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废掉一个年轻人,给他10个打卡群

2019年04月08日 1:21 PDF版 分享转发

来源: 我是Jenny乔 作者: 我是Jenny乔

现在的年轻人都很精,让他花钱没那么容易,可你要告诉他是投资,八成会愿意听你说说。投资的人都怕赔本,可有一种投资,人人都说稳赚不赔,四个字:投资自己

于是,知识付费火了,线上课崛起,谁要是手机里没十个八个打卡群,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上进青年。

我们办公室有个小同事,奋青一个,朋友圈里学英语,收藏夹里全是包,据说还是好几个打卡群群主。就这么一个好同志,前两天跟我吐槽,回顾自己过去这一年,加了50个打卡群,熬夜、脱发、,一不小心还胖了10斤。

我问他,打卡生活感觉如何。

他的答案,痛彻心扉:每天起床从打卡开始,可到闭眼那一刻才发现,这一天,除了打卡,什么也没干。

一年到头,加入打卡群,成了他唯一成功坚持下来的事。

他还不是唯一被打卡群毁了的人。

朋友A,参加了个健身群,每天跟着假装锻炼,鸡血满满,一个月下来,胖了不少。后来才发现,自己所谓的健身,其实就是,更可怕的是,她还一直活在自己正在变瘦的幻觉里,吃得比谁都多。

朋友B,早起困难症,参加了个早起群,每天6点起床打卡,晚上不睡,早上早起,白天晕乎一整天。可换来的结果相当残忍,近视重了,颈椎病犯了,我一问,原来过去睡觉的时间全用来玩手机了。让人忍不住劝她,没事儿还是多睡会觉。

打卡群这波操作,看起来特别科学,自律不够他律来凑,可你仔细想想,其中bug特别多。

抱团成长,互相监督,到最后,才发现就是一群废柴的集体狂欢。自律这东西,越热闹,越容易扑。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2

很多人说,年轻人热衷的打卡,其实是一种仪式感。公开立了flag,为了面子死也要撑下去。

可这就好比办了一场盛大的世纪婚礼,然后骗自己,这样能降低出轨率。

现实是很残酷的,幸福说跑就跑,flag该倒还是倒。

曾经看过一个TED演讲,Derek Sivers告诉我们,当你有了什么目标,第一件事就是先学会闭嘴。

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找到163个人,每个人写下自己心里的目标,一半的人把目标告诉别人,另一半保密。每个人有45分钟的时间,来实现目标。

结果发现,没说的那一半人,整个45分钟都在为目标努力,而且他们觉得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另外一半人,平均33分钟就放弃了,因为觉得自己离成功不远了。

背后的心理动因很简单,别人的刮目相看,让你觉得自己怪不错,以致于产生一种幻觉,梦想已经实现了,这种开心会降低你的实践度。

说白了,错把开始当结束。

这种错觉我们常有。

网课宣传中都有一句终生回听,可就这一句最害人,反正课都买了,留着慢慢听,于是,它就静静躺在手机里,再也没被点开过。

所以,如果你打开一门网络课程,不难发现一个规律,前几节的播放量很高,越到后面数据越惨。

很多人说,要想督促一个人,就让他花点钱。到后来,你才会发现,有钱的确能使鬼推磨,懒鬼除外。

对懒鬼而言,宁可掏钱,也绝不坚持。

同样道理的,还有点收藏的习惯,不管是微信还是各大app,看到有价值的内容,先Mark后看,放进收藏夹成了假装学霸不可或缺的仪式感。

有一次,朋友圈里流行晒收藏夹,有个评论让我笑了半天:“看你们收藏夹,我感觉自己在清华。

收藏夹里,清一色的干货精华帖,就是一篇也没看过。

更搞笑的是,你总能在朋友圈里看到这样一句话:“先Mark再说

可再说的意思,谁都懂,就是再也不说。

于是你就懂了,为什么打卡群里废柴多,心态也是一样,虽然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但还是加一个吧,万一有用呢。

他们忘了,口号喊得越响,废掉的速度越快。

3

前几天,“哈佛近五成新生是富二代上了热搜,让人们纷纷感叹,果然强者恒强的时代来了。

新生数据中显示,三成新生的家长是哈佛校友,可见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

你后天无论如何都养不成的好习惯,别人可能在小时候就有了。

这项调查里,一个数据引发热议,不少哈佛新生根本就不玩,压力全都来自自我期望。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真正厉害的人,优秀得不动声色。

很多年前,还在上学的时候,我就发现一件事,学霸从来不抱团,那些总爱拉着别人去图书馆监督自己的,基本都是学渣。工作后也是一样,学霸总是持续性默默努力,学渣却经常诈尸式勤快。

曾经听过一个扎心的段子:

“你每天都坚持做的事情是什么?

“给手机充电。

听起来很废柴,可细想很有道理,当一件事变成习惯,没什么坚持不坚持的。这也是为什么真正自律的人从不打卡,谁给手机充个电,还要全世界瞎嚷嚷呢。

真正厉害的人,都是不动神色的。当你费尽心思寻求外力,说明你的自律系统可能已经崩了。

至于为什么那么多人只是表面上看起来很努力,吴伯凡老师说过一段精辟的话,我总结为一个字:

他说,我们之所以囤积知识却迟迟不愿意去做,就是为了让自己停在舒适区。学习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打破已有认知并且重建的过程,这个过程里,你必须先看到自己的不堪,再进入学习区,面对残酷的反馈。

每个人都知道,这个过程有多痛苦,所以,刚想要踏进那个区域,马上又缩回来。

可另一方面,你又很焦虑,不学习就完蛋,不进步就淘汰,伪学习说到底,其实就是缓解焦虑。

说了这么多,不是努力没用,而是努力这事儿最好自己偷偷干,自律这条路上,是很寂寞的。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林远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