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所有糖尿病的并发症都是损伤了体内这一最庞大“系统”,到底应该怎么保护它呢?

2019年07月11日 6:26 PDF版 分享转发

叶脉(pixabay)
叶脉(pixabay)

希望之声记者李智综合报导)并发症从头到脚,无孔不入,让人心生畏惧,那到底为什么会有这么广泛的伤害呢?其实说来也简单,因为高血糖损伤的是你体内最庞大、最长的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它遍布全身,当然高血糖也就伤害全身。

一、9.6万公里的,是我们的生命之河

人体很有意思,比如你可能没想过皮肤是人体面积最大的器官,而血管系统则是人体内最庞大的系统。血管系统由静脉、动脉和毛细血管组成,普通成年人血管总长约为9.6万公里。世界上最长的河流–非洲尼罗河全长6600公里,与人体内的血管长度相比还不到十分之一。是不是不太相信?之所以这么长,是因为血管长度的主要部分是“毛细血管网”。虽然每根毛细血管的长度都很短,但人体内有着无数根细如毛发的毛细血管,积少成多,其总长就非常可观了。

血管中不停地流淌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血液,为全身细胞和组织提供着营养和氧气,又将细胞中的废物运走排出体外。在人的一生中,血流分分秒秒奔腾不息,滋养着生命,是名副其实的“生命之河”。可以说血管的活力就是生命的活力,甚至也有专家认为,血管的寿命决定人的寿命。血管堵塞,就如大地没有河流,生命就会变成沙漠,荒芜、枯萎。

血管(wikipedia)

糖尿病并发症看起来损伤全身,本质上却只是因为损伤了”生命之河”

糖尿病并发症包括肾病、眼病、足病、心血管病、神经病变,但总的来说归纳为两大类: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其中、脑卒中都属于大血管病变,而肾脏病变、眼底病变、神经病变等属于微血管病变。高血糖损伤对大小血管都不放过,是造成”生命之河”损伤的罪魁祸首之一。

二、血管损伤的三种类型—、动脉粥样硬化与斑块、微循环狭窄和闭塞

血管系统的健康状态是柔软、富有弹性,如同刚整好的馒头,而损伤的血管状态却是:硬化、斑块、狭窄甚至闭塞,动脉硬化和粥样硬化发生在大一些的动脉血管,而微循环的狭窄和闭塞是高血糖的独特”作品”,发生在微血管。

冠状血管(pixabay)

1、动脉硬化:普通的动脉硬化属于血管的自然老化,如同身体其他部位的自然老化一样,但在的病人硬化速度会加快。动脉血管分为外、中、内三层,普通的硬化发生在动脉中层,随着年龄增加,动脉中层的弹性纤维减少,弹性就丧失了。动脉硬化了,血管供应氧气和营养的能力就弱了。动脉硬化发生在不同的身体部位会引起不同的不舒服:

(1)脑动脉硬化:头晕、记忆力差、视力差;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2)冠状动脉硬化:胸闷、胸痛;

(3)下肢动脉硬化:下肢发麻、疼痛、发凉

2、动脉粥样硬化与斑块:是血管真正的病态变化,发生在动脉内层,与不良的生活习惯和三高(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密不可分,其中血胆固醇高是最主要原因;严重时形成斑块、甚至斑块脱落,是导致心梗、脑梗、等心脑血管病的元凶。”粥样”,就是形容斑块因为脂质造成,呈现黄色,像”粥”一样。动脉粥样硬化多见于40岁以上的人,49岁以后进展快,近年来发病年龄也不断年轻化了。

脑血管(pixabay)

3、微血管狭窄与闭塞:与前两种病变不同,微血管的狭窄与闭塞发生在微小血管、毛细血管,而且造成的原因也不同,微血管的损伤主要原因是高血糖。高血糖改变了微血管的结构,让它们变得越来越厚,直到堵塞甚至形成微血栓,进而引起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底出血、糖尿病足等,慢慢的、失明也就出现了。

概括一下: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是年龄大和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的原因主要是高血脂,尤其是高胆固醇,微血管狭窄与闭塞的最主要原因是高血糖。但在同一个人身上,不同类型的病变往往同时存在,互相影响,互相加重。

三、保护血管的时机和方法:

1、从什么时候开始保护血管?——不夸张的说,保护血管最好的时机是出生后就开始。其次是从今天开始。健康的饮食、规律的运动应该贯穿人的一生,现在猝死、都越来越年轻化了,所以原来的老年病早就不是老年人专属了,年轻早就不再是可以放纵自己的资本了。

2、血管保护的4点措施:

(1)危险因素要达标:

医生把各种引起血管并发症的原因统称为:”危险因素”,著名的”三高”加上肥胖都是危险因素。

· 空腹血糖:要控制在7.0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要控制在10.0mmol/L以下;年轻人还需要控制的更为理想一些,餐后要控制在7.8mmol/L以下;

· 血压:要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糖尿病人要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 血脂:低密度脂蛋白,糖尿病、高血压等应控制在1.8mmol/L以下;胆固醇要控制在4.5mmol/L以下。

小血管(pixabay)

(2)血管检查定期做:

检测动脉粥样硬化的简单方法是用超声测量颈动脉等处内膜的厚度,如果斑块已经出现则每年检查超声,动态观察斑块的变化,是否进展还是稳定,或者是经过治疗缩小、消失了。

(3)药物保护少不了:

· 他汀类:各种带”他汀”二字的都属于这一类。一般在糖尿病或者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的病人医生会给开这种药物。他汀类其实不仅仅是降低胆固醇的药物,它本身也是可以稳定粥样斑块不破裂,减少心梗、卒中发生的预防措施,所以在血脂正常的时候不要着急停他汀类药物。

· 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是用来预防血栓形成的,目前医生已经把阿司匹林作为常规用药了,三高的病人血管狭窄并且伴有血液黏稠、容易形成血栓,所以常用小剂量(一般100mg每天)的阿司匹林来预防心脑血管的不良事件发生。但有消化道出血风险,在70岁以上和40岁以下的人一般不予推荐。

· 抗氧化药物:近年来氧化应激损伤被关注越来越高,科学家发现它普遍参与到糖尿病人各种并发症发生的过程中,尤其是神经病变,所以提高身体的抗氧化能力也被用作并发症的防治,比如维生素C、硫辛酸等。

血管(pixabay)

(4)生活方式是根本:

要想避免血管发生严重的病理性硬化,最根本的还是从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做起:戒烟、限制饮酒、减少不健康的应酬、保证充足的睡眠、吃健康的食物、杜绝暴饮暴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我们不能觉得有药物保护就可以放肆的吃烧烤和夜宵,因为就算工作忙碌、不得不喝酒,并发症也不会对你网开一面。就算午餐不得不吃外卖,你也可以给自己多备根黄瓜或者拿个西红柿均衡营养,早餐没时间做也可以在单位冲一杯燕麦粥或者买几片全麦面包。

抱怨并不能解决问题,想健康的总能找到解决方法,存侥幸的也总能给自己找到各种理由。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糖尿病人的”专属病变”–微血管并发症(肾脏、眼睛),因为无法”支架”、”血管再造”,药物逆转也比大血管更加困难,所以更加需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有效预防。

(5) 必要时介入治疗:

当大血管已经堵塞到80%,医生会在综合评估病情后用支架、血管成形术、动脉内膜切除术等外科手段来直接清楚堵塞的管腔,”亡羊补牢”,预防严重心梗、卒中、猝死事件。但假设形成斑块、狭窄的病根不去除,复发率会非常高。外科手段对于内科疾病来说,肯定时治标不治本的。

而治本的主动权,始终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叶脉(pixabay)

(本篇文章和图片经希望之声编辑制作,转载请注明希望之声并包含原文标题及链接。)

原文链接:所有糖尿病的并发症都是损伤了体内这一最庞大“系统”,到底应该怎么保护它呢?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赵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