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过年是大事

2020年01月21日 5:50 PDF版 分享转发

来源: 书瑜的旅行

猪年的已经过半,离年三十越来越近。除了马路上高高挂起的红灯笼和缠在树上的小彩灯,没有浓浓的年味儿,没有花花绿绿的装饰,没有穿新衣服的期待,没有厨房里的蒸气弥漫和香气四溢,没有小时候那种过年的仪式感和期待感,充其量只是因为过年而放假了,可以美美的睡到自然醒而已。

在我人生的记忆里是有过浓浓的年味的。

四十多年前在我很小的时候,每年一进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操持着过年的事宜。标志性的日子是腊月初八,俗称“”。当时我家住,腊月初八的早上是必吃的。那时候的腊八粥里也就是些红枣、花生、红豆和糯米熬成,吃的时候再放些糖,因为糖是稀缺品并且要凭票购买,所以家里经常会买一些糖精来增加甜味。母亲和姥姥在初七的晚上就开始熬制腊八粥,我们盼望着初八早上的腊八粥,夜晚是带着微笑和哈喇子进入梦乡的。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农村有句顺口溜“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一过,忙年的节奏就快了起来,我们这些孩子就像吃了兴奋剂一样,每天屁颠屁颠的跟在大人后面添乱。腊月十几就要开始赶大集,母亲会带着我到三舍的供销社扯布,然后到崔阿姨的裁缝店去排队做新年的衣服,我已经不记得是不是家里每个人都要做新衣服,也许因为我是最小的缘故,每年过年母亲总是给我做一身新衣服,碰巧了还会做一双新棉鞋,再买一支用染色海绵做成的小花,这些必须等到的早上才可以穿戴起来,以表示新的一年一切都是新的。

在腊月二十三祭灶之前家家户户都要起鱼塘,那时候的农村每家门前菜园子的前边都有一个水塘,专为菜园子浇水用,每家都会在水塘里放些鱼苗,春节前起鱼塘把鱼捞出来美美的过个年。自家的鱼塘没有污染,属于野生环保绿色鱼,吃起来味美无比。母亲把鱼全部收拾干净,裹上面粉放在油锅里炸透再凉透,然后放在盆里存着,吃起来很方便,过去的冬天没有取暖设备,屋里非常的冷,不用冰箱这些食物就可以存放一个春节。

腊月二十三是祭祀灶老爷的日子,家家都要举行祭祀的仪式。这种仪式主要是这一天要多做几个菜,吃的时候要念叨几句感谢的话,同时请求灶老爷继续保佑人们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我们小孩子不懂那么多,只知道只要是个节日就一定有好吃的,所以每天都盼望是个节日。

祭灶一过,首先是做豆腐。至今做豆腐的程序和环节我都没忘,做一板子豆腐需要一整天的时间,之前先把黄豆泡好,用农村的小石盘磨把泡好的黄豆磨成浆,拐磨的时间是比较长的,需要两个人合作才能完成,用纱布袋子滤浆去渣,把浆水放在锅里烧三个开,然后倒在小水缸里,开始点卤块。神奇的一幕出现了,原来白白纯纯的豆浆在卤水的作用下,逐渐凝聚成了一小团一小团的块状,把这些成块状的东西用盆舀出来倒在准备好的铺上纱布的柳筐里,过滤掉水,用纱布裹起来再压上重物,一板豆腐就做成了,把豆腐切成方块放在木桶里,倒上冷水浸着,一直可以吃到出正月。那是正宗的卤水豆腐,且是用草锅做出来的,比今天用蒸汽做出来的豆腐好吃很多,吃起来特别可口。母亲还会放几块豆腐在屋外做成冻豆腐,烧肉特别好吃。

因姥姥和母亲不吃鸡,所以过年我们家是不杀鸡的,只是会炖。农村有很多人家自己家杀猪,自己留一些过年吃,然后再卖给村民一部分。我们家也养猪,但是过年从来没有把自家养的猪杀掉,我们不是当地人,家里没有人能杀猪,姥姥和妈妈都属于特爱干净,又不愿意杀生的人,所以每年过年都是把猪卖给公社,再用肉票买一些猪肉和板油回来。炖猪肉的时候,那种猪肉的香味飘得很远,每年过年母亲总是要炖满满一大罐子的猪肉,存放在我们找不到的地方,但是香味就是线索,顺着香味我总能找到肉的藏身之处,趁着大人不注意就会用手抠一块出来放在嘴里,虽然很凉,可还是挡不住诱惑。炼猪油时,那滚烫的油渣子沾上一点盐特别的好吃,香的难以言说。但是大人是不准我们吃的,要留着过年包马菜(马齿苋)包子用,马菜干喜油,放上猪大油和油渣子的马菜包子特别的好吃。

腊月二十七是很忙碌的一天,这一天要包包子、炸丸子、炸麻叶、炸糖果子、熬糖稀。母亲和姥姥都是巧手,她们把用票购买来的各种原材料做成花色繁多的美食。不仅蒸馒头和蒸包子,还会蒸出刺猬、兔子、龙、狗等各种造型的花色面点,这个技术我始终没有看会;炸的丸子有白菜肉丸子、萝卜绿豆粉丸子、山药鸡蛋丸子,这些丸子炸出来就被吊在了锅屋高高的房梁上,小孩是够不着的,同时也防老鼠。

腊月二十八是母亲的生日,这一天我们都要为母亲吃一碗长寿面,之前已经做了很多好吃的东西,所以除了长寿面还有很多好吃的菜。吃饱喝足了全家人要一起打扫卫生,当时农村也叫扫尘。过年前一定要把家里家外都收拾清扫干净,也意味着扫掉一切不顺和晦气。这个活也是很重的,要把被褥都拆洗干净,把屋里包括房顶上的蜘蛛网扫掉,准备好三十晚上要贴的春联,一天就急乎乎的过去了,因为没有电灯,晚上不干活,所有的活都要在白天干完。

腊月二十九要剁白菜和剁猪肉,准备包饺子的饺子馅,全家人要在年前洗个澡。那时候只有三舍街上才有澡堂,洗的人多,水也很脏,母亲总是在锅屋烧几锅热水倒在大水缸里,吊上一个熟料的浴罩,轮流在家里洗澡。

年三十,母亲和姥姥先把饺子和汤圆包好放在篦篱上,然后是贴门对子(其实就是春联),晚上一家人就坐在桌子旁守着一盏煤油灯,桌上有花生、葵花籽、云片糕、麻叶、糖果子、水果糖等各种零食开始守岁,我们熬不住,但为了到12点能收到母亲给的两毛钱的压岁钱,硬撑着自己不去睡觉。那个年代没有电灯、电视和手机,更没有春晚和微信抢红包之说,天又黑的早,熬到夜里12点真是一个漫长的夜晚。

年初一的早上天还没亮就有跳财神的来敲门,他们名义上是来送财神,实际上是借此机会要钱和要东西。财神来了,既不能不开门也不能不给东西,因为害怕得罪他们被诅咒,每家都想讨个吉利,所以这些人屡屡得逞。送财神的走了,唱小戏的踩高跷的说快板的接连不断的都上了门,鞭炮声也接连不断的响起来,我们想睡懒觉也不行了,都被吵醒了。

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初五是小年,是元宵节,这期间人们就是串门、玩小牌、打扑克、走亲访友和赶集,上街看热闹。过完了正月十五,过年才算结束。

我的童年时代就是在这样一个物质极度贫乏的时代中度过的,吃不饱、穿不暖是生活的常态,孩童一年到头就盼着过节,只有过节才有可能吃饱吃好一些,所以哪个时代过年真的是一年之中的最重大的事情,辛苦劳累贫穷了一年的人们,要借助过年的时机,好好的让自己过几天富足欢喜的日子。

如今锅屋变成了厨房,土灶变成了煤气灶,泥草房变成了两层或三层的楼房,袅袅的炊烟消失了,菜园子前也都没了自家的水塘,好些农村的人家也不再养猪,一切都电气化了,物质极度丰富,绝大多数的人家早已解决了温饱问题,论吃,人们每天基本都在过年。在市场经济繁荣的时代,无论想吃什么都有现成的可以买回家,人们再也不用自己亲自动手去做了,儿时过年的热闹再也不会有了,也一去不复返。

人生不能重来,时光不会倒流,社会总是在发展,时代总是要前行,人的观念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我并不喜欢过去贫穷的生活,也不愿意再回到过去艰苦的生活环境,也许生活就是这样,得了彼就会失去此,无论何时总有缺憾,鱼和熊掌总不可兼得。只是希望在物质多的过剩的条件下,能够寻找到精神上的愉悦,免得躺在物质四溢的房间里抱着电视和手机而百无聊赖、无病呻吟,万不可在富裕的物质生活中,把自己变成一个精神上的乞丐。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林远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