疼爱,储安平无忧无虑的成长。但命运多舛,储安平14岁那年,奶奶和父亲也相继去世了。由于从小就失去双亲挚爱,聪明的小储安平很早就明白了世故人情,养成了独立坚韧的性格,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从来不向谁诉一声苦”。

cap1-2%e5%82%a8%e5%ae%89%e5%b9%b3%e5%92%8c%e4%bb%96%e7%9a%84%e3%80%8a%e8%a7%82%e5%af%9f%e3%80%8b储安平和他的《观察》。(网络图片)

父母去世后,储安平被伯父储南强抚养长大。伯父对他很好,不仅供他衣食,还让他学习知识。他上学的费用一直是伯父供给的。储安平一生对伯父储南强心存感激,她的女儿曾说:“父亲床前一直挂着他伯父的像,……他一生中对他的伯父非常敬重。”

19岁那年,储安平考入光华大学。该校始建于1925年,是现在华东师范大学的前身。储安平一进学校就和办报有缘。入学刚两个月,储安平就参与编辑出版《光华周刊》。这是一本学生刊物,出版机构是“上海光华大学学生会编辑委员会”,委员包括储安平在内的十九名学生。储安平担任的是编辑委员会的印刷工作。

cap1-3%e5%b7%a6%e5%9b%be%e4%b8%ba%e5%82%a8%e5%ae%89%e5%b9%b3%e5%9c%a8%e5%85%89%e5%8d%8e%e5%a4%a7%e5%ad%a6%e6%97%b6%e6%9c%9f%e7%9a%84%e7%95%99%e5%bd%b1%ef%bc%8c%e5%8f%b3%e5%9b%be%e4%b8%ba%e7%ab%af左图为光华大学时期的储安平,右图为光华大学时期的端木露西,他们与1934年结婚。(网络图片)

《光华周刊》第四卷第四期出版时,储安平成为副主任,负责《光华周刊》的实际编务。这是储安平编辑生涯的重要一步。从此,他在光华大学也成了名人。1929年新学期,《光华周刊》开始出版第五卷,那段时间储安平也由副主任升为主任,总揽《周刊》的事务。

光华大学鲜明的民族主义办校理念对储安平产生了影响,他开始憧憬一个独立、强大、自主、文明的现代。此后他不仅接触到激进的左翼文学,并身体力行,数次走上街头,参与青年学生的抗日请愿运动。

cap1-21%e5%82%a8%e5%ae%89%e5%b9%b3%e7%9a%84%e3%80%8a%e8%a7%82%e5%af%9f%e3%80%8b-%e7%bd%91%e7%bb%9c%e5%9b%be%e7%89%87储安平创办的《观察》。(网络图片)

当时在副校长廖世承和教务长董任坚的主持下,光华开始大幅度的教务改革。那段时间里,学校聘请了很多当时学术界的名流,包括:胡适、徐志摩、罗隆基、潘光旦、吴泽霖等众多知名教授,一时间,光华大学在师资力量上位居全国名流大学。这时的储安平是学校里最积极的学生,不但担任《光华周刊》的主任,还从事文学写作,并利用一切机会向老师们问教求学。

储安平是英文专业的,他除喜欢参与办报和新闻外,还对十分热衷。大学一年级时,著名作曲家田汉来到光华教授戏剧。那时候,田汉已经是戏剧界的名人了。当时上海有很多高校都有学生在田汉的指导下组建剧团,所以田汉也很希望光华大学也能建立自己的剧团。1929年春夏之际,田汉和钱公侠、储安平等有兴趣的学生商量,要组建一个剧社。尽管后来因为条件原因没有做成,但这段时间储安平在戏剧方面有了很大收获。因此,储安平从光华大学毕业后的第二年,他还兼职做了南京戏剧学校的老师。那年储安平24岁,是南京《中央日报》的一位副刊编辑。

27岁那年,储安平和中华民国奥运代表团一起,到柏林参加第十一届奥运会,他是随行记者。完成采访任务后,储安平获得了到求学深造的机会,来到爱丁堡大学读书。在英国期间,储安平不仅留心英国的风土人情,还专门考察了英国的。后来,这些观察所得都汇集在储安平的书里边。

《英国采风录》一书的核心内容是英国的政治制度,以及在这种政治制度下人们做人行事所应有的态度和风格。他写道:“英之人务实重行,力避好高骛远;英之人有高度之合作能力及组织能力,能做团体中之良好分子;英之人重视理性,少以武力与流血解决争端;英之人不以政治为惟一舞台,不以当官为惟一出路;英人之政治重民,人民常常要求政府守法;” 这是七十年前储安平对中国前途的观察。 储安平认为,中国人应该向英国人学习,特别是学习他们的政治制度,这是他当年的理想。

最近,《英国采风录》和储安平的另一本书《英人法人中国人》再次出版。两本半个多世纪前写出的书,现在还有人不断印出来,足见这书还是有生命力的。

在英国期间,储安平也担任跟报纸有关的工作——《中央日报》驻欧洲记者。不过,那时候他没有薪水、只领稿费。抗战爆发后,29岁的储安平急于报效祖国,学业未完就回到中国。回国后,储安平先后做过《中央日报》的主笔兼国际版编辑,此外兼任复旦大学教授、中央政治大学研究员。

31岁,储安平接到了当年就读光华大学时候的副校长廖世承先生的邀请。当时,廖世承先生正在湖南负责蓝田国立师范学院的事务,他请储安平到蓝田师范做教员。就这样,储安平来到湖南,在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讲授英国史和世界政治概论。

在蓝田师范学院,储安平的教学大受欢迎。那时每逢周会,教授们都要轮流演讲,轮到储安平演讲时,“连走廊都坐得满满的,中间不晓得要鼓多少次掌。”30岁出头的储安平已经成了蓝田师院的著名教授。储安平从求学之路到仕途升迁一路顺风顺水,还找到一个美丽又有学识的娇妻。在蓝田师院任教授后,还在知名大学复旦当教授。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周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