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交际应酬累死人?也许是“社交方法”错误

2019年03月27日 7:25 PDF版 分享转发

作者: 琼华

觉得交际应酬累死人又没效果?也许是“社交方法”运用错误。

职场人都特别注重社交,初到职的新人希望能有经验丰富的上司来指导一二,帮助自己尽快融入角色。而不同行业的人,希望透过社交得到更多的合作机会;圈子里的小人物希望通过社交认识大人物,来提升自己在行业里的地位。

社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使得人们都开始关注并参与其中。既然社交如此重要,即便是内向的人,也不得不重视和学习。那么,你是不是真的懂社交呢?

投注大量精力 却看不见效果的社交方式

我的邻居孙颖是证券经纪人,她很热衷于社交。几乎每天晚上,她从公司回到家,就会马上换好衣装匆忙地前去赴会。她这么忙,自然没时间收拾家里,厨房里的蔬菜发霉了,她都不管。不过,每周日她会来一次

有一次,孙颖心血来潮,想自己做顿饭吃。结果,菜都下锅了,她发现家里没盐了,便急匆匆地跑到我家来借。

某天,孙颖邀请我到她家去吃饭,我的第一反应是:她家的食物够不够新鲜?盐放得够不够?孙颖可能是看出了我的担忧,笑着说:“放心吧,一半饭菜是我从饭店打包的,现成的。”

我有点尴尬,毕竟人家是个大忙人,还特地抽空邀我吃饭。就为了心里的那点抱歉,我答应了她,而且拿了一瓶红酒过去,当作这顿饭的回礼。那天就我们两个人,饭没吃多少,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聊天上了。

我感叹地说:“每天见你跑来跑去的,真是辛苦啊!”

孙颖苦笑着说:“我做这行不辛苦一点根本赚不到钱,而且,这一行最重要的就是资源。所谓资源,归根究柢就是人脉,如果你名下的股票没有客户去买,你也只能拿到很少的底薪。”

我说:“你天天都出去应酬,人脉肯定没问题吧?”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孙颖摇摇头,说:“现在股票市场不好,人们即便有钱也不敢拿去买股。而银行利率再低,最起码能保底,大家宁可把钱存银行,也不肯花在股票上。”

我问她大多去什么样的地方应酬,对方都是些什么人。

孙颖告诉我:“都是我的同学和同事身边的朋友,偶尔能遇到个当老板的,但根本就说不上话,因为自己身份不够。”

听到这我就纳闷了:“那你把时间和精力都投进去了,却没有得到效果啊!”

孙颖点点头说:“是啊!”

明知道是无效社交,孙颖却还在继续,不仅浪费了时间,还把自己弄得很累。真正的社交应该是你来我往,互惠互利的。只有当双方都觉得对方有利可图时,社交才可能实现它应有的效果。


真正的社交应该是你来我往,互惠互利的。(图源:Adobe stock)

截然相反 效果明显的社交方式

同样从事证券业的朋友叶明,就不像孙颖那么忙碌。若没有什么事,他的生活都很规律,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晨跑半小时,回来后看新闻,吃早餐,然后上班。晚上下班后,通常在七点前回家。他偶尔会,大部分时间都在看书或是做证券业报告。

叶明的生活与孙颖截然相反,让我很是纳闷。有一次,我忍不住问他:“难道你就不需要资源和人脉吗?”

叶明说:“当然需要啊!”

我又问他:“那我怎么从来没听你去参加什么应酬之类的活动?”

叶明告诉我,他也会去,但都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比如业内的聚餐、论坛或是沙龙。他还会看参加这些活动的人有谁,值不值得他去─如果值得,即便对方没有邀请他,他也会想办法去;如果不值得,他一定不会浪费时间。

我想了一下,说:“如果是这样,那你认识的人还是不够多呀。”

叶明呵呵一笑,对我说:“你觉得多少是够多呢?有些人不是你想认识就能认识的,就算认识了,今后用不上也是白搭。

“这就好比,你开了脸书粉丝专页想做网红,一开始你没有粉丝,就花钱去买,结果你的粉丝数量上来了,却没人去关注你发文的内容。他们不转发,这样的粉丝即便多达百万,对你又有什么意义呢?”

“你倒不如用心经营千百个忠实粉丝,他们时刻都关注着你,你发什么他们都转发,如此积少成多,效果绝对好过百万个没在关注的粉丝。”

叶明的话让我醍醐灌顶。对他而言,他就是求精不求多,凡是在他通讯录中的人,随便一个电话打过去,就能解决他当月的业绩任务。而这些人就是他一步步交心来的,从不认识到熟识,再到可以互帮互助。

最后,叶明总结道:“真正的社交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也就是说,你想透过结交对方来代表你完成某件事之前,最好先想清楚自己能为他做什么。如果你只是单纯地想从他身上获取对自己有利的东西,而他又看不到你能为他带来什么好处时,那么,他不可能成为你的人脉或是资源。

没有永远的朋友与敌人 只有永远的利益

那天,小武在LINE 上很生气地跟我抱怨,说跟他合作三年的出版社不跟他续约了。我问他为什么。他说,还不是因为现在出版市场效益差,人们都不买纸本书了。我认为这不是根本原因,如果市场真的差到没人购买纸本书,那每年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新书上市。

小武继续跟我抱怨,他的意思是,亏他跟这家出版社的主编关系还不错,可以算是他的恩人。当年他四处投稿都没有人愿意出版,就是这家出版社答应了,于是便有了他的处女作,一部。这本书卖得一般,却也不是太差。

小武一鼓作气又写了一本,这次是历史武侠小说。他没有投别家,直接找了这家出版社,主编很欣赏他的文笔,出版后结果大卖。从此,出版社开始向他邀稿。他说,那本书大卖后还有别的出版社向他邀稿,但他都没答应,原因就是自己是个懂得感恩之人,念着这家出版社的好,于是就都推掉了。

他还因此跟主编越走越近,两人的友谊从网络延伸到现实中,时常会一起喝个下午茶,讨论一下当今的图书市场。事情发生改变是在一年前。小武和主编因为下一本书的题材发生了争议。小武的意思是,金庸是他的偶像,他决定这辈子和金庸一样就写武侠小说,把这个类别写到无人能超越。

但主编不乐意,原因有两个:第一,武侠小说现在销量并不好,很难出。第二,现在盛行励志类文集,小武写了那么久的武侠题材,天天看着里面的人物打来打去,早就看腻了。

小武一听励志类题材就头疼,他直言道:“市场上已经有那么多的励志书了,读者不觉得了无新意吗?”

主编气急了,说:“你别管读者会不会觉得无聊,这就是市场需求。”

最后两人话不投机,主编的意思是,如果小武不转型,就不再向他邀稿。小武也很生气,心想道:还有很多家出版社想拿到我的稿子呢。

于是,他转而联系那些曾经联系过他的编辑,结果人家都回复说现在不出武侠小说,要么就是先发来样张看看。小武郁闷得很,于是就用LINE跟我抱怨。

他说:“你看看,这个主编也太现实了吧,后面两本的确卖得不太好,但这并不能说明我写得不够好啊,这是市场的问题。”连他自己都知道这是市场的问题,却还因为这个问题跟主编吵。

其实,并不是主编有多现实,而是市场环境是客观因素,谁都无法掌控。主编也需要靠畅销书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一本不会给出版社带来任何收益的书,谁都不会签约的。

小武一直觉得是自己真心给错了人,他以为平时的来往会保证他的书可以一直签约,但他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人和人之间,因为某些原因走在一起、建立了不错的关系,也会因为这些原因的缺失而终止关系。正如一句名言: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社交充满不确定性和无限的可能,它需要足够的时间,需要相当的身份和地位,需要充足的精力,需要忠诚,也需要互相理解。它并不是可以随性地、盲目地就能完成,否则,它将是无效的,不会为你带来任何预想中的好处。

本文节录:【别让无效努力害了你】一书

来源:时报文化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赵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