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17岁男孩跳桥:我伤害不了父母 所以伤害自己来惩罚他们

2019年04月23日 10:50 PDF版 分享转发

这两天,在不同的社交平台上,可能大家都被同一个事件刷屏,或者在周围的朋友当中,引起了激烈讨论。

4月17日晚,上海卢浦大桥,一名年仅17岁的男孩突然跑下车后跳桥。

从随后发布的来自各个角度的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男孩在跳桥之前,母亲先是不顾车流危险,把车停在了高架桥中间,甚至后来还下车站在后座处对孩子进行批评。最终,在母亲返回驾驶座的几分钟后,男孩捂着脸跑下车,悲剧发生。

从跑下车到跳桥,全程不超过5秒。我们不知道当时二人的争吵内容是什么,但孩子在那5秒里表现出的绝望却能铺天盖地地将人席卷,同时也让人疑问,到底要多么绝望,才能在顷刻之间选择由生走向死。

事件发生后,在网上引起热议:

也有不少网友表示,自己有跟男孩相似的经历:

明明应该是这个世界上跟自己最亲近的,在很多时候,却给我们带来了最深的伤害,这种精神暴力或许不会像身体伤害一样造成外在损伤,但它会从内部击垮一个人的意志,甚至会使一个人选择自我伤害的方式来彼此报复。

视频里的母亲,紧跟着儿子跑出,却没能抓住儿子而捶地痛哭的样子令人心碎。我们不禁试想,如果母亲没有情绪激动地把车停在高架上,没有施行精神暴力,没有说刺激性的话语,或许悲剧就不会发生。

而现在,精神暴力变得越来越常见,不时就会传出“男孩无法承受批评而自杀”之类的新闻,究竟是我们太脆弱,还是精神暴力太可怕?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精神暴力,看看它会造成什么影响,以及遇到精神暴力我们应该怎样做,希望可以帮助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

01.

什么是精神暴力?

精神暴力(psychological abuse)是对他人的精神施加暴力,而对他人的身心造成伤害的行为。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一般被认为包括言语的威胁和侮辱、企图控制和无视等行为。精神暴力有时可能还伴随着身体暴力(K. Daniel& Roland.D,2001)。

精神暴力一般可以分为言语暴力和非言语暴力两类。

言语暴力

企图通过对话对他人造成精神伤害,或者是对话被他人感知到存在此类意图。这种交流行为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具体表现为威胁、指责、辱骂、打压和贬低等。

美国曾有过这样一项实验,对3,346名美国父母进行全国代表性样本分析,结果表明63%的人报告了一次或多次口头攻击事件(RichardJ. Gelles et al.,1991)。

言语暴力通常也是更为常见的,通过言语表达的愤怒往往更为直接,在情绪交锋中,也更容易导致不可控的行为发生,比如新闻中的男孩用更强烈的方式来还击——结束自己的生命。

非言语暴力

施行非言语暴力者通常通过一些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愤怒,比如摔门、毁掉某些东西,又或者通过孤立、忽视、冷战等方式对他人造成精神伤害(Evans,2012)。

这种来自精神上的“冷”暴力或“热”暴力,容易使人不知所措,因为对方极可能并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只能靠猜,来小心翼翼调整自己的行为。在亲子关系中,非言语的精神暴力方式也是很多家长用来使孩子认识到自己“错误”,从而维护自身权威的重要手段。

02.

如果你遭受了精神暴力,可能会感受到什么

你可能感觉到被洗脑了

你可能会被施暴者告知,你并不是自己以为的那样,并且慢慢相信他说的是对的。比如你认为自己是个不笨的人,只是一次考试没有考好而已,但是施暴者不会这样认为,相反,他会不断否定你,因为没有考好而予以言语羞辱,把一次的失误放大成不可饶恕的罪过。在不断强调下,你会因此产生负罪感,开始认为这些针对你的消极的批评性言论是对的,慢慢地,你会丧失自我认同感。

你可能感到被背叛了

如果对你施加精神暴力的人是你所爱或者敬重的,比如我们的父母,在我们受到伤害时,不是安慰你或者予以你支持,而是不问缘由地横加指责,那么你会产生一种被背叛的感觉。他们会把明明不是你的错造成的后果,完全归因于你自己,美其名曰“一个巴掌拍不响”。

你可能无法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在我们人生的最初阶段,对于亲密关系的认知首先来自于父母,而如果父母对于我们的态度是侮辱和打压,那我们会很容易对亲密关系产生失望心理,无法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并且很难信任他人。毕竟对最亲近的人敞开心扉,面临的可能是无休止的精神暴力,那么在其他亲密关系中,我们也很难让自己不那么患得患失。

03.

精神暴力可能会造成什么?

很多经历过身体暴力和精神暴力的人,都认为精神暴力带来的感受更加糟糕,当然会有例外,但总的来说,精神暴力会使你深深怀疑自己(Evans,2012),长此以往,会产生更加严重的心理问题。

降低成年期的幸福感,并带来情绪问题

Bolger教授等人通过对美国2004年至2013年遭受过精神暴力的孩子进行分析,研究出父母的言语攻击所造成的伤害被大大低估,其持续的不良后果会使我们对情绪和行为的理解变得混乱,降低对情绪的掌控能力。

遭受言语暴力的孩子可能在发育过程中丧失了一次感知幸福的机会,他会不知道什么是正常亲密关系中应有的行为,也不知道健康的亲密关系会带来怎样的感受,以至于这种缺失延续到成年期,影响到本应发育完善的幸福感、满足感和友善感。

可能会增加罹患的风险

研究显示,在童年时期经历过父母辱骂的后代,在青春期或成年早期,比起没有经历过言语虐待的后代,有更高的出现边缘型、自恋、和偏执型人格障碍的风险。

在经历过身体虐待的儿童当中,如果还曾受到过精神暴力,那么他产生人格障碍和的几率也会变得更大(Jeffrey G etal.,2001)。

这些研究结果均表明,童年辱骂可能有助于某些类型的精神症状的发展。

你可能也会成为一个施虐者

Richard教授等人曾对处于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研究,均显示出相同结果:不论是小学生、初中生还是高中生,经常遭受父母口头攻击的儿童,即便没有经历过身体暴力,产生攻击行为、不良行为和人际关系问题的概率也远高于其他儿童。

来自父母的精神暴力会给孩子传递一个信息,那就是,对关系亲密的人进行言语攻击是可以被接受的。迟早,父母或许会被他们“传授”给孩子的情绪表达方式所反噬。当这些孩子长大后,他们会成为施虐者,继续对自己的伴侣或者孩子施行精神暴力(Jorgenson,1985;Steinmtz,1977),痛苦会代代相传。

那么你可能会问,有哪些人更容易变成施虐者呢?

目前的研究尚未有定论,可以肯定的是,从小浸染在精神暴力的环境中的孩子,比起家庭关系和睦的孩子来说,有更大可能有意无意地产生相似的行为。

但这并不意味着遭受过精神暴力的你,从此就被钉在了“耻辱柱”上。接下来我们就来谈一谈,面对精神暴力,我们应该怎样做。

04.

面对精神暴力,我们该怎么做?

坚信精神暴力是应当被指责的

在很多情况下,当精神暴力者是你爱的或者信任的人,你可能会怀疑,对方所说的是不是对的,事情是不是像对方所说的那样,问题全在自己身上。或者会有其他人告诉你,“如果你改变了,他就不会骂你了”。

显然,这样的逻辑没有什么道理,你不该为精神暴力者的行为负责,好比女性安全议题的焦点不该放在女性是不是应该穿裙子上。坚信精神暴力应当被指责,可以有效减少自我怀疑,增强自我认同感。

照顾好自己

从精神暴力的伤害中恢复,照顾好自己是你能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被精神暴力并不你的错,你应当尽量对自己好一点。

1.去你感觉你是你自己的地方。如果你去咖啡店、湖边或者你最喜欢的商店可以让你感到快乐,那么这些地方就是每当你情绪低落的时候应该去的地方。

2.明确精神暴力带给你的影响,并且相信它是可以被消除的。

3.找到能给自己带来意义的目标,并为之不断努力。人生的重点不该是沉浸于伤害。

即便暂时没有办法离开施暴者,或者尝试跟施暴者沟通却失败,也要明确的是生命是一个自我发现和自我提升的旅程。

他讲自他讲,清风拂山岗

不把精神暴力者的话放在心里,是自我保护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式,或许做起来很难,但我们应当记住什么是健康和正常的交流方式,必要时,可以寻求他人的帮助,比如和朋友聊天,或者加入帮助类的组织,积极疏导情绪,而不是选择自我压抑,自我归因。

当你逐渐走出后,不要回头看,要提醒你自己活在当下或者计划将来,过去的已经过去了。如果你还是会想起曾经受到过的伤害,可以通过一个动作或者口令来提醒自己,像是邓布利多会将多余的记忆导入冥想盆当中,你也可以将手指放在脑边,边转动边告诫自己“我已经把记忆消除了”。

视频中这个自杀的孩子,不是由于软弱而选择死亡。他同时也是用自杀报复了自己的母亲。在KY的后台我们经常会看到绝望的孩子,恨不得杀死自己,从而让父母为自己过去对孩子肆意的伤害感到悔恨。

在这里我们想跟所有被父母伤害的孩子说,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是你自己,没有人值得你用伤害自己的方式去惩罚。《欲望都市》里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Ilove you,but I love memore",而爱自己的方式是积蓄力量、等待时机远离伤害我们的人,去过上一种真正幸福快乐的人生。

没有人值得你付出幸福去惩罚,没有人值得你陪ta同下地狱。让我们都把过去的伤害留在过去,因为你值得一种最快乐的人生。而这段话还不止在父母身上适用。

来源:网络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金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