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温柔的,永远是少数人

2019年10月11日 2:52 PDF版 分享转发

来源: 写不出稿苏见祈 作者: 写不出稿苏见祈

首页刷到一条旧事,说霸王别姬剧组里有演员家暴,杀青宴上突然拍案而起怒斥家暴男,说你再敢打她我找香港的朋友收拾你,全场鸦雀无声。

这事儿剧组里也不只一个人知道,但只有一个人直斥其非。因为这一个人,对于他人的痛苦最能感同身受。

所以大家说他温柔。

共情是很珍贵的能力。如果一个社会的人们都能互相理解,对他人的痛苦都能感同身受,那么这样的世界一定满是温情,也不会有那么多艰难和不公。

但事实上,一人受苦众人旁观的事,也不只是今天的新闻才有。因为感受不到旁人的痛苦,人们才会事不关己,束手而立。

温柔的,永远是少数人。

对于个人来说,温柔是会反噬的毒药。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共情,并不是只感知他人的痛苦的。

当他人投来的是恶意的时候,冷漠的人会不屑一顾,而敏感的人能够完全的接收。如果投来恶意的是很多人,便如同万箭穿心。

所以哥哥这样的人,过得很辛苦。

那条微博的评论也提到很多哥哥的旧事,比如在深夜的街头问一个失恋的女生“我能帮你做什么”,比如陪着一个头晕的孕妇直到丈夫到来,等等。

人们看到温暖的笑,看到伸出的手,看到他路见不平的凌厉话语,就以为他也有强大的心。

不。

越是温柔,越是脆弱。因为懂得脆弱,所以才会温柔。

看到一则旧闻,有感而发,写了这些字。只是想说,大家不要被那些温柔的人骗了。

温柔的人太在乎。

太在乎就会孤独。

延伸阅读;

@Pfaueninsel

多年来,我一直在问自己,为什么高智商、受过、开朗坚强、体力过人、直到去世前还在学习英文单词的妈妈,会忍受多年的,而无法离开这个噩梦般的婚姻。

我劝慰过她、鼓励过她、给她提供了各种逃离的机会、帮她去找律师和法官……但她直到去世前两年才鼓起勇气离了婚,那时她还不知道癌症正在到来,但身体的急剧衰弱将她最终唤醒了。

那两年里,她如噩梦初醒,每次对话都跟我说:“我当年怎么这么蠢,为什么没有早点听你的。”

我那时也的确对她有过怨气。

直到40多年过去,我才从各个角度理解了她。

首先,她所在的小城市,所有的人都没有给她精神和道义支持,反而为我爸的暴力辩护(他们大多数也看不见这些暴力,只是看见我爸对外人展现的魅力)。我远在他乡,提供的支持不足给让她持续的清醒和力量;

其次,中文世界铺天盖地的大众文化产品,都在为暴力辩护,将暴力美化为爱的表现,提倡对暴力的理解。从《渴望》到霸道总裁,这类洗脑工作每天都在影响个人分辨和抵抗暴力的思考和行动能力;

其三,多年来的遭遇,使她的大脑已经被部分损坏了。家庭暴力中“极度甜蜜-暴力-和解-极度甜蜜-暴力-和解”这个循环,加上我爸的精神操纵和打压,使得她进入了类似毒瘾的状态,不断幻想回到极度甜蜜的状态,类似毒瘾发作。她几次试图离开我爸的过程里,不仅会被周围的一些人劝回去,或者被人冷嘲热讽(“都是你自找的”),而且还得不到任何药物的帮助来克服这个毒瘾,于是只能不断返回。

第一和第二点,我明白得比较早,但第三点,我是到了最近,才真正理解。

但关于第三点,要解决起来比较困难。因为精神镇静药物,即便在相对监管宽松的欧美,也没有特别好的选择。近些年欧美民间开始的“微量毒品自救”,比如用大麻提取物CBD(不致幻,只放松)、微量致幻蘑菇等来做自我治疗的尝试,也是因为现行体系经常解决不了问题而带来的现象。现在慢慢开始关注这些自救尝试,一些科研机构也开始了相关研究。

这是个谬论:在克服毒瘾的过程中,微量毒品的帮助,可以上瘾者渡过艰难的“戒毒期”。

在对他人下判断之前,先尝试理解。学无止境,始于爱和共情。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金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