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橡树:徐州会战和突围解析——东方敦刻尔克大撤退

2017年10月12日 19:05 PDF版 分享转发

作者:橡树

自媒体很多写军史的人,起码的军事常识都不具备者,居多。否则,也绝对没有这样和那样稀奇古怪的传说。比如,最近网上有人哄传,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宁愿丢盔弃甲溃逃、撤退,也不愿意像苏联一样,和德军决一死战。或者文化更低的,以亚历山大人品低劣,攻击敦刻尔克大撤退。

唏嘘。

往往这样看来,敦刻尔克大撤退确实不足挂齿。

而事实上,敦刻尔克大撤退确实是后来盟军解放纳粹占领的欧洲,到最后击败纳粹的序幕。在军事角度上,这次大撤退,体现了英法联军极高的军事素养和战略水平。相关论述不胜枚举。这里不作赘述。

本文主要讲述的,是敦刻尔克大撤退四年前,发生在中国抗日战场的一次重要的大撤退——徐州大撤退。

1937年爆发,到1938年8月,武汉会战后,中国和腹地,进入战争拉锯、胶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之前,整个防御阶段的抗战,国军按照事先“持久抗日”的国防方针,组织最精锐、最成体系的国防武装,和日寇进行殊死血战。

综合看来,在武汉会战之前,抗战由全面被动的防御抗战,很快扭转成相互胶着的相持战争,即有中国国军国防计划的缜密、科学,也有“下克上”及军部、野战军和外交的重重矛盾形成内耗,使得日军对华侵略的战略方针紊乱等等诸多原因。

当然,这个阶段,中国军人以血肉之躯奋力搏杀,以惨烈牺牲,换取的战略先机,进行两个重要会战(战役),必须是这段历史最重要的标志。

这是血写的历史。和电视剧《亮剑》里面,一代名将李云龙亲自指挥的平安格勒大会战完全无关。

其一,淞沪会战和忻口会战。

按照1935年底开始酝酿的《国民政府1937年度国防作战计划》(甲,乙两案),以及该计划修正案,中国以“后退,相持,反攻”的抗日大战略,在抗战最初就已经成熟。抗战爆发后,国军贯穿也非常坚定、明确。

按照这个计划,战端开启,中国将以重庆为坚决抗日之陪都。诱使日军主力逆长江仰攻,靠长江水系消耗日军绝对领先的火力、机动的优势。化解日军由事变后,主力由华北南下、西进,俯冲江淮、川陕,继而走上元蒙灭南宋的战略路线的威胁。

这是工业、物资、战力巨大悬殊现实下,中国能够争取抗战最后胜利,而不得不做出的痛苦选择,直到现在回顾,我个人认为这也是唯一有效的选择。

一般来说,中国八年全面抗战的纪念日,不是标志性的卢沟桥事变的7月7日,而是一月之后,淞沪会战爆发次日,1937年8月14日。

《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发表,这是中国抗战全面化的重要标志。这一天,是事实上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淞沪会战和配合淞沪主战场的忻口会战,经过国军(包括八路军)共同的努力,中国在抗战初期的主要战略目的,基本实现。这也是我认为,在战略上,淞沪会战和忻口会战,在战略层面上确实是有效抵御和消耗了日军,为中国抗日换取了先机的会战。

在战略层面上,现在回顾淞沪会战和忻口会战,无疑都是中国军队在付出战役惨烈牺牲后,抢得抗战先机的战略胜利。断章取义,掐断抗战历史,选其局部,由此指责当年抗战重要战役不力,不当,非常背离起码的军事逻辑。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其二,暨台儿庄会战,徐州大撤退。

如果说,淞沪会战和忻口会战,中国军人以惨烈的战略、战术牺牲,换取了对日作战的宝贵先机,那么,徐州会战暨台儿庄会战,徐州大撤退,则是彻底断绝了日军侵华主力由华北南下、西进,俯冲江淮、川陕的战略进攻计划。

这次大会战,华北和华中日军劳师远袭,既没有取得战略上的主动,甚至,兴致勃勃的日军在战役也丧失主动,损兵折将,两个主力甲种师团被痛殴,溃不成军——日寇哀叹,“实在是日俄战争以来,日本皇军最大之耻辱。”。

中国军队在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首次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成功破坏了日军华南军和华北军会师,以徐州向西作战的战略企图。之后,徐州会战参战中国军队,还完成徐州大撤退,这是世界军事史上公认的战略和战役胜利。

最主要的,是中国军队在大撤退中,再也不是卢沟桥事变后,华北、山东的溃逃;当然也不再是淞沪会战、忻口会战、会战后,撤军演变成溃乱。整个徐州大撤退,中国军队有条不紊,各行其道,相互掩护、配合——这出乎日军意外,也让很多为之牵心挂肚的高级将领们万分感怀,称为:国军一次新生

徐州会战和徐州大撤退,淬炼出一支中国抗战的主力军。

综上所述,根据我个人相关徐州会战暨大撤退的综合分析,结论如下:

一,台儿庄大捷是中国抗战首次取得的战略和战役上的胜利。

在淞沪会战和南京会战之后,日军再次加强了侵华日军人数和武器。对应,国军因为国力疲惫,弱小。战后,几乎没有充分修整。在1938年年初,日军战力在整个侵华战争中达到峰值,占领全面的绝对优势。

整个优势体现在日军对华作战战略的全面攻势上。直到1938年2月到6月的徐州会战,至1938年6月到11月的武汉会战,中国军队才成功地化解了日军全面优势而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1937年结束后,日军军部和侵华日军高层对淞沪会战、南京会战之后,日军下一步的攻击目标均表示迷茫。

是坚持既定方针,重新调集主力北上,或者,集结主力西征,又或者巩固侵略成果,全面武力压制中国后,寄希望德国、美国出面斡旋停战,日军上下,争议纷纷。

其时,在日本军界,政界、财界颇得人缘,而且以整肃“二二六”后日本皇军,杂陆军拥很高威望的日军统制派领袖寺内寿一,当时为侵华日军北方军群华北方面军司令官。相比继任的华中派遣军(1938年2月18日,华中方面军改编)司令官畑俊六,寺内寿一侵华战争观念更为霸道。

在南京会战之后,寺内寿一全面推进,占领山东全境,为侵华日军开辟了最方便和最安全的山东战区的港口。之后,他最先提出了新的作战方案。即在徐州,实现南北日军主力会师,联通南北战场,打通津浦铁路,再沿陇海线西征,避开长江水网,由北俯攻武汉。

事实上,日军在南京会战之后,确实集中和重新投入更多的军队,按照寺内寿一提出的战略构思,开始又一轮对华侵略作战。

形势如此凶险。假设,没有台儿庄胜利,日军完成战略目标。那么,后来的武汉会战必将会改写,在华北、华中日军会师攻击武汉,而不是仰攻的情况下。无论如何,凭借中国当时的军力,几乎没有抵抗成功的可能。

事实上,国军在极端困难的战争状态下,在台儿庄选择了和日军决战。这也是数次亲自训话,枪毙逃将韩复榘,颁布《国军抗战连坐法》之后的首战。——会战开始不久,《国军抗战连坐法》即行颁布,并贯穿抗战始终,推动了军阀们与农民们万众一心,并肩浴血奋战。(其内容,有兴趣者读完后文,可以查阅参考。)

大战在即,曾经内乱不息的国军各系在战前空前团结,包括政府军、桂军、川军、滇军等等各色中国国防武装,毫不为之前淞沪会战、南京会战的惨烈牺牲畏惧,争相请战。

台儿庄战役不被人知道的,正是这次战役的价值。这是一场惨烈的运动中的野战。蒋介石、李宗仁、白崇禧、陈诚、薛岳等等最优秀的抗战军人均对此战呕心沥血。会战至少造成日军上万的伤亡。最为重要的,是日军的会战战略、战役目标都得到粉碎。

不仅在战略和战役上取得完胜,会战中,号称不可战胜的日军两个主力师团被当先击溃,一路逃窜,风声鹤唳。刺激日本陆军惨败后无法向天皇交代,继而恼羞成怒,热血涌头,终于,和国军血拼长江,决战长江。

徐州会战中坚守藤县激战牺牲的122师师长王铭章,后被追上将军衔。将军牺牲后,到1950年后,其妻叶亚华经历土改,携子于1953年凭借一纸假证明,偷渡澳门,据传以“王铭章妻子”手书片纸乞食。后到台湾军校任英语教官。再后,回成都隐居至逝。

二、网络流传的“中国近百万大军不敌日军两万人”一说,愚蠢而无知。

台儿庄会战写进了课本。但是,台儿庄战役的抗战作用并没有写进课本。

由台儿庄会战开始,中国军队64个师另3个旅番号下,大约70万人投入战场。如果算上预备队和后勤、民工,中国军队总兵力可能上百万。

同时,日军有8个师团、5个旅团(支队),包括航空兵、装甲兵、舟桥部队、炮兵等等,以不少于20万人投入战场。

按照日军二战早期军制,这个数字,再加上由日本人、韩国人和台湾人、东北(伪满洲国)人组成的支前“军夫”。可能在30万人左右。

客观来看,当年两军会战,日军基本形成二战时期的多兵种合同作战的战力,优势遥遥领先。反观中国军队,除却少量小口径火炮、迫击炮甚至土炮之外,甚至没有可以战术制敌的重炮。遑论其他兵种。

更为困难的是,除却中央军部分有较为完整的单兵武器之外,包括不少中央军在内的很多部队,几乎三五人才有一支步枪。两颗手榴弹,一把砍刀,成为中国军队常见的装备。

每每看到这样的资料,再联想到那些经常嘲笑抗战国军的人,让人感到苦笑。无知的,不仅仅是习惯简单的人数对比。还在于这些人非常匮缺常规的军事知识。

比如这段时间上映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有人议论,英法联军数十万人,为什么不背水一战?——后勤没有了,没有粮食,没有油料,就算千万军队,在机械化战争年代,面对有后勤支撑的敌人,也只有溃败。

同样,在徐州会战到大撤退,中国军队却几乎在没有后勤的情况下,顽强决战,最后完成大撤退。

在1938年,日本实施严密兵役法,日军官兵战斗保障、战斗技能和战斗精神是当时世界一流水准。日本作战核心理论是强调进攻。进攻主要战法是正面牵制,迂回包抄,力避正面强攻,以减少伤亡。战训中,日军重视白刃战,重视发扬火力,特别是交叉火力。

冲锋前,日军通常都要进行火力准备,步兵基本队形是散兵线。包括你看到日军冲锋前由步枪卸弹的所有记录,均是捏造——日军都是实施带弹冲锋,在侧翼日军往往有加强火力,支援冲锋。

抛开双方陆、空武器巨大悬殊,抛开双方武器装备到单兵的巨大悬殊,分析一场战争成败,还要分析双方军人素质的巨大悬殊。

中国军队,是由市民、学生甚至抓壮丁组成的平民军队。临到战场,很多中国军人还在犹豫,要不要对敌开枪——那可是要打死人的啊。当他们阵亡那一瞬间,他们甚至不敢射击、投弹。

很大数量的中国士兵,在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之前,是农民,是学生,是儿子,是丈夫。他们没有经历任何的军事训练。

看到这里,你也许对当年徐州会战,70万中国军队为什么面对20万日军发起攻势,只有采取退却,而有几分理性和稳重的沉思和理解了。

在双方重兵接触的战区,中国百万大军交替掩护、分路突围。几乎弹尽粮绝,没有后援的百万大军,于沿途巧战、苦战,创造了无成编制损失的战争奇迹。他们一路向西,按照他们长官的指引,前往武汉周边,长江两岸的崇山峻岭。

那里,有准备好的武器、弹药、粮食和工事。

6月9日,黄河花园口决堤。日军少部不甘心的尾追部队被黄水分割,遭遇歼灭性打击。中国百万大军撤退因为黄水掩护,更为从容前往新的抗战阵地。然而,鲁西、苏北等黄泛灾区,平民遭遇莫大伤亡、损失。我写过一篇抗战小说《杀死汉奸》,其构思之初,即源自黄河花园口决堤。

分析徐州会战暨大撤退,还应该看到这次会战给中国抗战带来的战略先机。

台儿庄战役结束,已经进入4月中旬。日军会师徐州,打通津浦铁路保障后勤,沿陇海线西向攻击的战略计划被耽搁。实际上,十一年后,中国内战。在军事角度分析,不难发现,解放军同样是通过打通津浦铁路保障后勤,然后,沿陇海线西向攻击。并且,解放军这次取得了成功。

这说明什么?这就说明,假设徐州战役打得稍微松懈和不如意,武汉将无法支撑,成为抗战相持不下的天平。

淞沪会战、南京会战前后,到整个1938年上半年,武汉外围大别山、鄱阳湖和长江两岸地区等有利地形,均可看到中国军民连夜抢修战备工事,抢运有限的战争物资。然后,这些工兵、运输兵、民工再把粮食和弹药运往空荡荡的战备工事。

进入五月后,陈诚对蒋介石肯定地报告:武汉战备基本准备就绪。

在抢修工事的同时,武汉全城也在忙碌。此刻,那些由东方转移到武汉的黄金、粮食、学校、军工设备等等战略资源,正加班加点,抢运陪都重庆。

后来的八年抗战能够坚持到最后的胜利,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武汉周边大别山、鄱阳湖和长江两岸地区等有利地形上,那些抢修的战备工事。

数十万经历徐州抗战的抗日健儿,在徐州突围之后,大部转战在此。占尽地利之便,这些抗战健儿经历战火,不再善良。七年间,仇恨之火对日寇予以了“天炉”无情焚烧。

——关于历史教科书专注解释武汉战役以武汉失陷,战败结束。我个人表示十分不解。在战役和战略层面上,武汉战役分为武汉保卫战和大武汉会战。

大武汉包括武汉外围大别山、鄱阳湖和长江两岸地区。正是因为大武汉会战的胜利,才实现了以“持久战”抗日的战略意图。

很客观的历史,很客观的地理,都在那里。却无人愿意深思。

整个抗战期间,日军在大别山、鄱阳湖和长江中游两岸地区,发起无数次大规模的战略攻击,无一例外,惨遭失败。整个长江战区,日寇遭遇惨重伤亡。由此,中国战前制订的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持久消耗战大战略,得到完美的实现。

同样,整个抗战期间,正是徐州会战和武汉保卫战,无数中国军人血拼日寇,换来宝贵的时间,才得以把转运到武汉的有限的、宝贵的战争资源,转移到重庆,转移到四川。

青山幽幽。即便现在,在大别山、鄱阳湖和长江中游两岸腹地,也可稀疏看到当年国军抗日工事和子弹壳。

英雄凋零,青山依旧——此刻,你不妨深思,当年,和日军在徐州血战近半年的中国抗战大军,假设没有一次完美的徐州大撤退,这对中国抗战,意味着什么。

徐州大撤退是抗战时期,中国军队不可否定一次光荣、胜利的大撤退。如果非要强调理由,仅三句话:

徐州会战为中国抗战胜利,血拼出宝贵的近半年的时间;徐州会战为中国抗战胜利,保全了后来艰苦抗战的民族精英。

来源:作者微信公众号“流浪的橡树”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林远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