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自律不是无中生有,家长要陪练!6招养出孩子的学习好胃口

2021年05月14日 16:35 PDF版 分享转发

作者: 黃啟菱

仅为情境配图。图片来源:pakutaso

如何养出爱学习的孩子?《未来Family》采访多位专家,汇整出六个DON’Ts& DOs。

人类对外在世界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与生俱来,而这正是学习动机的根源。的角色,若能像个园丁,以陪伴、滋养的原则与态度,呵护孩子最纯净的学习动机,便能使其萌芽茁壮。

研究指出,父母“太控制”或“太放任”,都会伤害孩子的学习动机。想养好孩子的学习胃口,得要父母巧妙拿捏,还要从小开始,把握小学三年级以前的黄金时期。《未来Family》采访多位专家,汇整出六个DON’Ts&Dos。

图/和小学阶段做对6件事,养出学习好胃口。

1. DON’Ts常常禁止孩子,不让孩子尝试,害怕孩子犯错

DOs多放手、少限制,让孩子在探索中满足好奇心、累积成就感

呵护孩子的学习动机,从小就能开始。“一岁多的孩子,爱练习走路、想自己吃饭,父母是愿意让孩子尝试、提供安全环境,还是担心孩子受伤、怕麻烦,直接禁止?这其实就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动机,”清华大学教育心理与咨商学系教授刘政宏说。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他以艾瑞克森(Eric H. Erickson)的心理社会发展论来说明:2岁到3岁孩子的发展任务与危机,分别是“自主行动”与“羞怯怀疑”;4岁到6岁是“自动自发”与“退缩愧疚”;6岁到11岁是“勤奋进取”与“自贬自卑”。也就是说,这段期间,其实大致上就能看出孩子是主动、有自信的,还是退惧畏缩的。

未经“打压”的孩子,大多对新鲜事物跃跃欲试。父母较好的基本态度是,在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多探索、多尝试。刘政宏提醒:“孩子做不好就当练习,做得好则会有成就感,在这些成就感的累积中,孩子就会有自信。”

2. DON’Ts把孩子的行程排满满,让孩子变成忙碌的小孩

DOs小孩需要有自主游戏或。研究指出,这是达到心流经验最好的途径

心理师杨文丽的女儿Louisa,自学多年后,录取温哥华排名世界前10名的VFS(Vancouver Film School),且获得全额奖学金。曾有人问Louisa:“怎么样才能教出像你这样热爱学习的孩子?”她答:“多给我们一点时间。”

人原本就有驱力认识周遭环境。杨文丽说,多元探索是学习动机萌发的重要基础,大人如果安排太多、太满的课程,孩子反而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爱做什么,甚至会学习倦怠。不妨把时间还给孩子,让孩子自己想想:如果不补习、不玩手机,自己还想玩什么?或是让孩子多运动,奠定身心健康的基础。

父母试着“留白”,好处还不少。研究指出,孩子需要有自主游戏或运动时间,这是达到心流经验(flow)最好的途径,不仅能触发学习动机,也有助于发现天赋。孩子也能在这过程中学习专注;6岁时的孩子约可专注15分钟,9岁约20分钟,12岁时可达30分钟。要注意的是,研究也证实,学龄前无法专注的孩子,长大也不会改善太多。

3. DON’Ts习惯性的夸赞孩子“好棒”,或太常用奖赏驱动孩子学习

DOs孩子做好时,别太锦上添花,孩子自有内在成就感,但孩子做不好时,务必;奖赏是点缀,别成为常态

现代父母常会随口夸赞孩子,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咨商学系教授李宜玫说,孩子做好一件事情时,内在会有“胜任感”,这是种自然纯粹的喜悦;此时父母如果说出“你真是小天才”“妈妈好喜欢你这样喔”这类外在评价,可能扭曲孩子成功的快感,“孩子可能担心自己未来表现不再小天才、不再被妈妈喜欢。”

比较好的做法是,孩子成功时,父母“分享孩子的荣耀”即可,不用过多夸赞,以免打乱孩子内在的成长机制。李宜玫也提醒,不用锦上添花,但要雪中送炭,孩子表现不好时,多肯定孩子的努力与付出。

另外常见父母给“奖励”、希望增强孩子的学习动机。曾有个研究,将一群爱画画的幼儿园孩子分为三组,第一组在画画前就告知有奖品;第二组事前不知道有奖品、意外得到;第三组没有奖品。结果发现,第一组的孩子比其他两组,较少继续或主动画图。李宜玫说,这显示,有奖励时,可能会让孩子关注在奖励上,反而忽略了原本内在的兴趣、好奇心或成就感。

“父母可以适时奖赏孩子‘努力的过程’,当成学习的点,但如果变常态,‘每次’都要奖励,容易扭曲学习的意义,甚至让奖励变成学习的目的,”李宜玫说,要小心别让孩子变成有红萝卜挂在眼前时、才愿意前进。

4. DON’Ts没有陪伴与支持,就希望孩子自动自发爱学习

DOs自律不能当上天给的礼物,家长要陪练;小三前教方法、小三后学放手

“爸爸妈妈都在滑手机、看电视,然后期盼孩子自动自发读书,这有可能吗?”彰化县联兴国小教师蒋珮琪直言,学习态度与学习动机交互相关,而这需要亲师携手。陪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小开始。因为从实务上观察,“小学三年级就开始有孩子放弃学习了。主要是因为,小一、小二时功课还不太难,多数孩子都hold得住;但小三开始有社会、自然、英文等更多科目,数学也变难,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很容易挫折,”蒋珮琪提醒。

刘政宏曾透过研究发现,“执行意志”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关键。他建议,家长要多陪伴孩子、“不能把自律当成天上掉下来的礼物。”最好从小一开始就给孩子一些学习鹰架,“例如可以在学完一课之后,自己考自己,看看有没有不足的地方,或是练习掌握文章架构,练习做笔记等等。”

最重要的是,要养成孩子“该做的事就要做”的习惯,先面对了,做了,做完,再慢慢练习做好。刘政宏说,如果从小这样做,到了中年级时,父母要开始学放手,让孩子慢慢从他律变成自律,无痛转换。

5. DON’Ts考试考不好就焦虑,只会要孩子更努力,或直接放弃

DOs好好的“归因”,陪伴孩子找到学习策略

当孩子遭遇学习挫折,例如考试考不好时,“有些爸妈会骂或念,叫孩子多认真、更努力,也有人就放任、认为反正孩子就这样了。这会减损学习动机,特别是当孩子有弱势科目,不知如何学习、需要支持时,”蒋珮琪说。

李宜玫表示,通常在成功或失败的时候,人都会自我“归因”,“孩子考试考不好时,也会有自己的归因,大人最好先闭嘴,听听孩子怎么说,或许孩子觉得自己努力不够、已在反省了,或就是考试时太粗心大意,以后要留心点等,如果孩子已有自己的归因,接纳就好。”

如果孩子自己没有归因,李宜玫提醒,大人别只用“努力”或“能力”来归因,“有时候其实是孩子不知道怎么学,是学习策略的问题。但‘策略’归因是一般人比较难直接想到的,不妨陪着孩子想想看,能不能试试不同的学习方式。例如若大人说的他听不懂,也许可以看网络上的教学影片、或跟同学讨论请教等,转个弯,学习有很多条路。”

6. DON’Ts一直跟他人比成绩,甚至流露出“别人比较聪明”的态度

DOs自己跟自己比,养成孩子的成长心态

人难免在意成绩,但如果父母一直太在意成绩,甚至常跟别人比较成绩、流露出“别人比较好”的态度时,容易让孩子挫败。“有些孩子甚至在10岁左右,就开始有‘我某科就是烂,做再多也没用’的心态,”李宜玫提醒父母,不可不慎。

教育心理学中,有“能力增长观”跟“能力实存观”。刘政宏说,前者是“成长心态”,认为“我努力就会变好”,后者则是“定型心态”,认为“努力了也不会改变”。孩子会抱持着哪种观点,其实受大人影响很深,如果大人常说:“某人就是天才才考那么好”“这题就是聪明的人才会”,孩子当然容易有定型心态。比较好的做法是,让孩子自己跟自己比,尽量养成成长心态。

最后,李宜玫提醒,在我们的文化中,家长难免期待孩子好,“这很根深柢固,甚至有些虎爸虎妈,像个驯兽师,已经设定好孩子的样貌,鞭策孩子往那个样子走,这会伤害学习动机。比较好的状况是像园丁,给孩子陪伴与滋养,让大人、小孩在家庭中各有成长。”

来源:远见杂志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赵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