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跟随日军的脚步不断扩张

2018年09月18日 12:29 PDF版 分享转发

作者:萨沙

韩德勤的完蛋

皖南事变并没有能够救得了韩德勤,因为苏中苏北的根本没有任何损失,到了1941年1月,苏中苏北的新四军已经有9万人,而韩德勤仅剩5000人,而且他的地盘锐减到巴掌大,已经不成威胁了。

在日寇和新四军夹攻下,韩德勤果然很快就彻底完蛋。

1941年2月,第13军集中独立混成第11、12、17旅团发起“苏北作战”,全线攻击韩德勤。

韩德勤残部勉强抵抗,但日军兵力强大,韩部根本不是对手,19日日军完全包围兴化城。经过一日激战,日军于20日突入城中,韩部勉强突围。

虽然3月13日,日军返回原驻地,结束战事,但韩部人员和物资损失惨重,最后一点本钱也消耗殆尽。

此战中,韩德勤率领残部走投无路,一度被日军追击逃到盐城北宋庄。宋庄是新四军的地盘,新四军粟裕部毫不客气的出动部队拦截韩部。韩德勤此时哪敢招惹新四军,只得狼狈逃走。

见韩德勤被新四军打的如此之惨,苏鲁皖边游击军副总指挥李知道下一个倒霉的就是自己。惶恐之下,李长江在2月15日,率第1、2、3、5、6、7等6个纵队在泰州投日,想借助日寇力量对付新四军。

而韩德勤虽然穷途末路,却坚持不向日伪投降,还在苦撑。

苏北作战结束后,韩德勤残部已经难以支撑,如果此时新四军或者日寇再进攻一次,韩部肯定就全军覆没。

韩德勤走投无路,只得向求援。蒋介石为了救韩德勤,准备以第三战区冷欣部从皖南北上并与李品仙一部协同从皖东东进的方式,进入苏北泗阳、宿迁等地,和韩部靠拢。

当时苏北苏中和之前,还有一小段没有被新四军和日伪控制。

由此,韩德勤为接应援军,指派保安第7旅旅长兼第三纵队指挥官王光夏至三不管的淮海区、运河两岸建立据点,企图控制运河;同时又指派89军117师、33师各一部,先后进占淮阳、涟水间的大兴庄、张官渡,企图构成一条东接曹甸、车桥,西达津浦铁路的东西通道,以此接应国军东援部队。

显然,新四军不可能坐视韩部力量复原。

1941年10月14日,新四军陈毅集中独立旅和第2、3、4师各一部共6个团主动发起程道口战役,先后攻占史家集、仰化集、丁庄、毕庄、张庄、大兴庄等地,21日攻克程道口,毙伤俘韩德勤部保安第7旅旅长兼第三纵队指挥官王光夏等部1400余人。

11月,韩德勤又指派徐继泰部与独立第6旅一部会合,由灌东、安丰向西推进。新四军第三师第10旅第29团由程道口战场直赴灌沭地区,歼灭韩军500余人。后又在洪桥歼灭韩德勤部2000多人。徐继泰率残部撤回灌东。

由此,苏北与安徽所有的交通要地都被新四军控制,韩德勤试图从皖东得到增援的希望破灭。

到了1941年末,日军就要针对韩德勤再次大扫荡的消息已经很明确,韩无奈之下,再次向蒋介石求援。当时韩德勤的北面,东面已经彻底被新四军封死,南面又是日军控制的长江。

蒋介石无奈之下,只得冒险命令长江以南的忠义救国军一部北上。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1942年1月下旬,军委会别动军忠义救国军2000余人,自江南北渡长江,与暗通重庆的伪军联络,占踞靖江、泰兴边区沿江一线,4月北进至泰兴、泰州地区,企图北进,打通苏南与苏北韩德勤、张星炳部的联系。

但日军很快察觉忠义救国军的举动,立即调动重兵围攻,将该部国军击溃,支队长汪浩然也被日军俘虏。

由此,韩德勤四面楚歌,离完蛋也就不远了。

果然,短短十几天后,日军再次针对韩德勤发动大扫荡。

1943年2月,日军第17师团及独立第12旅团主力在淮安、宝应以东地区集结,14日以飞机二十架支援,向韩德勤所部凤谷村、车桥围攻,激战一周。

此时韩德勤部已经伤亡殆尽,余部仅剩3000多人,四面不是日军就是新四军,实在是穷途末路。

到了这种地步,韩德勤一面拼死和日伪玩命,一面只得找到新四军,表示想暂时借新四军一小块地盘躲避,等到日军撤退就立即离开。

新四军表示同意,韩德勤就率领残部进入新四军的淮安北蔡桥地区。没想到,没有几天,韩德勤部就被新四军包围全部歼灭。

国军战史中写道,韩部转移淮、泗一带与日军周旋月余,3月17日中共彭雪枫、黄克诚两部十余团却在山子头附近乘机攻击鲁苏战区副总司令部独立第6旅、保安第三纵队,独6旅旅长李仲寰,保三纵队长王光夏(字殿华)被打死,伤亡官兵三千余人。韩德勤也被新四军俘虏。

而据中共史书称,日军扫荡韩部时新四军曾给予韩部支援,但是韩德勤“恩将仇报”,在被日本扫荡的时候韩部却侵占山子头一带,意图和驻安徽阜阳、蒙城一带的国军王仲廉部会合“反共”,所以才进行“自卫”。

只要是个人就会这样想,韩德勤只剩下这点力量,在兵力不下己方40倍的新四军地盘,怎么敢于公然反共?这岂不是自寻死路吗?天底下有这么蠢的人吗?

大陆东方鹤所著、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传》所述,则证实了国民党方面的说法。《张爱萍传》上册第483页称,1943年3月日军扫荡苏北韩德勤部,韩德勤曾派出一个副官联络当时驻守在淮安北蔡桥地区、时任新四军第3师副师长的张爱萍,希望能在日军扫荡时撤到淮安蔡桥一带躲避。张爱萍以蔡桥地区狭小婉拒,并装作为韩德勤着想,称可以让韩军“从我根据地边区通过,进驻洪泽湖畔我新四军四师防地,我可以通知他们迎接贵部”。韩部的副官返回后,韩德勤信以为真,回复张爱萍表示谢意。

《张爱萍传》第484页写到:“张爱萍不胜喜悦。他当即向新四军军部及四师师长彭雪枫发了电报,说明韩德勤近日即到,建议趁此机会铲除后患,收编韩部。同时,通知边区部队为韩部让道,并提供方便,让其毫无顾虑地奔赴他的归宿。……韩德勤部是遵照张爱萍的计划行动的,其结果也基本达到了张爱萍的要求。韩部到洪泽湖畔,立足未稳,就被四师击溃,韩德勤被俘。”

后来张爱萍对自己的“计谋”十分得意。《张爱萍传》其后又写到:后来,反“扫荡”结束,华中局召开党委扩大会。张爱萍与彭雪枫一见面就谈起了此事。彭雪枫说:“你真会借刀杀人,对盛子谨是,对许知远是,对韩德勤又是。”张爱萍说:“这又什么奇怪的?‘三十六计’中,明文标‘借’的就有‘借刀杀人’、‘借尸还魂’;没有标借而实际是借的就更多了,像‘假道伐虢’、‘指桑骂槐’、‘以逸待劳’、‘趁火打劫’等等,无不是借。”

韩德勤部就这样彻底覆灭,由于当时全国都知道韩德勤正在和扫荡的日寇作战,如果此时公布俘虏韩德勤的消息必然会有极为恶劣的政治影响,新四军也就暂时按住不发。

一个多月后,1943年4月,新四军将韩德勤释放,还还给他几百人,划了睢宁县(现属市)一个乡地盘给韩。

韩德勤自然知道区区一个乡,怕是连这几百人都养不活,但人在屋檐下也无话可说。

到了睢宁县这个乡以后,汪伪政权立即派睢宁县的伪县长来交涉,试图将这个穷途末路的主席拉过去。但韩德勤还是懂得民族大义的,即使虎落平阳,还是坚持不投降。

不过区区几百人和一个乡,再怎么样也无法对10万新四军产生什么影响了。

到了1944年,日军发动一号会战,国军正面战场受重创。在这之前,山东国军敌后武装已经垮了,一号会战安徽国军又被重创,这样一来困居苏北弹丸之地的韩德勤也就彻底失去了希望。

此时韩德勤认为自己在这里也是没有任何作用,化妆返回安徽,随后于1945年1月被蒋介石取消江苏省主席的职务。

蒋介石对韩德勤在中的表现是不满意的,但因为韩本人绝对服从命令,又是坚决抗战,蒋也没有再惩罚。

抗战结束时,1945年10月韩德勤获得胜利勋章。

之后韩德勤再也没有被重用,他在内战失败后,跟随国民政府到达台湾。蒋介石对韩德勤还是比较照顾的,任命他为总统府战略顾问的虚职,发一份不错的薪饷。

韩本人郁郁不乐,1952年他宣布退役,后来担任台北市私立强恕中学董事、台北市江苏同乡会常务监事职务,最终在1988年去世,时年96岁。

反顽无敌,抗战不足

新四军很快就独霸了苏中苏北,但他们在抗战中的表现却相当的不好。

就日伪控制较强的苏中来说。

粟裕自己写道:苏中位于长江以北、京杭大运河以东,北起斗龙港,东临黄海,面积约二万五干多平方公里,人口八百多万。这里临近南京、上海,扼制着长江下游北侧航运通道;盛产粮食、棉花、食油、海盐等重要战略物资,沿江城镇有纺织、加工等现代轻工业,商业兴盛,财源丰足;境内系平原水网,河流纵横,公路交错,交通便捷,历来是官僚资本江浙财团的重要原料基地和工业品销售市场,沦陷后成为日本侵略军的重要后方和人力、物力、资源的供应基地。

苏中是我华中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中南部的一个前哨阵地,又是向苏浙皖边、闽浙赣边发展以及反攻阶段收复南京、上海的一个重要基地和出发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上海是个国际都市。苏中临近上海,可以成为我党、我军连接国内外反法西斯力量的桥梁;我抗日斗争的胜利和根据地各项民主政策的成果,能通过苏中,再由上海迅速向国内外传播,以扩大我党、我军的影响。同时,我方在苏中所能控制的人力、财力,在华中各战略区中占首位。所以,苏中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经济状况、战略作用,成为日本侵略军、国民党蒋介石和我党我军三方必争之地,并决定了斗争的极端尖锐和复杂。这是苏中抗日斗争的又一个特点。

但苏中的日军有多少呢?少的让人不敢相信。

粟裕回忆:日军在苏中的部队原是第十七师团的一个联队,分布于沿江和沿通扬运河的南通、如皋、靖江、泰兴、扬州,并沿大运河北伸至邵伯、高邮一线。伪军仅有南京“维新政府”所辖之伪绥靖军第三、第六两个师,分驻于扬州、南通。一九四一年春,日军从江南调来独立第十二混成旅团接替第十七师团一个联队在苏中的防务,以加强对我进攻的力量。这个旅团的旅团长是南浦襄吉少将。旅团直辖五个步兵大队和一个特种兵大队,共五千六百余人,武器装备好,战斗力比同等的日军部队强些,有单独执行战略任务的能力。

不错,苏中始终只有日军一个独立混成旅团5000人,即使偶尔临时大规模清乡需要增兵,也仅增调第六十一师团四个大队,平时只有这5000人驻扎。

那么苏北呢?始终只有一个师团驻扎在徐州和其他苏北的各大城市,比如盐城,淮阴,连云港。由于徐州地位重要,先后有多个师团轮岗驻扎,包括21师团,17师团。而从1943年起,驻扎徐州的是日军序列中战斗力相当差劲的丙级师团,也就是65师团。

这种师团总兵力只有1.2万人,下属8个独立步兵大队。

徐州是江苏,安徽,山东交汇的交通枢纽,而安徽北部,山东南部都有大量国军部队,这个师团根本无法移动,只能就地卫戍。

第65师团下属的8个独立步兵大队,具体分部如下:

独立步兵第56大队大队长冈田助大尉(担负东海地区的警备);

独立步兵第57大队大队长星野辉夫大尉(担负徐州附近的警备);

独立步兵第58大队大队长弓场义郎大尉(担负徐州附近的警备);

独立步兵第59大队大队长松田缓治中佐(担负宿县地区的警备);

步兵第72旅团旅团长洼田武二郎少将(司令部设淮阴);

独立步兵第60大队大队长南波留八少佐(担负淮阴、淮安、沐阳、涟水地区的警备);

独立步兵第134大队大队长藤本仁一大尉(担负淮海地区和沐阳附近的警备);

独立步兵第135大队大队长高桥刚大尉(担负宿迁地区的警备);

独立步兵第136大队大队长泷本信藏少佐(担负阜宁、海州附近的警备)。

可以看到,宿县是安徽的,徐州也不是新四军活动区域,也就是说65师团只有6个独立步兵大队在苏北新四军控制区驻扎,不到1万人。

徐州的卫戍师团,以1万兵力分散在苏北5万多平方公里,1500万人口的广大区域,根本就是捉襟见肘。日军由于兵力不足,卫戍师团每次扫荡新四军只能抽调一部。

日军以1个师团一部和1个旅团,总兵力还不到1万5000人控制苏北苏中,而新四军有多大的实力呢?

上文已经说了,抗战结束时候,兵力已经突破30万人,双方的兵力相差20倍之多。

相比八路军来说,新四军抗战的成绩是很不好的。

八路军在百团大战中出动10万部队,一举歼灭日军5800多人,当时不过是1940年。而新四军在最后几年保持着20,30万规模,如果想打,想打一个百团大战这种规模的战役,并不困难。

但新四军八年对日寇最大一战,是车桥战役,歼灭日军为:日军阵亡441人,被俘24人。而车桥内的40个日军,居然也没有被全歼。

当时是1944年,新四军规模已经有20万,歼灭了日军460人。

而在新四军仅有6万多人的1940年,他们黄桥一战就能歼灭国军1万1000人。

显然,这并不是实力问题,是愿不愿意打的问题。

新四军战死的最高军官是项英和彭雪枫,项英死于皖南事变,是和国军的火拼。而彭雪枫死于1944年的新四军东进攻击国军,也是和国军的火拼。在9月11日,彭雪枫于河南夏邑八里庄围攻国民革命军苏北挺进军第一纵队李光明部的战斗胜利结束时被流弹击中阵亡。

新四军在皖南事变之后,其实并没有消停。在1944年末,日军集中65万主力猛攻国军,国军一线接连溃败,而新四军却在乘机扩张。

1944年4月日军开始豫湘桂会战的全面进攻,会战持续到11月底才大体结束。

而新四军从1944年8月开始,由彭雪枫率新四军4师全力攻击国军,接连获胜。彭雪枫中弹战死以后,张爱萍接手,经过4个月激战,歼灭国军1万多人,恢复了豫皖苏边区。

随后新四军各部纷纷南下,跟随日军前进脚步,占领一个个地盘。

粟裕的新四军第一师南下,歼灭国军数千人,控制浙江西部100多平方公里,包括10个县的地区,人口100多万。

总之这次所谓的反攻,又让新四军力量深入安徽,浙江,福建,江西四省。

来源:博客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刘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