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穿T恤听古典音乐

2018年11月04日 2:02 PDF版 分享转发

来源: 知乎读书会·穿T恤听

作者: 田艺苗

今天为大家解读的是我自己的一本书,叫做《穿T恤听古典音乐》,本来这是我的一系列讲座的标题,后来我把它写成了两本书,都叫做《穿T恤听古典音乐》。为什么穿T恤听古典音乐?听古典音乐穿什么很要紧么?我想大家看到这个标题就已经明白我的意思了,穿T恤听古典音乐,是想用更自然、更轻松的方式带领大家一起听古典音乐。平时听古典,我们都是穿上晚礼服,穿越大半个城市,到音乐厅里面正襟危坐着听。当然这种仪式感是很必要的,尤其在新年音乐会的时候,我们非常需要一些仪式感,与逝去的时间珍重道再见。在西方,古典音乐一直是贵族阶层的消遣,因而遗留下不少仪式。如今,所有仪式,都是为了表达对古典音乐这一西方高级精神文明的敬仰与热爱。可是,仪式一多,时间一长,古典音乐的庄严就变了味道。就像西方贵族的习俗礼仪,形式繁琐大费周章,慢慢变得虚荣乏味,就像我们习惯淹没在这些规则中,度过自以为安稳踏实其实麻木的一生。

记得在2010年夏天,我为新书作巡回签售,有些读者提建议,他们说,你写的是音乐,可是书里没有音乐我们怎么领略音乐的妙处呢?于是他们建议我一边播放音乐,一边给大家分析分析。我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于是就开起来巡回签售的音乐讲座。当时我的读者主要是文艺青年,他们常常问我,村上春树书里的音乐要去哪里下载?因而我发现,古典音乐的听众其实并不是局限于音乐厅里面那几个熟悉的面孔和那些头发花白的人,年轻人也是想听古典音乐的,只是古典音乐是一个浩瀚的海洋,常被演奏的曲目就有1500首,到底从何听起呢?

于是我为音乐讲座拟了一个标题,叫做??“穿T恤听古典音乐??”,希望大家可以毫无压力地来听古典音乐。这个标题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尤其是那些不听古典音乐的年轻人。一开始,大家觉得这个叛逆的姿态挺酷的,人家穿西装打领结,我们偏要穿T恤。这倒并不是轻慢艺术,而是我相信再高冷的艺术也都有一颗平常心。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创业的朋友们说,好的项目是自带风水的,就是说好的项目它切合大众的需求,会自己运转起来。《穿T恤听古典音乐》非常幸运地自带了风水,自从我在微博上提出这个说法,几乎没有刻意推广,就收到各地音乐厅、图书馆和大学的邀请,于是每个周末,我背着电脑飞去各地讲课。由此可见,古典音乐并不是小众艺术,而是一直被看做高雅音乐、严肃音乐,令人望而却步了。

在大学里面,我学了10年的现当代音乐,我很想知道,我们时代的音乐家都在想什么做什么,可是毕业之后,给公众讲古典音乐成了我的主业。我觉得这是被市场选择的结果,古典音乐即使小众,但在中国没有哪个专业是真正小众的,眼下中国俨然已经成为它最大的市场。

像我这样的音乐作者,一开始被看作乐评人。而我身在音乐圈中,其实难以做到独立乐评。事实上,所有音乐人都在从事古典音乐的传播,从著名音乐家伯恩斯坦、马友友到乡村音乐教师,从我的前辈师长,到我的学生,有的在电视上,有的在大学里,有的在少年宫给大家讲古典音乐。而我觉得,无论是音乐老师还是乐评人,我们的工作并不是为了培养天才或大师,天才和大师并不是可以教出来的,我们的使命是建设生机勃勃的音乐环境,是让一代人热爱音乐。

听古典音乐穿什么并不要紧,可以穿T恤,穿牛仔,穿睡袍,我更希望,这是一种自然的、切肤的、深度的聆听。没有规则的约束,没有门槛的筛选,让普罗大众都可领略古典音乐的丰富美感。依我个人的聆听经验,去听音乐会总是被各种熟人陌生人干扰了视听,而每个夜深独自戴上耳机,就像面对最真实的自我。大部分音乐都是为了表达情感,温热的沸腾的深入肺腑的情感。你若可以卸下一切,与之坦然相对,才会听见音乐中的真挚与渴望,也听见那一刻自己心里的真实回响。在放松的状态中,你的听觉会更敏锐,感知会更深沉。

穿T恤听古典音乐,像一句口号,口号喊的多了,就让人怀疑,这是否是以不装的形式装呢?所以我希望它成为一个体系化的聆听方法,于是写了两本书来带领大家穿T恤听古典音乐。

即使我们常常看到专家们大师们不断呼吁:文盲不可怕,美盲才是绝症,但古典音乐课依旧被看作是可有可无的,功课重了,钢琴课就停几个月,学校要期末考了,音乐课就变成了自习课,音乐的公益讲座大家都会来领票,可到时候有其他活动就算了不去了。我认识所有的音乐老师都很羡慕新东方的英语老师,学生们多自觉多重视啊,因为英语课是刚需啊,但这并不是眼下的困境,自古以来都这样,皇帝要打仗缩减开支,肯定先把宫廷乐师遣走。

由此我常常想,音乐,有没有不可取代的时刻呢。

我想到的,竟是灾难。

911事件之后,面对这样突如其来的灾祸,人们可以说什么做什么?悼念?复仇?传播仇恨?这样的时候什么都做不了,这时的时候只能来播放安魂曲,在广场上举办音乐会告慰死者和鼓舞生者。

911发生十天之后,纽约爱乐举办音乐会,演奏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在巴黎遭受恐怖袭击之后,电台里播放福雷的安魂曲。身边突发的恐怖事件,威胁着每个人的生命,这些音乐和音乐会就不再只是形式。以前我看过很多音乐家在集中营里面演奏、在流亡途中作曲的故事,觉得他们很远,他们都是故事,直到听见安魂弥撒在我们身边的废墟里响起。

年轻人来剧场的后台,找到拉琴的马友友,对他说,刚才听您拉琴,我哭了。我哥哥在911中去世了,在这半个月里面,我没法睡眠,没法吃东西,不能相信他忽然间消失了,我得了。直到刚才听您拉琴,我终于哭出来了。谢谢您的琴声带走我的悲伤。

有什么可以安慰忽然失去亲人的痛苦和死亡就在身边的恐惧,所有期待化为乌有,你为人之无能为力痛哭的时候,有什么可以让你摆脱人生的虚无感。我们在这样的时刻无话可说,也没法做别的。我们只能来举办音乐会,演奏具有宗教感的大型管弦乐,此时古典音乐不是装饰品,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就是我们的痛苦、悲哀、勇气和希冀,只有这样磅礴的交响乐,可以洗刷死亡与仇恨带来的伤害。

听过很多安魂曲,我在节目里指点大家,莫扎特、勃拉姆斯和布里顿的安魂曲写的好,福雷的不够高度blablabla,可是只有在那一场纪念音乐会上,我第一次听懂了安魂曲:云层一般的合唱,金色的小号声如阳光穿透云层,上帝降临之前的乐队曲,震怒之日,荣耀经,优美的挽歌,还有复杂的赋格曲,都是如此必要,仿佛是之前所有优美、温柔与哀伤凝聚而成的具体建筑,是它们不会消亡的凭证。这样漫长的乐章,这样深邃的温柔,就像深蓝色宇宙的拥抱,无垠无终,永不消逝。

而在我们年代,在另一片热情的土地上,古典音乐也产生了一个奇迹。

在一场TED的讲坛上,一位南美洲乌拉圭的乡村音乐老师带着学生们来演奏,孩子们穿雪白衬衣,带着奇怪的上台,当他们开始演奏,乐声立刻俘获了台下的听众,这是充满渴望的醉人的音乐。没人注意到,他们手里的乐器都是用垃圾改造的。

这些孩子来自乌拉圭的一个贫民窟,叫做卡图拉镇,那是世界上最大的垃圾场,全世界的垃圾都运到那里进行掩埋或资源回收。卡图拉的房子是垃圾盖的小棚屋,孩子们整天在垃圾山游荡,与父母一起拾荒为生。

直到有一天,他们在一位垃圾处理技术员那里听到了美妙的音乐,孩子们堵在他家的窗口不愿离开,于是这位垃圾处理员开始当起了业余音乐老师,免费教小孩学音乐。可是乐器太贵了,比家里的棚屋贵好多,老师找了工匠给大家制作乐器,用油漆罐做小提琴,用两只大罐头做吉他,用排水管做萨克斯风。这些乐器发出的声音比通常的乐器弱一些,但非常自然流畅。

当一把大号油漆罐做的大提琴奏响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第一首,这首乐曲仿佛连接起了不同种族不同阶层的心灵,面向更广阔的世界倾诉。这大概才是最原汁原味的巴赫,他其实并不总是那么高雅严肃的,即使他的宗教音乐也充满了亲切的世俗的语言,构建了一个乐音运动的小宇宙,可以通向上帝,也通向所有心灵。巴赫写过很多受难曲,但这一次,他的音乐真的走近了苦难的生存,音乐依旧高贵纯洁,没有被垃圾污染,而我们在其中听见了荣耀和艰辛,听见垃圾场上空的一大片蓝天。

到处都在说,学音乐的孩子不会学坏。在巴拉圭的大垃圾场,确实如此。孩子们如果没有音乐的抚慰和激励,他们打架吸毒,甚至残杀同伴。在那样的生存境遇里面,音乐不是修养和教养,音乐是他们每一天生活的精神动力。爱因斯坦说,死亡意味着再也听不到莫扎特了。对于这些孩子们也是如此,音乐是唯一的快乐源泉,是生活的意义。

我一直以为,古典音乐对于公众,只是一种教养。直到我做节目、开讲座、开音乐公众号,读到很多人和古典音乐的故事,他们改变了我对古典音乐的认识。就像听了巴赫莫扎特海顿,一直听到贝多芬,终于发现了音乐与情感的真谛。它不仅是美好的、古典的,它也是情感的表达,可以感人,可以扣人心弦。更重要的是,它和空气、水和岩石一样,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这样的发现改变了我对古典音乐的态度,在此之前,我施施然地开讲座,常常觉得讲的内容对于我这样一个音乐博士实在缺乏挑战,而现在我发现,我不需要去普及去传播古典音乐,我只要把我喜爱的,感动我的音乐告诉你,希望它也能打动你,甚或改变你的生活和信念,因为世界上有这样了不起的艺术,生而为人你怎么能不知道它呢。

于是我开始重现审视我写的《穿T恤听古典音乐》,它不应该只是一个吸引眼球的标题,不应该只是一个口号,为此我专门写了两本书,来讲述如何穿T恤听古典音乐,它应该成为一种聆听的方法甚至体系。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乔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