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绑架孙中山

2021年10月16日 19:11 PDF版 分享转发

设想有那么一天,你好好走在马路上,结果来了几个“老乡”,忽然把你推进了一座房子,然后告诉你,你将要被押回国杀头……

1896年10月11日被绑架

1

1896年10月11日上午,

一位30岁左右的中国男子走在波德兰街区的一条马路上。

忽然,另一位男子走了上去,似乎和他说了什么。那位30岁左右的男子听了之后停下了脚步,回答了几句,就开始和搭讪男子攀谈了起来。

两个人边走边聊,似乎谈得很热络,一会又一个中国人加入了进来,不知不觉间,他们就走到了波德兰大街49号的门口。

此时,几个中国男子似乎想邀请那位30岁左右的中国男子进屋,那位男子推辞了一下,随即就被几个人相拥走进了屋内。

大门随即关上。

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三天过去了……那位被搭讪后邀请进屋的中国男子,再也没有出来。

事实上,这是一场足以改变中国近代史的绑架案。

被“请”进去的那个男子,刚到不久。

他的名字,叫孙中山。

图为1896年时的孙中山。

(注:按清末外交官吴宗濂所述,1896年孙中山并非被清使馆绑架,而是自己走进去聊天时被识破身份囚禁的。当时驻英公使龚照瑗、清使馆参赞马卡尼亦执此说法。罗家伦、陈少白也有类似观点

考虑到吴宗濂、龚照瑗和马卡尼当时属于利益相关者,这么说不足为奇,罗家伦、陈少白有“为尊者讳”的可能,所以本文以孙中山自己写的《伦敦蒙难记》为准,特注。)

2

时间倒退10天,10月1日。

这一天,孙中山搭乘邮轮从檀香山抵达利物浦后,转乘火车到了伦敦。一路风尘仆仆,心情复杂。

孙中山被迫离开中国的,因为他被清政府通缉了。

就在一年前的1895年10月,孙中山精心策划了“广州起义”,这是他成立“兴中会”后策划的首次武装起义。孙中山对这场起义是寄予厚望的。按照他的设想,用几百人的起义队伍一举突袭广州四府(都统府、总督府、巡抚府、水师提督府),擒贼擒王,然后以广州为据点,号召全国响应,一举推翻清政府。

但是,由于事先消息走漏以及一些内部统筹失误,这场起义还没发动,就失败了。

尽管孙中山坚守到了最后,在处理了各种事务以及掩埋了枪支后从容离开广州前往香港,但他已经从一名医生彻底转变成了一位革命者,这也注定他就此成为了清政府的“眼中钉”——很快,他就上了通缉名单。

在上了通缉名单后,当时的港英政府立即宣布五年内拒绝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入境,无奈之下,他又转去日本,随后又一路辗转到檀香山(即火奴鲁鲁,美国夏威夷首府)。

彼时的孙中山,弃医从政并不是太久,也刚刚开始决定以暴力武装推翻清政府,所以也是刚刚受到清政府的格外关注。事实上,很多接到命令要缉拿孙中山的各地清政府官员,甚至都不知道孙中山长什么样子。

但是,在这件事上,孙中山自己犯了一个错:在旧金山的时候,他公开了一张自己的照片。

这张照片随即就被清政府复制,分发到了各个机构——不仅仅是在国内,还包括清政府驻世界各国的机构。

而孙中山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走在路上已经不再是“路人甲”了。

在檀香山的时候,孙中山邂逅了英国人康德黎博士(James Cantline)。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香港大学的前身),而康德黎在香港西医书院做过八年的教育长,一直非常欣赏孙中山。

两人在檀香山再次相逢,都非常高兴。孙中山告诉康德黎,自己即将前往伦敦,而康德黎就住在伦敦,所以就把家庭地址留给了孙中山。

那时候的孙中山并不知道,这次邂逅,将改变他的命运。

1896年9月23日,孙中山搭上了从旧金山前往利物浦港的邮轮。在他登上邮轮的那一刻,早已密切跟踪孙中山一切行踪的清朝驻华盛顿公使杨儒便通知了驻伦敦公使龚照瑗,把“盯梢”的接力棒交接给了他。

图为部分当时驻美公使杨儒发给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夹单函,题目为《查逸犯孙文逃美下落当饬金山总领事密查该犯往欧洲已密电龚大臣酌办缅甸交犯由》,现存于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院所档案馆。

抵达伦敦后,孙中山除了参观了大英博物馆和一些著名景点之外,几乎每天都要去拜访康德黎博士,在他的书房里,两人会谈很久。

康德黎曾半开玩笑地对孙中山说,清朝驻伦敦公使馆同样也在波德兰街区,“你可以顺道去拜访一下”,而康德黎夫人倒是一本正经地提醒孙中山:“你别听他的!你如果被他们看见,肯定会被抓起来,然后押解回国!”

孙中山听了后哈哈大笑。

孙中山不知道的是,清朝驻伦敦公使龚照瑗在接到通知后,已经聘请私家侦探开始跟踪孙中山,对他的一切行踪已经了如指掌。

一张无形的大网,早就笼罩住了这位才30岁的年轻革命家。

3

现在,时间回到10月11日上午,伦敦的波特兰街区。

那天,孙中山照例是去拜访康德黎的,他特意去得早了一些,希望和康德黎夫妇一起去教堂做礼拜。

大概10点半的时候,身处波德兰街区的孙中山正往德文榭街走去,此时一个中国人从他身后走了过来,忽然用英语问了他一句:“先生,你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

后来孙中山才知道,这个人是清使馆的工作人员,名叫邓廷铿。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孙中山立刻回答他:“我是中国人。”

邓廷铿马上又接着问孙中山是中国哪里人,在得到“广东人”的回答后,邓廷铿似乎立刻兴奋了起来,说他也是广东人。

他乡遇故知,孙中山也感到很开心,随即开始用广东话和邓廷铿交流起来。两个人沿着街边说边走,忽然又出现了一个中国人,似乎和邓廷铿认识。这两个人开始劝孙中山去他们的住所“抽烟喝茶”,但孙中山表示自己有事,就推辞了。

这时候,第三个中国人出现了,而邓廷铿却消失了。那两个态度友好的中国人慢慢把孙中山引到了人行道边上,就在这时候,旁边一所房子的大门忽然打开了。

就像开玩笑一样,孙中山被两名中国人半推半拉地弄进了那个房子。

就在孙中山走进屋子的一瞬间,他听到了大门上锁的声音。

他心头一惊,这才想起康德黎夫妇的告诫——清朝驻英使馆就在附近。

此时,孙中山已经身不由己了。他被带到了四楼一间窗子上有铁栅栏的房间,一位满头白发,留有胡须的英国绅士走进了房间,态度高傲地证实了孙中山的猜想:“对于你来说,这里就是中国,你现在就是在中国。”

随后,这位老绅士——后来孙中山才知道他是清朝驻英公使馆的参赞马卡尼——就开始审问他:“你姓什么?”

孙中山如实回答自己姓“孙”。

马卡尼随后说:“你的名字叫孙文;我们收到中国驻美国公使来电,通知我们说你搭船抵达这个国家;公使要求我逮捕你。”

孙中山问:“为什么逮捕我?”

马卡尼回答:“你曾为改革呈上一份请愿书到中国北京的总理衙门,要求把它呈递皇上。你的建议很好,现在总理衙门迫切需要你,所以让我把你扣留在这里,等待你们朝廷的命令。”

孙中山已经无暇询问他“既然朝廷需要我,为何要用这种方式绑架我”这类问题,只是问自己能否让朋友知道他在清朝驻英使馆。

马卡尼表示“不可以”,但同意他写信到旅馆,让人把行李送过来。

但孙中山还是坚持要写信给自己另一个在伦敦的香港朋友孟生博士,马卡尼无奈同意,给了他纸笔。孙中山随即写信,说自己被监禁在公使馆,要孟生告诉康德黎先生把行李送来。

孙中山在信中用的是“confined”(监禁)这个词,马卡尼表示不可以这么写,孙中山只能改为含糊的“我在中国使馆”。但马卡尼还是和他强调,不用写信给朋友,只要写信给旅馆让人送行李过来就行。

此时的孙中山,已经头脑清醒,他领悟出马卡尼之所以要求的目的:是想搜查他的随身物品和文件,籍此找出所谓的“同犯”。

一想到这一招,孙中山不是感到看穿伎俩后的欣慰,而是感到一阵寒意:按照这样的阵势,自己这一次恐怕是“有进无出”了。

4

在孙中山被“软禁”到第四天的时候,有一位自称姓唐的人来到了房间。

唐先生一进门,孙中山就认出了他:就是当初在使馆门口“套近乎”,把他推进使馆大门的中国人中的一个。

唐先生入屋坐定,开始和孙中山交谈:“那天我是公事公办,义不容辞。今天我来,是以私人身份来的。你就承认你是孙文吧,所有的事情都已经没法改变了。你在中国很有声望,皇帝和总理衙门的人都知道你的为人,你已经世界闻名了,也可以死而无憾了。你现在在这里,就是生死攸关的事,你知道吗?”

孙中山回答:“为什么生死攸关?这里是英国,不是中国,你们要怎么处置我?按照国际法,你们必须要把抓我的事情先告诉英国政府,我看英国政府不会同意的吧?”

唐先生笑了:“我们不会请示英政府的。事情早就办妥了,船都雇好了,到时候把你嘴封住,身体捆住,运到船上,直发香港,然后再移交到广州,就可以审判用刑了。”

孙中山当时还和唐先生要争辩几句“哪有那么简单”,但后来他才知道,清政府怕夜长梦多,连固定班次的轮船都不愿意等,花了7000英镑雇佣了一艘私船,还准备了一个大木箱,计划把孙中山伪装成一个“疯子”,装在木箱里运回国内,凌迟处死。

而唐先生又给他举了一个例子:在朝鲜带头发动“甲申政变”的朝鲜人金玉均,政变失败后逃亡日本,但被人引诱至中国上海,在1894年被朝鲜刺客暗杀,尸体被引渡回朝鲜,遭受尸体凌迟,并斩首示众。而当初参与抓捕的人都被朝鲜国王奖赏和封官。(参见【12.7】三个东亚国家,三天,一场政变)

孙中山不甘心,反过来警告唐先生:“你们会那么残忍吗?金玉均一事后来就引发了中日之间的矛盾,将来英国要求中国政府惩治你们也不一定。即便你有幸逃脱,你和我都是广东人,我在广东有很多兄弟和朋友,他们或许就在日后为我复仇。到时候,别说你一个人被报复,你的家族被报复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按孙中山后来的回忆,一听到这段话,唐先生原来强悍的口吻顿时就变了,立刻用缓和的口气说:“我做的所有事情,都是驻英公使要求我做的,我这次来只不过是出于私人关系,想让你知道你现在很危险。”

为了显示自己确实想帮助孙中山,唐先生甚至说自己为他秘配了两把使馆钥匙,要救他出去,但不久后又说使馆加强了对他本人的防范,所以此事作罢。思来想去,唐先生说他想到了一个办法:让孙中山给马卡尼写一封英文信。

孙中山问,这封信应该怎么写?

唐先生说:“你必须极力表明,你是良民,不是逆党,是有些中国官员诬陷你,所以你被通缉。为此,你亲自来到中国使馆,想为自己洗刷冤屈。”

孙中山当着唐先生的面,按照他的意思写了这样一封信,唐先生带着信就走了,自此再也没有露面。

不久之后,孙中山就意识到自己中计了:唐先生从头到尾就是使馆派来的,让他写这封信的目的,就是要他在信里面写是“自己主动走进中国使馆”,而不是被绑架的!

但这还不是让孙中山最伤心的。

让孙中山最绝望的是,唐先生之前告诉他,他让使馆仆人递出去的口信,统统被仆人交给了使馆方面,没有一封被带出去。

那是孙中山从被抓进来那天就开始尝试的“自救”方法。

但现在看来,这条路也被断绝了。

5

孙中山从一被关进来开始,就试图“贿赂”看守。

在关进来几小时之后,他就被搜取了随身的钥匙、铅笔、小刀等物品,但因为他的钱财是放在一个贴身小袋里,所以没有被发现。

有两个英国仆人负责每天为孙中山做些给房间点燃火炉这样的杂事,孙中山一开始就选择“攻关”他们两人,在进来的当天就请他们给康德黎博士带信。

第二天,两个仆人进房间给孙中山送水和食物,其中一个年轻的仆人说,已经把孙中山交代的信送给康德黎了,但另一个叫柯尔的年长仆人说,他们不能走出使馆,所以并没有交信。

第三天,孙中山再一次询问那个年轻的仆人,仆人指天发誓说书信已经递交给了康德黎博士,康德黎博士看完以后还说“知道了”。孙中山心中存疑,又写了几句话,给了这位仆人一块金币,请他再送给康德黎博士,仆人允诺而去。

不想放弃的孙中山同时改用硬币裹着写给康德黎博士的纸条扔出窗外,希望能被路人捡到后转交。由于孙中山的房间并不临街,所以只能委托那个年轻的仆人帮忙丢到窗外,结果那位年轻的仆人随即报告了使馆人员,他们将孙中山前面丢到窗外的纸条一并没收——后来孙中山才知道,这位年轻的仆人之前将托他转交的信,也都交给了使馆人员。

10月16日上午,已经陷入绝望的孙中山看到年长的仆人柯尔走进了房间。

孙中山再次鼓起勇气,向柯尔哀求能否帮助他。

让孙中山意外惊喜的是,柯尔忽然问了他一句:“你到底是什么人?”

孙中山心底燃起一丝希望,立刻回答:“我是一个中国的政治避难者。”

以柯尔的文化水平,并不能领会“政治避难”的意思。

孙中山就此解释,并且抓住了一个关键:“我是一个基督徒,中国皇帝不喜欢基督徒,所以要把我抓起来杀了。”

柯尔明显被这个说法打动了,但还有一丝犹豫:“英国政府肯帮助你吗?”

孙中山斩钉截铁地回答:“当然肯!我现在的性命,其实就在您的手里。只要您能把我这件事让外界知道,那我就能活命了,不然我就只能任人宰割。

请您想一想,救人一条命和看人去死,这其中的善恶要相差多少?请再想一想,我们是为上帝尽职重要,还是为雇主尽职重要?还要想一想,是为了保全英国政府的正直名声重要,还是帮助腐败的清政府重要?请您一定要想想啊!”

柯尔没有回答,走了。

第二天早上,柯尔走进孙中山的房间给炉子加煤,忽然用手悄悄指了指煤篓。

孙中山顺着他指的方向一看,不由心跳加速:是一张纸。

孙中山拿过纸,看到上面写着:“I will try to take a letter to your friend.You must not write it at the table, as you can be seen through the keyhole,and the guards outside watch you constantly. You must write it  on your bed.”

(我会努力为你给你的朋友带一封信。你不要在桌子上写,因为他们会通过门上的钥匙孔不断地监视你,你躺到床上去写。)

孙中山顿时精神大振,躺到床上,给康德黎写了一封口信。

中午的时候,柯尔又来到了房间,取走了孙中山的信。孙中山把自己身边能拿出的钱全都拿了出来,一共是20英镑,都交给了柯尔作为答谢。

这一次,孙中山感觉柯尔是可以信赖的。

从被关进中国使馆以来,孙中山一直不敢脱衣服睡觉,在16号这天晚上,他终于决定好好睡上一觉。

那是孙中山自被关进来以后,睡得最安稳的一觉。

6

柯尔确实没有辜负孙中山的信赖。

10月17日晚上11点,康德黎博士家的门铃忽然响了,等康德黎去看门的时候,却发现没有人,只是有一封信,信上是这样写的:“There is a friend of yours imprisoned in the Chinese Legation here since last Sunday. They intend sending him out to China, where it is certain they will hang him. It is very sad for the poor man, and unless something is done at once, he will be taken away and no one will know it. I dare not sign my name; but this is the truth, so believe what I say. Whatever you do must be done at once, or it will be too late.

His name is, I believe, Lin Yin Sen.”

(你有一个朋友,从上周日开始就被监禁在中国公使馆。使馆方面准备把他押回中国并处以死刑。这个人很可怜,如果现在不想办法救他,就没有人知道这件事了。我不敢写我的名字,但这件事是真的,你现在必须要做些什么,不然就太晚了。

据我所知,他的名字叫林行仙。)

投递这封信的,是柯尔的妻子。

康德黎一看这封信,顿时大惊失色——他知道,“林行仙”是孙中山的化名之一。他正纳闷孙中山为何从上周日开始就失踪了,而现在他找到了答案。

虽然已经是深夜,但康德黎还是立刻找到了孙中山另一个好友孟生博士,两个人商量该如何营救孙中山。

一开始,他们想先求助中国使馆参赞马卡尼,但马卡尼正好不在——事实证明幸亏他不在,因为康德黎他们并不知道马卡尼完全参与了这件事。

于是他们立刻去了警察局报警,一路上报到苏格兰场(伦敦警察厅)。当时已经是凌晨1点半,苏格兰场的侦探长听完康德黎的报告后,觉得事情实在太离奇,而且听上去事关重大,并非警察一家能掌控,需要汇报。

知道事情十万火急的康德黎和孟生,也只能无奈走出警局,准备第二天再去找马卡尼。

第二天,康德黎先去找孟生,发现孟生门外站了一个陌生人。

这个人,就是仆人柯尔。

原来,柯尔信守诺言,在让妻子递交书信后,决定把孙中山的亲笔信再递交给康德黎。他来到康德黎家后,康的家人告诉他康德黎去了孟生家,柯尔又赶到了孟生家。

当着康德黎和孟生的面,柯尔把孙中山的亲笔信拿了出来,那是写在名片背面的一段话:“I was kidnapped on Sunday last by two Chinamen, and forcibly taken into the Chinese Legation. I am imprisoned, and in a day or two I am to be shipped off to China, on board a specially-chartered vessel. I am certain to be beheaded. Oh! woe is me.”

(我在上周日被两个中国人强行绑架到了中国使馆,我被监禁在这里,并将在一两天后乘特别雇佣的船被押往中国,我肯定会被斩首。唉!我太倒霉了。)

孙中山当时写在名片上的话

而柯尔面见康德黎和孟生的最重要意义,是告诉这两个人:他们即将要去找的马卡尼,其实就是这场事件的主谋之一。

听到这个内幕后,柯尔和孟生都感到骇然,一边庆幸一边发愁:如此一来,营救孙中山的难度就更大了。

关键时刻,康德黎还是冷静的。

他先是花钱请了一名私家侦探,日夜守候在波德兰区49号清朝驻英公使馆门前,随时通报情况,防止清廷人员偷偷将孙中山押送上船。

另一方面,他用孙中山的亲笔信做证据,通过法院起诉向英国政府施压,指控清廷违反《人身保护法》,要求英政府干涉。

而最重要的是,他又想到了一个可以借助的力量。

7

10月22日,英国《环球报》(“Globe”)刊登了一篇文章:“Startling Story!Conspirator Kidnapped in London!Imprisonment at the Chinese Embassy!”

(《令人震惊的故事!反叛者在伦敦被绑架!被监禁在中国公使馆!》)

这篇文章,正是《环球报》记者在采访康德黎之后发表的。

事实上,康德黎早在10月18日就找到了《泰晤士报》,将这件事的前因后果都做了叙述,但《泰晤士报》觉得事情过于离奇,一开始压着没发。

当《环球报》的报道刊出后,整个伦敦都轰动了,《中央新闻报》(“Central News”),《每日邮报》(“Daily Mail ”)等都迅速跟进,《泰晤士报》也开始进行了报道。

新闻媒体的介入,首先给了英国政府巨大压力。

按照英国的法律,未经英国政府许可,外国使馆在英国领土上是不能随意逮捕人的。当初孙中山被绑架这件事知道的人不多,现在全伦敦乃至全英国的人都知道了,如果孙中山还是被清廷带出英国,那将大大损害英国政府的尊严,公众会将不满都宣泄在英国政府头上。

其次,清朝驻英使馆也遭遇了巨大压力。

一开始,他们辩称使馆中并没有“孙中山”这个人,但在大量证据面前,他们只能改变口径,即当初给孙中山挖的那个“坑”:称孙中山是自己走进使馆的,并无绑架。

但是,这些解释都是苍白无力的。在新闻媒体的持续报道下,波德兰区49号的清朝驻英使馆门前开始聚集大量英国民众,他们在那里一直高喊“释放孙中山”——尽管他们并不了解孙中山究竟是什么人,但有人甚至已经提议要捣毁使馆。

在这样的情况下,之前一直“磨洋工”的英国政府对清廷的态度陡然强硬起来,参与人的级别一路提升,最后是由英国首相兼外相索尔兹伯里亲自出马,向清朝驻英使馆递交备忘录:要求清朝公使馆按照国际法,立刻释放私捕的孙中山,否则将要求中国立刻召回驻英公使。

在这样的情况下,清朝驻英使馆顶不住了。

8

10月23日下午4点半,孙中山被囚禁的房间忽然来了两个卫兵。

孙中山被告知:“马卡尼先生在楼下等你。”

孙中山被带到了最下面一层,当时他颇有疑虑:是不是英国政府派人来搜查清公使馆,所以使馆方面先要把他藏起来,躲避搜查?

但是,当他看到老友康德黎和一名苏格兰场的侦探长等在楼下时,他的一颗心终于放了下来:他被释放了。

马卡尼当着诸人的面,将当初孙中山被搜去的各种物品一一奉还。

为了最后的一个面子,孙中山等人被要求从使馆后门出去。但事实上,当时得到消息的民众和媒体已经把使馆围得水泄不通,孙中山一出现在马路上,众人纷纷向他欢呼和挥手致意,而媒体记者更是一拥而上,围住他采访。

孙中山的名字,原来并不为外国人熟悉,经此一事,众人皆知。

就在孙中山离开后不久,清朝驻英使馆收到了来自国内的电报: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把孙中山押送回国!

然而,此时的孙中山已经离开了使馆。

1896年10月11日,孙中山被绑进了清朝驻英公使馆。

仅仅15年后,10月10日,武昌一声炮响,大清帝国土崩瓦解。

(本文完)

馒头说

至少就我学生时代而言,孙中山的面目是有些模糊的。

在课本上,他是“英雄”,是“先驱”,是“缔造者”,是“国父”,但他具体做过些什么,究竟哪里不容易,却总是一下子说不上来。

给我的感觉,就是革命需要孙中山先生,他振臂一呼,群起响应,然后清朝就被推翻了。

事实当然不是这样的。

在那漆黑一片的时代,孙中山是中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领袖式人物,而且他立志革命,坚持革命,始终革命,这背后的种种艰辛和危险,困难和挑战,都是常人无法想象的——称他为伟人,当之无愧。

伦敦被绑,只是孙中山经历过的危险中的一个而已。

这里想借用我以前写过的一段话:孙中山先生当然不是一个完人,但他毫无疑问依旧是一个伟人。他有他的历史局限,但以他的所作所为,在当时他所处的历史时代,足以傲立潮头。

只想简单指出两点:第一,他永不屈服。一般人可能只要遭受过孙中山遭遇过的诸多挫折中的一次,就早早缴械投降了——他有太多可以放弃的理由,但是他没有。

第二,他不置私产。他的家事遗嘱里留给宋庆龄的,除了衣物和书籍,只有一套爱国华侨送给他的房子——他有太多的机会可以敛财,但是他没有。

先行者,总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是谓“越挫越奋”。

革命家,总是要有胸襟和初心的,是谓“天下为公”。

前者难,后者更难。

(全文完)

来源:馒头说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李心惠